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千万“老男孩”畅想“春天里”

yangguangwenhua 2010-12-21 20:07:04 (编辑组稿/广舒) 总第090期 放大 缩小

《春天里》让我们泪流满面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汪峰的一首名为《春天里》的歌,被两位农民工翻唱之后,通过微博迅速走红,几天时间里被转发到了一万五千多次。而由大学生们为这两位农民工歌手拍的MV,点击已近20万。

两个光膀子的农民工兄弟,两条烟熏火燎过的嗓子,两张坚毅沧桑的面孔。他们是44岁的河南汉子王旭和29岁的东北汉子刘刚。因为执著于音乐梦想,他们在京城“北漂”多年,尝尽人间辛酸。2010年9月的一天,在简陋的出租屋里,也许是一瓶白酒刚刚下肚,也许是乏味的生活恰恰到了需要爆发的时候,于是,这首被认为是比汪峰还摇滚的翻唱版《春天里》诞生了。他们将这一段“粗制滥造”的视频挂在网上,没想到传播速度以几何级数字疯涨,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位,因为演唱时赤裸上身而想过把视频删掉,但像这种洋溢着旺盛生命力的歌声,一旦放到网上,怎会不如同病毒流窜,它不再是专属于某个演唱者的作品,而成为无数网民的心声。

他们的歌声打动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两次点击这段视频,热泪盈眶,并推荐给身边的干部们要听一听农民工的声音。相信在城市的高楼里,在电脑前收看这段视频的人们,泪水也都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春天里》的歌词大意是: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这首歌除了它本身具有的质朴、直率、纯真、易懂外,还给人没有什么“故做高深”之嫌,没有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之感,有的只是农民工的真情实感、真情流露,有的只是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上进力量。而我们的泪水也正是缘自于两个农民工兄弟的本色呐喊。而这首歌的原唱是汪峰,为什么从没如此震动过网民呢?因为汪峰是音乐人,他是用技巧在唱。王旭和刘刚,没有音乐棚,在他们租住的蜗居里,只有一把旧吉他,一只话筒,苍凉沙哑的嗓音下,悲怆的歌词与歌者的现实形成了最完美的融合。

他们是用生命在吼,他们是用血在和,他们代表了数千万农民工和一切为梦想苦苦奋斗的人们,无论他们如何去拼,他们依然无法融入都市,在城里扎根是那么地难,却又无法再回头。这首歌给人的震憾力正是这种“清贫着并快乐着!”正是这种“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追求”,正是这种“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它的飘红,就如人们所说的“真实的,往往是最感人的”的。

由此可见,《春天里》的蹿红并非偶然,它的蹿红既是网友对歌曲的认同,更是网民对周强书记的“民生情怀”的赞赏与鼓励。同时也是网友对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端着饭碗吃肉,丢开筷子骂娘”、“哭穷”、“装穷”的人注入“清醒剂”,唤醒大家更多地关注农村贫困人口、城镇失业下岗职工、农民工、打工仔,让那些真正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

“老男孩”梦想永不褪色

与此同时,一部名为《老男孩》的电影视频亦通过网络广为转发。这部名为《老男孩》的短片,故事并不怎么惊世骇俗,也不是大制作大场面,就连演员都是完全业余的“草根”,但是这部长度只有43分钟的短片愣是赢来80后、90后的一片叫好声。

故事说的是一对中年兄弟对校园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现在生存状态的感慨。那些老男孩们,有一边吃着泡面默默流泪的,有一边忍受老婆辱骂面无表情的,有独自在出租车里茫然四顾的……这些电影画面,描绘出了当下底层社会男人们的沧桑与落寞,愈加映衬出曾经的梦想实现起来是多么的艰难。对应现实的生存环境,相信很多男人都会忘掉一个老男人应该具备的矜持,想放肆地流一次泪。

著名音乐人王兵在转发《老男孩》的片尾曲时评论说,“让我一下午听一遍哭一遍的歌”。“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如今在何方?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和《春天里》一样,《老男孩》片尾曲的歌词,有无奈,有感伤,也有隐藏至深的一种力量感。

