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以生命的名义 呼唤变革

yangguangjujiao 2010-12-21 19:44:27 (编辑组稿/广舒) 总第090期 放大 缩小

我们对城市火灾悲剧的反思,曾经错过不少刨根究底、追根溯源式的机会。

1994年的克拉玛依夺走了325条生命,也留下了中国最丑陋的一句话:同学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随后是对一干大大小小的官员责任人查处,丢官罢职、锒铛入狱,当然必要的抚恤恐怕也是有的。除此之外,看不到任何根本性的反思,别说制度性、法律性的完善,就连一座用以祭奠的纪念馆也没有建起来,16年来,除了网络上的悼念,克拉玛依大火给生者们还留下多少沉重的反思?

同年,辽宁阜新歌舞厅大火,夺走233条生命;2000年洛阳东都商厦大火,让309条生命阴阳两隔;2008年深圳龙岗大火,44条人命杳然消失……阜新大火、洛阳大火、深圳大火的反思承袭了克拉玛依大火的惯例,撸官帽、蹲监狱、大检查……没有灾难纪念馆,没有惊醒全社会各界的良心去敦促制度和法律的根本升级,甚至悲剧一次又一次发生的原因竟然也都惊人地相似:无一例外是某种违章、是某个偶然事件、是某个工人的操作不当。

对责任人进行追究、展开全方面的大检查、对灾难幸存者和受害人家属进行国家抚恤,这些做法都是完全正当的,完全合乎情理的,毋庸置疑。但除此之外,我们难道就不能从灾难本身彻底全面地反思悲剧的根源?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违章?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无证施工、无证经营?为什么起火后人们总是不能也不会进行适当的自救?为什么高楼着火后的营救是那么脆弱……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比撸掉一批乌纱更直指灾难的根源。

不能只烧痛了上海

胶州路大火,烧痛了上海。

目睹了这场火灾的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火恩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目前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已成为全世界消防界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发生重大伤亡。”高层建筑灭火是个老大难问题,或许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呈现出来。

现在,消防实力最强的北京,也只能扑灭100米左右高层建筑的火灾。这也意味着如果100米以上发生特大火灾,消防部门基本上无能为力。

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既然如此薄弱,为什么当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却要一再修建超高建筑,不断地把城市天际线向高空拓展?在9·11之后,美国经过反思,已经开始控制超高建筑的修建。上海大火应该令这些城市的管理者和高层建筑的投资者们冷静下来,并令这股风潮得到有效遏制。

相信很多人面对这场火灾的时候,既会为同胞生命的逝去而痛心不已,也会产生对自身安全的焦虑。尤其是那些在高层建筑里办公和居住的人士,或许更会反躬自问:“我所在的地方安全吗?一旦发生火灾,怎么办?”

高层建筑重在火灾的防患于未然,重在防火而不是救火,因此高层建筑本身的消防设施和防火能力需要更高的标准。近年来高层楼宇发生的火灾背后几乎全部隐藏着人祸。因而,有关部门需要做的就是让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不要成为摆设,让消防安全意识和制度贯彻进每一个社会环节,让消防演习不要一遍遍地走过场。

在这场上海大火中,如果项目施工和监理的安全防范措施都完全到位,那么,4位无证电焊工怎会上岗,火灾可能就不会发生;如果,这所居民楼的消防设施完全达标,或者在大楼中部有应急避难所,那么,伤亡可能不会如此惨重。

更值得追问的是,失火居民楼的业主曾经投诉施工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这有没有引起有关消防部门的重视?既然,4位电焊工根本没有证,那么,这个工程又是如何获得消防部门的允许而开工的?

上海大火背后存在的问题,需要水落石出。一个本是造福于民的市政工程,变成了一场祸害生命的灾难。事情何以会变成这样?现在,事故调查组已经成立,期待这场大火背后更多的细节披露出来。

上海大火不能只是烧痛了上海,也应该烧痛很多国人。上海大火的善后不只是抚慰幸存者与罹难者亲属,以及公布真相、启动问责,在此之外,还要看到这次大火带给整个社会的心理震撼,要有切实的反思与改进举措才能缓解社会的焦虑。

不能指望高层建筑着火后,消防车和直升机可以立刻实施救援。中国各大城市应全面检讨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和防火能力,如果设施和能力跟不上,就不应该再发展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住宅。

集体哀恸背后的公共安全诉求

白菊、黑丝带、哀曲、静默、热泪……人们对着吞噬58名同胞的失火大楼凝望,祭奠升往天国的亡魂。58条遇难同胞的身后,是58个鲜活的名字,是58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但这场大火,让名字镌刻成怀念,让幸福化为灰烬。

恸哭,未必就是脆弱,有的时候,更孕育着强大。公民精神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自发的集体哀恸中得以成长的,社会大爱也正是在这样的集体哀恸中温暖公众心灵。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集体的哀恸就曾抒写着“苍天无情,人间有爱”的温暖故事,散发出人性的光芒。而这次由人祸引发的特大火灾,公众通过自发致哀的方式向遇难同胞表达哀思的同时,更是希望聚集的哀恸能集中表达出公民强烈的公共安全诉求。

