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房奴"、"卡奴"、"车奴" 今天你成"奴"了么?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木子 总第012期 放大 缩小

一个"房奴"的辛酸:承受生活精神重压

调查显示,逾三成房贷族月供占收入50%以上成为“房奴”。我就是“房奴”的一员,去年11月买的房。拿到房产证的当天,我如释重负:我终于不需要再租房了,我终于迈进有房一族了,我终于是房子的主人了。

然而,月供2715元的房贷让我气喘吁吁,正像报道所述及的一样: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不敢娱乐不敢生病,除了买书以外不敢高消费。

个中酸辛不足为外人道也,至此我终于发现,我不是风光八面的房主,而是货真价实的“房奴”。

我常常想,要是不买房,节省下来的钱足以使我的生活质量提升一个档次;要是不买房,节省下来的钱也足以让远游的我多一份孝敬父母的心意;要是不买房,我也势必活得更有尊严,不必承受许多原本不该有的精神重压。我拥有了房子,却失去了幸福;我得到了房子同时也得到了压力,这真是一种悖论。有时,我不免这样问自己:买房难道是一种美丽的错误吗/特别是对于像我这种收入水平的人而言。

说买房是错误,这并非矫情。仅仅从亲情角度出发,买房会使含辛茹苦的父母再受重创。因为单是房子的首付,我也无能为力,必然求助于父母。日渐苍老的父母不仅没有收获到子女的回报,反而“老骥伏枥”为子女的房子奔波,于心何忍?而且,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一代,父母还需赡养祖父母、外祖父母。可以说,父母这一代人,几乎永远都难以享受到清福,子女的购房更是使他们的压力“雪上加霜”。

我暗暗责备自己不该买房了。但转念一想,要是不买房会怎么样呢?那就要持续租房。

买了房子是“房奴”,不买房子是流浪一族。平衡两者之间的鸿沟,也许只能靠房价下跌。但是,寄希望于开发商降价是与虎谋皮,单纯的房市调控又有沦为“空调”的嫌疑。就在前几天,有媒体报道,在全国都有项目的一位开发商对记者透露,房地产行业利润率在100%以上,“赚钱赚得我们自己都害怕”。尽管我已买了房子,看到这样的言论,我还是有种复杂的情感。

“卡奴”的生活

我们会变成"卡奴"吗?

从目前国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信用卡发展即将进入一个爆发增长阶段。今年民生、中信银行均提出年发卡量超过100万张的目标。

数日前,民生银行透支额度高达300万元的民生钻石信用卡一经推出,便激起了“卡市千层浪”,成为了近期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该卡的发行也标志着中国信用卡发展史上首张“顶级产品”的诞生。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民生银行已经向50多位民营企业家发出了办卡邀请,绝大部分受邀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该卡的发售只采用邀约方式,而不接受申请,但由此产生的新一轮“信用卡透支额度大讨论”却正愈演愈烈。

早在酝酿之中的《银行卡条例》虽久未出台,但“取消信用卡5万元授信额度上限”却早已成为了监管层和市场的共识,很多银行更是提前打破了5万元上限。近期民生银行推出的白金卡最高可透支300万元。信用额度的大幅提高是否会助长人们的透支消费?“卡奴”离我们还有多远?

据悉,“卡奴”一词最先源于台湾,台湾地区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人定义为“卡奴”。去年台湾这一群体的数字为40万,如今已升至70万。

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大多数持卡人都是较为理性的。但看看身边日渐庞大的“月光族”队伍,以及满眼皆是的“负翁”们,这种“提前型消费”已经开始在我们身边逐渐普及了。

从目前国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信用卡发展即将进入一个爆发增长阶段。

 随着“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的观念逐渐普及,信用卡透支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这种观念多是有“未来有稳定的收入,职业生涯不断上升”做基础,但一个潜在的危险是,这部分人群的抵抗风险能力并不高,一旦发生大的生活变故就很可能带来金融风险。今年以来,“信用卡大战”趋于激烈,部分银行的信用卡“滥发”趋势逐渐显现。部分信用卡申请材料可以轻易造假,使得银行审核被架空,潜藏着较高的风险。如何更好地使用信用卡已经成为了摆在每个“卡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用卡

