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还校园一片宁静与和谐

yangguangshixian 2010-12-21 19:49:50 总第090期 放大 缩小

曾几何时,学校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净土和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随手点开网页、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就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

纵观这些事件,暴力的级别也是逐次递增,从最初简单的拳脚相加,到后来的脱衣拍照进行凌辱甚至于性侵犯。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彭熠表示,家长、学校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们的心理很脆弱,需要老师、家长的引导帮助,这一点如果重视不够,可能导致孩子们产生扭曲心理。现在,出现了很多高智商、低情商的学生,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所以,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应该多关注孩子们的人格培养,关心孩子们的情商教育。

例如“布鞋门”中拍视频的孩子,可能仅仅把这当成了游戏,主观上并不存在很大的恶意,只是觉得好玩。这种行为的悲哀之处,就在于她不懂得尊重别人,自身也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平等、尊重的观念,是一个人的人格中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重视对孩子人格、情商的培养,那么,在这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孩子们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由此可见,其实“布鞋门”事件中打人的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校园暴力的出现,说明这些施暴者不但缺乏法制观念,更缺乏道德观念,这说明家庭在承担道德底线上的作用是失败的。他认为,家庭承担着让学生基本社会化的责任,学校则承担着让学生继续社会化的责任。但在社会化过程中,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德育为先,以价值灌输为先,做人是根本。

专家建议,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解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问题,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和他人和睦相处。学校应通过法制课程,讲授法律常识,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各方应共同努力减少社会上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链接:

一些国家针对校园暴力的举措

英国:2007年4月1日,一项新法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正式生效: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给予老师“体罚”学生的权力。英国教育大臣艾伦·约翰逊说,这一权力对消除校园暴力和不守规矩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韩国:2007年2月27日,韩国教育部声明,从新学期起,受政府委派的“保镖”将应学生或家长的请求对相关学生在上学和放学途中采取保护措施。教育部官员说:“我们将尝试保护那些被欺负的学生,并找出是谁在欺负他们。”这些“保镖”主要来自警察队伍和私营的保安公司,另外还有部分志愿者。

希腊:2006年12月,希腊教育部部长签署了一项禁令:所有学生都不得在校园里使用手机。此前,该国校园发生一起暴力事件,暴力镜头被学生用手机拍下并放在网络上传播。

美国:2006年10月,鉴于美国一再发生校园枪击事件,威斯康星州议会一名议员拉希提议让校长和教职员佩带枪支进入学校。这既可以保护教职员工的个人安全,也可以对突发的暴力事件起到制止作用。

阿根廷:2003年,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附近地区建立了一个由警察、交通安全人员以及商贩组成的“校园安全通道”。在这个“校园安全通道”中,每到上学和放学时间都会有警察以及交通安全人员在校门口及附近地区值勤。

俄罗斯:2004年9月1日别斯兰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政府计划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全国中小学校的安全防范,其中就包括为中小学生配置类似军用的身份识别牌以及记录有学生身份和基本医疗信息的登记卡。

德国:德国的学校也面临着校园暴力和好斗学生不好管理的问题。为此,有些德国学校别出心裁地想出了貌似有些矛盾的点子让学生们学拳击、太极,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德国要求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险情,将发出警报信号。在德国波茨坦市,每位老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