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由“巴比劝捐”看中西慈善文化的差异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9 □ 本刊记者 毕晓宁 总第087期 放大 缩小

  “巴比”慈善晚宴的“捐赠承诺”行动于6月中旬开始。根据其网站提供的信息,这一行动主要邀请美国最富有的个人或家庭参与,参与者承诺捐出过半财产,用于慈善事业,捐赠可以在参与者生前完成,也可等到他们身后再实施。这一承诺并无法律效力,法新社援引一份声明报道:“美国40个富有的个人或家族许诺将他们大部分财富捐给慈善事业……这是道义上的承诺,不是法律合约。”

   而根据“捐赠承诺”公布的名单,这40位亿万富翁主要为白手起家的大亨。除了盖茨夫妇及巴菲特外,还包括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利森、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华裔生物制药大亨陈颂雄夫妇和《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等。此外,洛克菲勒家族族长戴维·洛克菲勒、希尔顿家族的巴伦•希尔顿等大家族继承人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始人特德·特纳也出现在名单上。

  美国人为什么乐善好施?

  美国《福布斯》杂志推算,如果美国富豪榜上最富有的400人捐出个人一半财富,善款总额可达6000亿美元。福布斯称,美国如今有403位亿万富翁,勇冠全球。2009年,美国个人捐款额达2270亿美元,尽管受到美国衰退的影响,但这个数字也只比上一年下降了0.4%。

  2001年,微软公司前主席比尔·盖茨将自己的两个基金会合并为“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组织。2005年,盖茨在50岁生日时宣布,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将悉数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

  通过保险和投资发家的股神巴菲特以470亿美元为全球第三富豪。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签署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随后,巴菲特又宣布捐出99%的个人财富。盖茨则承诺将大多数财富交给自己的慈善基金会。

  美国富豪认为,富及子孙弊大于利。“很早就表明,我喜欢赚钱,也喜欢把钱捐出去,”身家10亿美元的德州石油大亨皮根斯在自己的承诺书中说,“我并不赞成财富继承的说法,通常都是坏处大于好处。”

  拥有180亿身家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说,“我一直认为,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事情是给子孙们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不是留给他们多少财富。你的慈善行为会比你的遗嘱更让他们受益。”布隆柏格在承诺信中说,“我非常急切地做出这个承诺,要在未来数年里把我几乎所有的净资产捐出,或者留给我的基金会。”

  据目前公开的最完整可靠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人比其他发达国家公民更热衷捐助。1995年,美国人均慈善捐赠的数目是法国人的3.5倍、德国人的7倍、意大利人的14倍。1998年另一组数据显示,美国人花在慈善项目上的时间,普遍比这些欧洲国家的公民多。研究还发现,这些差异与诸如教育、收入、性别、年龄以及婚育状况没有太大关系。

  信仰促人行善:信教者年均捐款4倍于非信教者

  多年来,各种统计数据均表明,在美国信教者比不信教者更爱好从事慈善。以2000年为例,在参加志愿活动上,信教者比非信教者的比例高出23%、在慈善捐款上高出25%。如按具体捐款金额和从事志愿活动时间算,对比则更明显,信教者年平均捐款数是非信教者的4倍、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为2倍多。2010年5月一份调查显示,22%美国人称信仰对他们的捐赠行为有促进作用。

  无信不捐:立法为民间慈善把关,法律保证惩罚欺骗

  众所周知,民间慈善机构在慈善活动中承担着难以替代的角色,而美国人对这些组织有信心,首先由于它们大多都有合法的地位,在税务部门有登记;其次与有第三方私人基金会监控有关。美国红十字会就曾因卡特里娜飓风后滥用捐款被批评,但随后他们迅速纠正后又获得了很多捐赠。法律不仅为民间慈善划定鼓励框架,还提供监督和惩罚的重要职能,而这些都是民间机构难以完成的。

  行善作为传统习俗,乐善好施者更被主流社会看重

  美国人普遍乐于行善,与其文化传统也有非常大关系。乐善好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每个人应该从事的活动,是被主流社会看重的品质。有学者甚至指出,从事慈善已成为美国的一项习俗,17%的美国人称其捐赠主要受家庭(母亲)的影响。

  中国富豪的多种态度

  据悉,受邀参加晚宴的中国富豪绝大部分是财富榜排名靠前、且对慈善事业态度积极或正在做相关慈善事业的中国富豪,也有部分是没有出现在财富榜中的“隐身富人”。

  在参加慈善晚宴之前这些国内富豪对晚宴有着不同的态度。

  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表示: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启发更多的中国企业家搞慈善。我欣然接受邀请。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婉拒邀请:因为参加福布斯CEO大会,时间正好冲突了。请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怕被劝捐,我只是没时间。

  SOHO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欣认为:这是一个学习国外慈善事业先进经验的一个机会,我一定会参加。

  而一些企业家在接受调查时甚至显得讳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

  “这个问题我不能说。”常州某大集团老板坚决回绝采访,有没有接到邀请,如果接到邀请了去不去,一概作出“不知道”的回答。还有不少企业家一听到“慈善晚宴”的话题,立即就说“我在开会,对不起,再见!”仿佛电话听筒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高调宣称将进行“裸捐”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他宣布死后要捐出全部财产,以“裸捐”响应盖茨、巴菲特的慈善之旅。

  陈光标日前对媒体明确表示,盖茨和巴菲特已通过一些渠道,对他做过的事情有所了解。这次来中国,会和他一起进餐。去年年底,陈光标宣布,愿意将他自己遗产的90%捐给社会。而此次陈光标在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中又宣布,死后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陈光标说,他的公司近年每年都捐掉50%以上的利润,至今已经捐了13.4个亿。

