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延迟退休”猜想引发10万网友激辩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9 □ 本刊记者 毕晓宁 总第086期 放大 缩小

  9月10日,国新办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本专门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他表示,对是否延长退休年龄还在研究中。

   王晓初表示,据统计,到2008年中国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了1.14亿人,而劳动力资源是10.6亿,占比大约是10.8%。有专家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会面临两名纳税人供养一名养老金领取者的情况。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关于是否推迟退休年龄就曾经引发过激烈争论。如今 “延退”再一次被提出来,立刻成为各大网站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据某网站调查,截止到10日晚9点,已有10万人关注此事,形成力挺和反对两大派,其中有9成网友表示反对。但也有部分网友表示可实行弹性退休制。

  就在网上关于“延迟退休”是否可行的争论愈演愈烈时,人保部有关负责人9月15日对记者表示,我国暂时不会调整退休年龄,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

  退休年龄关乎百姓生活

  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退休年龄定在多少岁,关系到所有人的老年生活安排,也毫无疑问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的变化。

  早在2008年11月,人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就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在2030年前,职工退休年龄将延迟到65岁。

  网上一项关于“你支持推迟退休年龄吗?”的调查,20万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92%的网友投了反对票。

  对于网上各方的激烈争辩,网友归纳总结“是什么人在说话”,希望延迟退休年龄的人群,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包括企事业单位在内的领导干部群体,他们占据着领导的职位,当然希望自己越迟退休越好;二是一些劳动强度较小的职业群体,比如医生、技术人员等一些脑力劳动者,他们到了退休年龄后,在体力上仍然能胜任工作岗位,延迟退休无所谓;三是一些高收入群体,主要是一些垄断企业的职工,他们拿的工资待遇是一般工薪阶层的很多倍,一旦退休后,收入就严重“打折”。

  他认为,最希望退休,甚至希望能够提前退休的,一般是那些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体力劳动者群体。由于体力、精力都跟不上工作节奏,很多人年龄大了以后,都希望自己能早一点退休。

  支 持 方 :代表人群:恋其高位者、工资福利优厚者、养尊处优者和专家。

  理由一:有些职业越老越吃香

  “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和其它国家比起来算早的呢,延迟退休年龄应是必然趋势。”有网友在网上罗列出多个国家的退休年龄,其中美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退休年龄普遍为65岁,都比中国长。

  而现实中,有些专业人士确实不服“老”。在南京人才市场举办的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上,就出现了好几名中年妇女,应聘单位对其中一人很欣赏。“我今年6月就退休了,闲下来没事干,就想再找份工作。我有高级会计师职称,当过厂长、当过公司老总和财务总监。”曾在南京某大型企业任职的王女士说,像她这样的人越来越吃香。

  事实上,对于某些技术类或管理层人士来说,“姜越老越辣”。例如医生,患者到医院都希望看“专家门诊”、“主任医师”,但这些主任医师一般年龄都在五六十岁。可遗憾的是,当他们的经验和资历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退休也如期而至。

  网友认为,现在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寿命相对延长了,女55男60还像青年人一样有精神,及早退下来,岂不是浪费了人才。

  理由二:弥补亏空,缓解压力

  延迟退休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专家测算,从全国来看,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可以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

  记者了解到,从1996年起,江苏省就开始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参保当月开始,为参保人员建立个人账户。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个人账户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关人士表示,最主要的是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出现缺口,有些地方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基础养老金的发放,从而导致个人账户“有账没钱”,是在“空账”运行。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南京市的平均退休年龄为男58岁、女47岁(因为有因特殊工种办理提前退休,以及病退的情况存在),每年南京至少3万人办理新退休手续。他做了一个大概的计算,假设往后推迟一年,那么全市养老统筹基金至少可多增加3亿元。

  理由三:“延退”养老金总量不会少

  即使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职业经理人等管理者,一些在职人员也明白,“延迟退休”多工作几年,不仅将来的养老金总量不会少拿,相比而言,在职的时候工资拿得还更多一些。