持卡人要注意按期还款及刷卡手续费等。

最近,台湾27岁女孩杨蕙如利用网络刷卡交易,几个月内获得上百万元新台币,被奉为“卡神”的故事传得沸沸扬扬。目前在内地,杨蕙如的成功模式已被“卡民”们纷纷复制,利用信用卡免息还款期的不同套期获利。但是,面对国内众多银行各色信用卡的纷至沓来,如何选择合适的信用卡、如何利用信用卡实现高效的理财(相关:证券财经)方式也正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急需解决的问题。

工薪族谨慎透支

现在国内发行的信用卡按年龄、薪酬等不同层次主要划分为三类,不同的人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办理相应类别的信用卡。

普通卡的发卡目标主要为工薪阶层,由于工薪阶层收入、理财水平不高,因此普通卡的透支额度较低。这类消费者不宜经常性透支,应有计划、有限度地使用银行提供的信用额度,合理消费。

利用金卡做融资工具

金卡的使用者一般为有较高收入、热衷于追逐时尚潮流的白领。持卡人因拥有较高的资产证明和理财能力,因此在享受金卡带来的积分回馈之余,通常会将信用卡作为融资工具,充分利用免息还款期透支信用卡提供的信用额度,购买基金或通过网络购物实现套期获利。

白金卡适合高端用户

作为直接定位于高端用户的白金卡,不仅能提供六位甚至更多位数的信用额度,还会提供意外入院医疗保险及全球紧急支援等服务。其持卡人更多是将高额信用额度用作投资资金周转,以便于后续资金流的运作。而银行也会通过资深理财顾问对客户的信用额度使用提供支出分析、支出管理等,以降低客户的资金调度成本,提升盈利空间。

台湾“卡神”杨蕙如刷卡三个月赚百万

最近,一位名叫杨蕙如的27岁女孩的理财故事风靡台湾岛,她仅靠刷信用卡便在短短三个月内获利上百万元新台币,被奉为“卡神”。

据报道,杨蕙如是中国台湾省台东市人。她赚钱的过程是这样的:台湾电视购物频道“东森购物台”推出了一项优惠活动,使用信用卡购买“东森礼券”,预付19000元新台币,就可买到2万元的礼券,如果礼券一年到期没有用掉,可选择兑换2万元等值支票或换2万元等值提货券,再加4000元购物折价券。另外,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的客户只要每月预付800元会费,即可享有刷卡消费红利点数八倍的优惠,外加千分之二的电信回馈金。根据这些优惠条件,杨蕙如开始“倒腾”了。

2005年10月,她在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开户,随后向亲友集资600万元存入户头,用以提高个人信用额度以及做担保,然后通过网络刷卡将600万元全部换成东森礼券。

接着,她在拍卖网站上将东森礼券转卖给亲友,再设法买回。这样她的信用卡红利点数迅速累积到800余万点。她又以点数兑换银行赠送的礼品,每32万点红利兑换一张长荣公司美国航线头等舱机票,再把换来的20张免费机票在网站上以每张45000元转卖。后来她又在网络上以1000点折让300元现金的价格出手。这样林林总总加在一起,扣除借来的本钱和缴纳的手续费、交易费等,杨蕙如获利已高达百万元。

一个白领"卡奴"的苦闷生活

最近台湾的“卡奴”现象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卡债逼人,台湾有的人成了流落街头的游民,更多的“卡奴”因债台高筑,陷入忧虑症的边缘。目前,内地正处于信用消费发展初期,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刷卡消费,殊不知,我们身边的不少持卡人已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卡奴”。

“下个月又有3000元信用卡欠款要还,唉……”每月拿到刚发到手的5000元工资,朱小姐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她都会皱着眉头盘算这有限的5000元该如何分配,这个月才能躲过财务危机。

