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慈善晚宴前不久在北京昌平“闭门开宴”。这是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的老大比尔·盖茨和老二沃伦·巴菲特首次携手与中国成功商业人士、慈善家展开交流,也在宴会内外引发了中西慈善的对话。
此前,由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在美国已吸引到40位亿万富豪,总捐献额至少达1500亿美元。而这场备受各界关注的慈善晚宴在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将中国富豪置于公众舆论的中心。在得到如“中国首善”陈光标等富豪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的同时,亦遭遇了“中国式慈善”的尴尬。
其实,中国在慈善事业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敬老爱幼、扶贫帮困,已成为中国人民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规范。但是在面对慷慨的美国富豪时,中国富豪们却显得太过“小气”。
对于害怕“劝捐”的富豪们,也许公众舆论并不应该一味地谴责他们的“谨小慎微”,毕竟国情不同,文化相异。有人总结中国人为何“富多仁少”的原因:欠保障、招骂名和缺激励。富兰克林说:“慷慨并不是意味着多多的捐赠,而是明智的捐赠。”
面对慈善捐款,“我觉得在中国听到更多的担忧是害怕被误解,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声誉等等;在美国,富豪们主要担忧隐私问题。”巴菲特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富豪在面对慈善捐款时的深深忧虑。
“巴比”访华之旅所引发的关注和思考,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在其背后,是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关注与反思。由这场慈善晚宴所引发的中国慈善界大地震,也许仅仅是中国公众关于慈善大讨论的开始。 (文/毕晓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