  南京养老保险权威专家也表示,晚退休,并不意味着少拿退休金。就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你缴费多,基数就高,缴费时间多1年,就多1个点的系数。而且40岁退休和65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不同的,比如你40岁退休,你的计发月数就是233个月;若你65岁退休,你的计发月数就是101个月。而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本人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确定,这意味着分母越小,每月的养老金拿得就越多。因此,拿的养老金的总量并不会少。

  反 对 方 :代表人群:待业者、下岗人员、自我缴纳养老保险者和部分民政官员。

  理由一:老人不退,新人没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但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占去机会的30%。

  “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员工不退休,新员工名额必然会缩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刘说,他很想进国家机关或是事业单位工作,可是老人不退下来,就没有空缺的编制,新人想进也进不去。

  小刘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待业者。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国企,在现有人力能够完成相应工作的情况下,老人不退,这些单位就很难添置新的岗位来给需要就业的“后备军”。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总量高达10.6亿。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仍在进行中,就业压力很大。从总量上看,今年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有600万人,再加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每年大约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此外,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

  理由二:等着拿退休金养老

  “我前两年就已经失业了,现在每个月还要缴430元的养老和医疗参保费,本来再熬个几年就可以领退休金了,但如果延迟退休,那我岂不是还要再苦等下去?”现年55岁的南京下岗职工林先生表示,他们大龄下岗人员找份工作不容易,就盼着退休拿养老金过日子。

  “过了65岁,人的寿命都差不多结束了,还能享受几年的退休生活?”市民赵先生说,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负担重,老了以后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江苏人口预期平均寿命为74岁。赵先生的担忧也并非没道理。

  此外,也有部分网友表示,对于下岗工人而言,“延退”不仅意味着要晚几年拿到养老金,还要继续缴纳养老金。

  理由三:“延退”缓解不了老龄化问题

  南京市民政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延长退休年龄,可能减轻政府支付养老保险金的压力,但是却改变不了老年人口的社会结构。不管怎么划线,到了60岁,就开始迈入老年阶段了,因此,以推迟退休的办法来缓解社会的老龄化问题,这个设想是不切实际的。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岳经纶称,“延长退休”是全球趋势,但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要延长5年的话,起码要做20年的规划。”

  岳经纶说,“延长退休”必须要同时考虑到社保基金和就业的压力,应该成熟考虑,不要一下子就提高5年。岳经纶举例说,美国在考虑延迟退休一到两年时经过了长达20年的规划。

  弹性退休:可灵活解决就业问题

  而据搜狐网一项调查显示,赞成弹性退休的比例高达6成,认为弹性退休可灵活解决就业问题,所占比例达到62.86%。网友认为弹性退休或许可以施行。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比如不一定必须将退休年龄指定在一个硬性的年龄里。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岗位,规定只要满足相应的工作年限就可退休。

  有专家建议,中国人口红利效应正消失,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状况,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政府可以适当举债减持国企股份用于社保支出,适当推迟法定退休年龄等。对此,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表示,这两个问题都是最近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总的来讲是一个趋势。但是,什么时候延迟以及如何延迟,恐怕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做具体的分析,而且也不能一刀切。

  据吴玉韶介绍,国外有一些国家退休年龄原来由60推到63、65,现在最高的像北欧的一些国家已经推到了67岁了。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应对人口老龄化比较好的、有效的做法。因为减少了领取养老保障金的时间,增加了就业时间和交养老保险金的时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比较好的一个做法。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人口研究所所长黄润龙认为应该实行弹性实施的方法。延迟退休年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问题,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执行上的阻力。所以在实行的过程中应该分时间,分步骤,不能一次到位。脑力劳动者可以申请延迟退休,而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者则可以申请提前退休,弹性调节。通过拉长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执行时间来使民众逐步了解并适应。

  天价养老金空账从何而来?