朱小姐,28岁,从事媒体工作,尚单身,是一个小资情调比较浓但又很精明的女人。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品位不受影响,朱小姐从内心里感谢发明信用卡的那个人。因为有了信用卡,她才得以实现她的理想生活——虽然收入一般,但名牌衣服、高档化妆品、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高档家具一样不少,这些都极大满足了她的虚荣心。

朱小姐的钱包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银行卡,其中光信用卡就有8张,算是信用卡使用“大户”。朱小姐的这些信用卡都有不同的用途:有专门用来日常消费的,有出国购物消费用的,有用来购买类似笔记本电脑等“大件”的,还有用来分期付款买家具的等等。

起初使用信用卡时,朱小姐体会到的是一种刷卡的快感与消费的满足,并为自己拥有一个精明的头脑沾沾自喜。她还记得第一次通过信用卡购买她心仪已久的一款数码相机时,跑了很多家电商城,但是她发现,尽管同样用招行的信用卡分期付款,如果同样分12期支付,有的商城既免利息又不收任何手续费,有的商城虽然免利息,但是要收取每笔2.5%的手续费。据银行解释,这是银行和商户进行合作时,对不同商户采取的不同销售策略。在数码相机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朱小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没交1分钱手续费。

但朱小姐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还是有不少苦恼:虽然在有些商城可以不用交1分钱手续费分期付款,但是商城的东西却比某些大卖场的贵不少。朱小姐曾看中一款iPod,商城的价格比某大卖场的要贵300多元。如果在商城分期付款买,这高出的300元售价如果折算成利率超过了10%.朱小姐算了算,这样还不如以低价在大卖场购买,刷完信用卡,申请分期付款,每月支付0.6%的手续费,还是比前一种方式省钱。

通过信用卡消费,朱小姐得到了很多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物品,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债终究是要还的。朱小姐越来越感觉到信用卡带来的还款压力已经让她透不过气来。

最近朱小姐总是感觉很郁闷:工作4年,只有几千元存款的朱小姐丝毫没有财务安全感。她平均每个月收到三四份不同银行寄来的对账单,总还款额每月不低于3000元。而她每月的总收入也不过5000元左右,除了还信用卡之外,她还要应付房租、水电费、交通费用、社交活动费等,这让她时常感觉到财务紧张。

对她来讲,信用卡导致的这些债务就像是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她快要撑不住了。每次与朋友聊天,她都大诉使用信用卡之苦和自己目前的窘迫处境。有一天夜里,她梦到接到好多银行的催款电话,从梦中惊醒,出了一身冷汗。据说,此梦对朱小姐震动甚大。

望着钱包里花花绿绿的各种卡片,朱小姐开始重新考虑信用卡的使用问题。她总结出,信用卡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多多益善,做“卡奴”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她决定把这最后一期的欠款还上以后,就去银行注销5张信用卡,仅留3张贴身备用。说实话,朱小姐还是很羡慕那些“无债一身轻”的人。

专家支招

单身白领应抛弃信用卡

理财师分析认为,朱小姐正是那些只身闯荡北京的高学历人群的缩影。用信用卡消费总能带给她无限的满足感,这是造成她工作4年多,几乎没有积蓄的主要原因。从科学的理财观来讲,朱小姐的这种潇洒消费方式不可取。朱小姐目前虽然薪酬不低,但月月没有盈余的状况,使其几乎失去了抵御发生意外情况的能力。同时对于诸如结婚、父母养老、子女教育、自己的退休养老等一生中重大的支出也缺乏规划。

理财师建议,类似朱小姐这样的都市白领应该学会正确的理财方式,即要利用现在收入高、负担相对小的阶段,进行必要的资本积累,同时,克服满足虚荣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建议采取以下两大措施。

一、抛弃信用卡取而代之使用储蓄卡消费储蓄卡在保持了便利的特点外,不能够透支,有多少花多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小消费欲望。

