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千金散尽还复来”不适合中国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9 (编辑组稿/卡缪) 总第087期 放大 缩小

  正如巴菲特所言,由于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美国的慈善模式不适合中国。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在现阶段的中国并不现实。

   今年4月1日,胡润发布《2010胡润财富报告》称,国内亿万富豪达5.5万人,相比去年增长7.8%,其中,有1900位十亿富豪和140位百亿富豪。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慈善的整体捐赠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数据显示,美国慈善捐助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位居第二位的英国这一比例为0.73%,而中国2009年全国总共收到捐赠约332亿元,占GDP的比例不到0.01%,不到美国的1/170;如果看人均,美国人均捐款额则是中国的7000多倍。

  在巴菲特和盖茨聚会成为热点话题后,国内富豪明显分成几个阵营,以陈光标为首的富豪明确表示响应慈善,并承诺裸捐;部分富豪则表示持开放态度,边吃饭边探讨慈善。而绝大多数富豪则选择了沉默。SOHO首席执行官张欣在博客上说,只做捐款不是回馈社会的最佳方式。她说,中国还没有出台《慈善法》,也没有鼓励企业捐款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中国财富才刚刚开始积累,慈善也才刚刚开始运行,简单的捐赠在今天的中国不是最好的慈善途径。

  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与巴菲特、比尔盖茨所处的阶段不尽相同。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增长已达极限,已经过了资本积累的阶段,社会总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富人捐赠进行重新的分配正当其时。而中国目前仍然处在财富积累的阶段,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还是得靠财富的自由积累。

  事实上,慈善指向消费,而积累有赖于扩大生产,两者仍存在矛盾。慈善与积累的关系,在捐大钱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以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看,积累潜力巨大,财富必须变成要素,积累并投入再生产,因中国财富积累的时间不过30年,还远没有到千金散尽的时候。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认为,富豪首先是企业家,他们要做的事情,“第一是生产合格的产品,第二是对员工的仁慈,第三是考虑投资人的利益,第四是对环境有利,第五是合法纳税。在目前的社会阶段,做到这几条才是富人首先要考虑的事。只要尽到一个企业家的本分,不捐钱,不做慈善,也是一个让人尊重的企业家。”

  中国这个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才发展了不到30年,创造财富的渠道并不通畅,并且时刻依附于政治。然而当企业家捐光财富后不再富有,对政治的依附也就自然解体。在中国,得不到政治的“关怀”,民营企业家和他的下一代是很难重新积累财富的。

  有人总结中国人为何“富多仁少”的原因:欠保障、招骂名和缺激励。

  如果片面强调裸捐的时候,没有一个充分保护私有财产、充分保护竞争的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动力就会枯竭,财富就会消失。这样只会坐吃山空,千金散尽回不来。另外一方面,一味强调裸捐,在目前的体制下财富就越发集中于政府而不是民间,必然扼杀整个社会的创造性。

  解决社会事业的主力军依旧是国家财政,2010年国家财政总收入将达到8万亿元,但用于社会事业的建设比重并不大。并且国家财政还源源不断地向企业收税,所以其应该首先承担起这个责任。即使退一步说,企业主应该做的,首先也应是企业家,而不是慈善家。

  在官办慈善的体制下,善款大多进入了官办慈善组织,甚至直接进入了地方财政。例如在7月份国务院五部委联合下发《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要求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由青海省统筹安排用于恢复重建。

  这意味着政府加入了对善款的竞争之中,善款实际上成了地方财政的一部分,变成财政转移支付。慈善捐款被收归国有,这不单替财政承担了本该承担的责任,也与善款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在现有制度下,捐赠人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捐赠意图,更要遭受巨大的成本。本应是民间财富的再次分配,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之功能。

  一面是“巴比”两人“以身作则”,高调倡议富人应该积极投身慈善,慷慨捐赠家产,一呼百应,另一面是“巴比”中国行的慈善晚宴,部分中国富豪因担心会被“劝捐”而拒绝出席;一面是国人对富豪的捐与不捐各持己见,另一面是企业家陈光标公开致信“巴比”,高调宣称将在身后“裸捐”,引来无数评议。由始至终,这场关于财富与慈善的讨论,似乎以越来越大的热力带给人们更多话题。

  然而,喧嚣过后,“巴比”访华所引发的关注和思考,似乎已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在其背后,是对于中国慈善行业发展的关注与反思。由“巴比”访华带来的“劝捐”事件,也许仅仅是这场慈善大讨论的开端。

  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说:“慷慨并不是意味着多多的捐赠,而是明智的捐赠。”

  “这是一个富人向善的标志事件。”民政部前司长、现任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全民慈善,这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个时候“巴比”来华,将对中国慈善业产生更大的促动。不仅让富豪,也让公众意识到慈善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他倡议不仅是富豪,普通百姓也应该每年每人尽量做出1%的捐赠。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