  对于陈光标的“裸捐”,社会上好评如潮,但也有人质疑其“作秀”。

  别总怪中国富人不捐钱

  说中国富豪慈善意识淡薄,是不符合实际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慈善总会就收到了很多企业家包括富豪的慷慨捐赠,而且好几笔数目巨大的民营企业家都是匿名捐赠;而在今年西南5省旱灾和玉树地震中,单项捐赠达亿元人民币的就有4位富豪企业家,同时,很多富豪也开始设立自己的慈善基金。

  对于巴、盖的慈善方式,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表示,不赞同者并不少。一位企业家无奈地说:“捐了就是好,不捐就是没有慈善心和责任感”,这种“非白即黑”的判断,将富人的捐助行为抬高到了公众形象与道德水平的判断上,舆论压力让富人失语。

  而近日来被媒体关注的李连杰壹基金申请公募基金遇挫也暴露出了中国民间慈善的尴尬处境。

  该谴责拒捐的富豪吗?

  盖茨和巴菲特要来中国劝捐,一些富豪避之惟恐不及,但有着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则表示老了后要将所有的资产全部捐出去,不给子孙留一点。一边是拒捐,一边是裸捐,这个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舆论对中国富豪慈善事业的又一番拷问。

  现实中的慈善是个很复杂的事情。许多富豪或企业家的慷慨捐赠,并非仅仅出于自愿,或还有其他考虑。例如,向全球富豪发出“捐赠承诺”行动英雄帖的盖茨和巴菲特,最近就受到了其慈善行为主要出于避税考虑的质疑,致使其劝捐行动在全球遭到了一部分富豪的抵制,而不仅仅是中国富豪不给他们“面子”。为避税而募捐或裸捐,当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实中还有一些富豪或企业家往往利用慈善行动来掩饰自己的道德缺陷。

  不反对企业家或富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行慈善之事,毕竟我们这个社会慈善还很匮乏,但不赞成用慈善去“绑架”企业或企业家。就当前而言,我们其实更应强调企业或企业家先把自己的基础责任做好。

  不赴宴,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陈光标的高调,对其他国内富人似乎尚未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南师大社会学专家徐翔教授认为,现在相当部分的富豪们有了一定的资本,但是社会责任感仍有缺失。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富豪群体相比,他们第一阶段的路径是一样的,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发家致富,但回报社会的第二阶段还有很大空间。从民营老板整体而言,他们的表现和社会的期望值还有一些差距。

  “富豪们不参加慈善晚宴,也不应该太责怪。”南京大学教授朱力表示,“企业家只要能创造经济效益,创造就业机会,并且依法纳税,也是在创造价值,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据民政部每年发布的《中国慈善捐助年度报告》显示,2008年,因遭遇汶川地震特大自然灾害,中国接收到国内外捐赠款物总计1070亿元人民币,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而在正常年份,2007年全国捐赠款物总额为309亿元人民币;2009年捐赠总额为332.78亿人民币。在正常年份的捐助中,企业捐赠占绝对份额:2007年和2009年,企业捐助占总款物的比例分别为61%和58.8%,其中,民营企业占据主要部分。

  由此可见,中国富豪是每年慈善捐赠的主力军。而且,在中国的慈善捐助总量中,大额个人捐助数量每年都在增长。

  国人该有何种财富观慈善观?

  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这趟中国之行引来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强烈围观,搅得财富圈和慈善圈不得安宁,也引发了国人关于慈善的诸多议论和思考。说起散财,当然要属盖茨将580亿美元资产捐做慈善基金而不是富及子孙。这位聚财魔术师,终究又用魔棒把滚滚财富点化为过眼云烟,留给人们追求价值但不贪恋财富的终极思考。

  与陈光标家人略有不同的是,盖茨家人包括小盖茨不置微辞,因为那个社会不仅尊重私人财富和鼓励个人奋斗,而且见惯了大钱,见惯了捐钱。中国人讲究节俭和谨小慎微。在中国人心中,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老人们都希望家业兴旺,世代相传。前辈打下的江山,总希望子孙把自己的家产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而美国人却认为富及子孙弊大于利。

  钱币有正反,是非各有说。据称不少大款对盖茨和巴菲特的邀约避而不见,可是他们却排着队以200万美元高价竞争与巴菲特的一顿餐叙。答案却是中国的盖茨巴菲特们担心被当场劝捐,被道义要挟,被舆论绑架。也许对中国富豪的讳莫如深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责备他们寒酸、吝啬,不愿散财图个心安理得、名声光鲜。可是问题是,我们的生财之道、社会环境、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是否完善得让他们对露财安之若素,对散财趋之若鹜?

  自古至今,“人怕出名猪怕壮”仍然是中国很多富豪的金科玉律。胡润财富榜被戏谑为“杀猪榜”就说明了两层意思:中国的某些富人难免财路不正,一旦见光人财两亡;其次,私有财产尚不及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神圣不可侵犯,很多富人还没做好做足自己和家人的财富救赎,缺乏安全感,当然不情愿掏大把的钱出来做散财童子。

  另外,中国的慈善处在十分幼稚和初级的阶段,很多怪现象令人叹为观止:比如行政摊派、强行代扣、张榜公告、媒体曝光和舆论褒贬等等,使得本该纯净而愉悦的爱心释放扭曲成“被捐款”。某央视女主播因为“只”向灾区捐出数千元而饱受观众质疑,可是又有谁真正关心她光鲜形象背后可怜的薪水?仇富、攀比心态极化如此,已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劫贫济贫,谁还敢轻易问津慈善二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