而“感动”和“哭了”也是无数网络留言里的高频词,网友们在评论里几乎都表达过同一个意思:它让我想起逝去的青春和梦想。

短片的前半段,主角肖大宝垃圾车里偷看校花的眼神,梳着中分头的王小帅一脸圣母光辉地模仿迈克尔·杰克逊都让人忍俊不禁,也联想到自己天真烂漫的花样年华。而后半段,歌声响起,王小帅挥动红绸尽情起舞,很多观众表示“眼泪实在忍不住”。最后一幕镜头回闪,穿着校服的肖大宝在街角怀抱吉他等待女孩路过,倾盆大雨里撑着花伞的她回眸一笑,再配上主题曲中所唱“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更令人无限唏嘘。“直到影片结尾,姑娘回望的镜头来临,我才确定,青春一定是没有确定答案的旅行……我们错过了多少细节,我们的生命又因此改变了多少轨迹。”网友“mlln”感叹。还有人在看完后将歌词中的“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换作自己的MSN签名。

当少年的单纯和梦想的绮丽被生存和现实打磨得荡然无存时,对“旧日好时光”的缅怀成了最无奈却也最有安慰效果的选择。不少网友都有感而发说起自己的经历,网友豆豆说:“很感动很心酸,比照自己的回忆,我想对那个吉他手说,我不想枯萎,但是等待的过程已经让我有渐渐要枯萎的感觉。”网友“五代驳倒·改”的话则代表了另一种态度:“我们生命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断层,……谁晓得我们的梦想被夹到哪块断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回过头去把它挖出来,然后永远不放手。”

除了感怀,萦绕在网友心间的除了感动更是一种莫名的恐慌:青春尚未消失,而内心却是如此沧桑。一种人生的悲凉感和无力感,让生命顿生倦意。憋足了劲的青春无法向上,火热的生命缺乏跳跃感,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遮蔽了这代人前进路上的风景,这也就难怪有不少年轻人会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洒脱的背后充满着几多苍凉,也许只有说话的人和同时代的人能够理解。而《老男孩》让我们再次审视自己的心灵:其实梦想没丢,只是在底层无法向上的环境让我们长不出飞翔的翅膀。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内心依旧不服输,但是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低头。

逼仄的青春让我们过早地去回忆过去的美好,而在内心,梦想作为生命的守宫砂却依旧未褪去它鲜亮的颜色。正如《老男孩》结束时打出的字幕一样:“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真实”的草根力量

很多人都忍不住拿《春天里》和《老男孩》来比较,都是一样的70、80后配60末,一样的“北漂”,一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无数的草根粉丝在视频后跟帖,没有网上常见的愤世嫉俗和相互攻击,只有深深的感动,因为唱着《春天里》的“农民工”让他们看到曾经的自己,因为《老男孩》对青春的缅怀,对现实和理想距离的表达,触动了太多已步入中年、正面临人生重要阶段70后、80后的内心。

沧桑的面孔,沙哑的嗓音,简陋的出租屋,你甚至可以看到窗外汽车驶过的车灯,但那个和这一切有些不搭调的专业麦克风,让人看出他们的执着和追求。当他们中的一位,因为演唱时赤裸上身而想过把视频删掉时,“别害怕,我也是身体”,网友的这句留言却让很多人震惊。相比借艳照和裸露搏出位的娱乐圈,农民工的身体,让人看到的唯有生活的真实。

因为真实,才有了打动人的力量。艺术原本就离不开民间,可我们却渐渐习惯了走高端路线,即便是所谓的选秀,也无一不是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甚至苛求草根。于是,在欢呼选秀给平民提供了展示舞台后,我们也渐渐开始腻烦,而现在,“农民工”版《春天里》和《老男孩》,给了我们真正的草根艺术。它让你就像是在看自己的成长和梦想,它让你在为生活的重负而疲于应付时,也能抽空舔舐一下内心的伤口,它让你对那些为生活而放弃的梦想,来一次迟到的祭奠,甚至放肆地流一次泪。

所以,《春天里》和《老男孩》持续升温的热度,其本质原因并不在于作品过硬的质量,而在于这两部作品将视线对准了一直被忽略、被忽悠的人群。底层民众通过文艺发声,已经很久没有形成过这样的反响。从《春天里》的呐喊,到《老男孩》近乎白描又不乏恶搞的真实,老男孩们在网上畅想自己的春天。而假设每年有几十种、几百种这样的作品出来,国内的文艺土地也不至于这么贫瘠,我们也不必忍受那些大而无当、空洞无味的作品。

好在,这样的畅想和这样的草根,正得到现实越来越多的关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