  中国社保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的是统筹与积累相结合的政策。今天的人缴纳的养老金,大部分进入统筹账户,现收现付。也就是说,政府一边从缴纳者手上收进来,一边向已经退休的人支出去,而少数属于个人积累的部分,将进入个人账户,将来退休后支取。

  目前中国就业人口多,退休人口少,本来支付不应该成为大问题,但事实上已经困难重重,个人账户有名无实,长期空转。将来人口更加老化,就业者也就是供养者更少、退休领取养老金的人更多的时候,支付压力可想而知。推迟退休年龄或许有一定的效果。但问题是,这样做等于是国家违约,国家要付出巨大的信用成本。

  由于经历了从国家保障到社会保障的体制转型,中国的养老金出现了巨额空账。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此前向媒体透露,养老金空账额度已经达到了1.3万亿元,而全国在账面上留存的金额只剩下1500亿元。所谓空账是指个人本应缴纳工资额度8%的养老金作为自用养老金,实际上是国家替国民存着的养老钱。但在社保制度建立前退休的老人并没有养老金。

  当代人的养老钱被“寅吃卯粮”挪用填补转型成本。在无专项资金弥补缺口情况下,只好动用在职人员个人账户资金,个人账户无钱,就产生了“空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由于退休人员增长、参保缴费人员增长、缴费工资增长等原因,个人账户已经积累到1.3万亿元的空账规模。养老金空账实质是在制度转型下产生的制度成本。但国家未对在实行社会保障改革之前已参加工作但尚未退休的职工所欠下的“隐性债务”进行明确补偿。

  而推迟退休用于填补养老金空洞是国家在推卸责任。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出现天文数字的养老金空账并不奇怪。事实上制度转型产生的欠债原则上要由国家承担,应该由政府财政负责解决。然而,国家并没有履行这一责任,而是将其转嫁给资金相对匮乏的社会保障具体执行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能动用新缴纳的个人账户基金来支付过去的制度欠债,最终导致所有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的“空账”。

  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都或多或少存在养老难问题。当一个人已经缴纳社保金若干年,被牢牢地捆绑在社保制度上的时候,如果选择终止协议退出社保,那么意味着以前的缴费统统血本无归。如果强行推迟退休年龄,国民根本没有任何议价空间。因此,在这种国家占优压倒性优势的议价局面下,如何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往往是国家智慧所在。

  关键在于完善社保体系

  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思考,也让“延迟退休”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人建议通过“延迟退休”办法来应对老龄化,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延迟退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表示,是否延长退休年龄目前还在研究中,需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和就业情况。

  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我国在新老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新体制需要发放旧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待遇,的确给新制度确保当期的收支平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带来了一定压力。

  面对这场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辩,有网友理性地分析指出,要应对老龄化这样一个宏大命题,“延迟退休”不过是权宜之计,它既改变不了中国的老龄化人口结构,也不能改善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因此,延迟退休并非应对老龄化的良药,更不可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行。我们可以逐步尝试“弹性退休”政策。然而,解决“退休”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大学教师华先生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把“双刃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相应的配套政策也应跟上。比如说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调整等。应看看外国人在退休的时候能够拿多少退休金。比如芬兰,65岁退休领取的养老金比60岁退休最高可多出40%;美国人到了退休年龄但仍愿意坚持工作的,每多工作一年就奖励10余个百分点的退休金,直至正式退休。

  另有网友指出,不论和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西方福利国家,还是和商业保险系统完善、平均工资水平很高的美国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差距,养老金覆盖率不高,保障程度和需要间存在落差,还有高达上万亿元的空账规模,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谈论退休年龄推迟问题,显然难以达成社会共识。

  他认为,在退休年龄推迟争议上,推迟与否本身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如何在推迟退休年限的同时,能够给退休者、就业者和失业者以更有效的保障,改善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并提高他们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否则不论如何改,都会引来激烈争议并带来诸多隐患。或许,当退休养老金制度真正能够覆盖全体国民,当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切实感受到社会保障的可靠,并对未来生活树立起充分信心时,人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点偏见地探讨“多少岁退休最合适”这个和每一位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严肃话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