二、先理财后消费先理财后消费,会在很大程度上留存部分额度的可支配收入,为今后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更好地养成理性消费的重要措施。“定额定投”是非常好的一种“懒人”投资策略。根据金融市场的不同情况,每个月用固定额度的可支配收入进行投资,随着时间的积累,金融资产的增长效果会越发明显。

◎ 相关链接:

台湾信用卡“卡奴”每月自杀40人 当局袖手旁观

信用卡已经与毒品、枪支并列为台湾的三大害。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曾繁娟报道彰化县1名钢琴老师,被家人发现上吊自杀身亡。

台南县27岁的林小姐,在度假农场的小木屋内烧炭自杀身亡。

一名男子将8大颗的海洛因球塞进肛门运毒回台湾被抓。

一名男子为吸毒向银行借款不果后持枪抢劫超市。

……

这并非一般的黑色社会新闻。在自杀的背后,当事人都欠下了从十几万到数百万元(新台币,下同;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不等的信用卡或现金卡债务,他们都是台湾数十万“卡奴”大军中的一员。

卡奴逼近70万

目前台湾有900多万人拥有至少一张信用卡或现金卡。信用卡是用来消费的,现金卡是用来提取现金的,但不管是信用卡还是现金卡,如果逾期不还钱,则将收取高额利息,且累计计算。在15%~18%的利滚利下,100万的借款,只要三年半就变成200万。

台湾有些人一时还不起,就“拆东墙补西墙”,办多张卡,用这张还那张。去年岛内双卡数量翻两番,达到4555万张。但这却是一个更深的陷阱。如刚刚退伍的小辉,一个人办了8张现金卡和5张信用卡,虽然月薪有4万多元,但负债近80万元,在债务中难以自拔,成了“卡奴”。

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截至去年8月底的数据显示,全台“卡奴”人数达40万,平均欠款金额为60万元。而半年后的今天,有台湾银行业者预估,这一数字已逼近70万,平均欠债金额高达120万元。

每月自杀40人

沦为卡奴,走上绝路,怪谁呢?岛内一家媒体引用外商金融业者的话说:要最快做烂一个消费金融商品,就到台湾市场推,因为这里有最不够自律的消费者、最懂得牟利的金融业者和最粗糙的规章制度。

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岛内银行发放信用卡和现金卡的程序非常简单,凭一张名片就可以发卡,甚至有银行还主动送卡上门,然后再配合“借债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这类“深入人心”的广告,消费者便很快“上钩”了。调查显示,“卡奴”中有大量最容易受蛊惑的青少年,其中半数青少年的卡债高达12万~15万元。

岛内媒体讽刺道,大量“卡奴”倒催生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讨债公司,尤其是以暴力为后盾的讨债公司。

还债无钱,被“讨”无力,越来越多的“卡奴”走上绝路。“消费新闻”很快变成了“社会新闻”。根据台湾警方统计,每个月至少有40个“卡奴”自杀。一位自杀“卡奴”的母亲质问:“这些借钱的银行究竟有没有在审查?”

今年2月底,台湾“主计处”预估,卡债的冲击将使岛内2006年民间消费减少200亿元。

台当局袖手旁观

目前,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信用卡已经与毒品、枪支并列为台湾的三大害之一。人们担心,这个社会问题不解决,还将变成一个政治问题。

普通的担忧之下,台湾各界开始纷纷呼吁当局及银行业者,尽快“解放卡奴”。

2005年12月初,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提议,修订相关银行的利差条款,通过降低利率来“解放卡奴”,但法案遭到银行业界的强烈反对。台湾当局在权衡利弊之后,也宣布暂缓执行新法案。

尽管国民党的“法案”没有通过,但在“立法院”施压下,岛内银行公会不得不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如提高最低应缴金额等等,但治标不治本。

与台当局的袖手旁观相比,一个“卡奴”自救组织不久前在台北成立。自救会计划组成义务律师团,协助“卡奴”跟银行协商集体还款。

“哪天我丢了工作,说不定会从台北101大楼跳下去。”一位总共负债360万元、自身就在金融业工作的台湾女“卡奴”告诉记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