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涨声”四起 通胀临头?

yangguangjujiao 2010-12-15 17:41:42 (编辑组稿/广舒) 总第089期 放大 缩小

从年初到年末,生活必需品“涨声”四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推高百姓的生活成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少人担心是游资在炒作,但就目前情况看,这种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担忧集中在,产品价格上涨,会否推动物价普涨,导致通胀爆发。

尽管官方对“通胀”讳莫如深,但当百姓们被一系列生活必需品接踵而至的涨声包围时,当老百姓“票子多了,钱却不值钱”的感觉正日趋强烈时,通胀警报声已隐隐在耳。

物价上涨蔓延至公共产品,加重百姓通胀预期

随着冬季来临,中国进入天然气用气高峰,但近日不少城市纷纷酝酿天然气涨价的消息,给不少民众心中略增了一丝“寒意”。

11月9日,济南市举行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管道燃气价格听证会,包括消费者、政府部门代表、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负责人、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等在内共26人参与听证并发表意见,除了1人对居民用天然气涨价表示反对外,多数人赞成物价部门提出的涨价方案。

针对民用天然气价格,济南市物价部门提供了两套方案:一是,每立方米上调0.34元,由每立方米2.4元调整为2.74元,上调幅度14.2%;二是,每立方米上调0.3元,由每立方米2.4元调整为2.7元,上调幅度12.5%。此外,居民用焦炉煤气销售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2元,由每立方米1.3元调整为1.5元,上调幅度15.4%。

今年5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通知》,宣布从6月1日起,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23元,并进一步改进天然气价格管理,完善相关价格政策。

天然气涨价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继车用、非居民用天然气涨价后,各地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市场“涨声一片”。今年以来,沈阳、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城市已纷纷调整了民用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幅度少则两三毛钱,多则八九毛钱。其中,西安上调了0.23元/立方米,成都上调了0.46元/立方米,沈阳市上调最高达到了0.9元/立方米。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天然气拟调价幅度大多在0.2元到0.4元之间,涨幅在10%~15%之间。

但这轮天然气“涨价潮”似乎并未就此停止,反而正在向更多的城市蔓延。近日,长沙、兰州等地已先后召开民用天然气调价听证会,北京、河南等地天然气调价听证会也即将召开。

“今年以来,感觉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在涨价,天然气价格上涨可能只是由此带来的一个连锁反应,下一步还会不会有更多的公共产品涨价?”济南市民赵可正担心地说。

济南市物价局为听证代表提供了一组测算数字,此次济南市民用管道燃气价格上调后,按照2009年全市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和焦炉煤气销售量测算,天然气户均月用气量9立方米,每户每月增加支出3.06元或2.7元;焦炉煤气户均月用气量16.5立方米,每户每月增加支出3.3元。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125%,对多数居民家庭生活支出和市场物价水平的影响都不大。

而一些听证代表认为,面粉、食用油、棉花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都在涨价,已影响到了百姓特别是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活。随着天然气涨价,多种产品涨价形成的叠加效应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加重了百姓对未来的通胀预期。

继大蒜、绿豆、糖、棉花等产品涨价之后,新一轮“涨价潮”开始蔓延至天然气这一公共产品,已影响到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日常生活。

“我现在每月领360元低保金,按每个月家里用10立方米天然气计算,涨价后每月多支出3元左右,但现在肉、鸡蛋、蔬菜等都在涨价,每样涨一两毛钱,一个月算下来总体支出增加了不少,以后买东西更得精打细算了。”济南低保户李军对记者说。

一位济南听证会代表在会后向记者表示,去年底以来,济南已先后提高了自来水价格、有线数字电视收视费,现在又准备提高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下一个涨价的公共产品又将是什么?是不是公共产品都会轮着涨价?”这位听证代表发出自己的疑问。

“目前,我国食品价格涨幅已经比较大了,对老百姓的生活已经造成一定影响,如果这种涨价的潮流再波及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如天然气、自来水、暖气等,就可能在消费者中造成对物价上涨抱怨等情绪,由此引发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鲁仁说。

鲁仁建议,政府在对待公共产品价格方面一定要慎重,不能随便涨价。如果迫于成本上升等压力必须涨价,就要首先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制定好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措施。同时,要做好对居民涨价的解释工作,避免多种公共产品涨价加重居民通胀预期。

通货膨胀有多可怕?

其实“通货膨胀”并非贬义词,只是经济领域里面的一种现象,是经济增长的必然产物,其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通货膨胀本身并非大家理解的这么可怕,实际上5%以内的通胀水平是合理而且是对经济增长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当时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的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总统——罗斯福,他推行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一种推行适度“通货膨胀”的政策:维持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场主破产;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制止企业倒闭等。由此可见,正是这种适度的通货膨胀才使美国人顺利走出了经济困境。

当然,恶性“通货膨胀”也给人们带来过极大的伤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政府为了偿还巨额战争赔款,大量印制货币,导致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恶性通货膨胀,最高峰时夸张到工资必须按照上午和下午分开计算发放,傍晚一个面包的价格可能是上午一幢房屋的价格,人们发完工资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商店采购商品,否则很快就买不起了。

当然,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往往只在战争等特殊经济状况下发生。在当前欧美主要经济体处于萧条和复苏阶段,同时各国政府应对通胀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再次发生恶性通胀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排除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仅讨论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那么无论通货膨胀的程度是大是小,都会推升物价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民的生活成本,但这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们不如拿现在的食品价格与20年前的价格进行一下比较,我们会发现差不多涨价10倍,而人民的收入水平在这20年间也差不多增长了10倍甚至更多,在这过程中也许部分人会觉得有压力,但大多数人却感觉到物品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只要中国经济能长期保持稳定增长,那么适度通胀就可以被接受。

中国目前不存在通胀?

10月30日在京举办的“2010亚洲经济合作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表示,中国要成为强国,必须承受“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人价、钱价分别指劳动力价格、人民币汇率)。他同时认为,中国目前没有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拉动内需的一个反应。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还说,“物价不涨也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刘福垣的上述言论引发争论和质疑,并成为微博上的流行热词。

11月11日,在中国社科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也表示,国际上CPI连续6个月涨幅超过3%被称为通胀,国内亦使用此概念,应区别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他说,目前的CPI上行,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或政府调价导致,而不是货币发行多了。这种现象应称为“物价上涨”,而不应该用“通货膨胀”去简单套用。

通货膨胀的定义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从中国来看,现在比较多的人用的是CPI。CPI连续6个月超过3%,在国际上被称之为通货膨胀。国内也使用这个概念。

“从今年5月份算起,已经有好几个月超过3%,好像使用通胀是有道理的。”王国刚说,细细算下来,这没有道理。他解释说,发达国家CPI构成中不包含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而中国CPI中农产品或食品类占1/3。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扬导致CPI上行,是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上涨。因此,他认为,目前中国并不存在通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