此次高楼大火,随着事故调查的深入,我们已不再认为它是城市高层建筑的“先天之痛”。悲怆的背后,更是闪烁着人为失职的身影:违法的工程分包、隐患得不到及时排除、防火材料的不合格、权力与施工方的勾结……如果没有这些蝇营狗苟,58名同胞也许不至于命丧高楼,就可以继续享受城市为生活所带来的美好。声声恸哭和句句哀思中,更隐含着公民的集体悲愤: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前提是公共安全有保障。

在这场悲恸的悼念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当地行政长官参加哀悼的身影,同时也看到了静安区区委书记在嚎啕大哭。亡灵已经升往天国,空留下人间的声声悲叹。但这样的悲叹又不能只是暂时的哀伤缅怀,公众当然更希望政府和官员能够从这种公民的集体哀恸中,感受到公民对安全生存环境的集体诉求,痛定思痛,从而重新审视和巩固所承担的责任和职能,防止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并且,对于那些悲剧的间接制造者,政府也有责任依法调查惩治,以告慰遇难者在天之灵。

大火照亮国家软实力的喜与忧

是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是,生活美好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谈何美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就能让城市的消防打回原形,让世博会的动人口号变得可笑,那么信誓旦旦的所谓美好,就是一句飘渺而轻佻的梦呓。

上海消防部门曾经引进了40多辆德国产的一七式压缩空气泡沫主战消防车,其供水平均高度已达200米,最大供水高度可达375米。在演习时,曾能扑灭400米高层火灾,但为何在实战中,面对不足100米的胶州路教师公寓就束手无策?上海以经济发达、财力雄厚著称,在消防设备的配备上向来不惮于大投入,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豪掷公帑配备的先进设备,仿佛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银样镴枪头。由是观之,硬件再精良,设备再先进,如果缺了一流的软件和先进的制度素养,一切都是徒劳。

这些年,国家软实力备受上下关注,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相关部门苦思冥想、不惜加大投入。媒体人梁文道说:“大家近一两年来夸谈‘软实力’,认为输出文化工业产品和做做广告公关等表面功夫就是了,其实真正的核心还是一个国家有没有一套自己相信又足以服人的价值理念。”斯言诚哉!上海大火,让我们看到了公民的力量,还看到了制度素养的缺乏,它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国家软实力的到位与缺位。

凸显城市发展方式缺陷

对于此次火灾发生的原因,国务院调查组初步认定为“是一起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的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国务院调查组列举的五项违法违规问题,大体上都可以归类为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对于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的现状和“潜规则”略知一二的人恐怕都能明白,这些问题带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比如缺少基本技术培训的农民工在各地都是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有不少无基本技术资格的人还在各种工地上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再比如,工程层层转包的问题尽人皆知,其他的问题如安全措施不落实、抢工期、监管不力等等,更是屡见不鲜,有的甚至还作为好的典型被广为宣传。这些屡见不鲜的“问题”只有在演变为重大事故时,才进入公众的视线,才被有关部门视作“违规违法”的“管理”问题。

火灾发生后的救援也暴露出中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上海高层建筑的数量居国内城市第一位,一份资料说,上海市高层建筑已达1.9万余幢,超高层建筑近1000幢。相比之下,消防能力显得明显不足。根据《上海晨报》的报道,在高层灭火装备方面,上海目前拥有消防云梯车、曲臂车等各类举高车不到40辆,其中可升至50米以上的云梯车有10多辆,最高可升至90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的举高车仅有1辆。有专家分析说,以目前的消防能力,高层建筑主要依靠内部消防设施解决火灾问题。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花了四个多钟头才将这场火灾扑灭。此前的央视新大楼大火也同样暴露了消防能力不足的问题。一再出现的惨痛教训说明,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与消防能力有限,已经成为了一对亟待解决的矛盾。

而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快速的城市化与城市管理存在脱节这一问题的反映。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时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城市的美好想像激励着人们把城市建设得更大、更高、更漂亮。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速度的过分迷恋往往导致对基础性的支持系统发展不足和重视不够。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管理者更为重视城市外在的东西,而对于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衔接,对于基本的民生设施,对于建筑的标准,对于物业管理等,重视不够。建好没几年的建筑被爆破了,刚修竣的道路被挖开了,巨大的社区却没有停车场,凡此种种,都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有关,只注重眼前的机会和红利,忽视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对系统的深思熟虑。试想,一位把建筑建好了就准备拆掉的建筑商或开发商,他会像对待艺术品那样精雕细琢吗?对于希望快速提高GDP总量的官员,他如果希望在任内多建几座大楼,多弄几个广场,而不会真的把城市工程作为“百年大计”来规划和建设,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在这样的增长竞赛中,有谁敢轻易慢下来呢?

当然,把出现的诸多城市病仅仅归结为速度问题,并不完全恰当。速度背后是发展方式和制度环境。火灾烧出了管理问题,更烧出了发展方式和制度环境问题。在“十二五”规划正在制订和将要开始执行之际发生的这场火灾,是一个警示,它告诉我们,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