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为”官之道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9 (文/孙政 编辑/广舒) 总第085期 放大 缩小

  所谓为官之道,便是做官的道义与准则,而百姓心中的为官之道,更侧重于用来评价官员好坏的标准。为官之道应更加突出“为”,此“为”应解释为“有所做为”。也就是说,评价一个官员好坏,应着重看他是否有为。

  这道理看似简单,但我们往往没有如此来评价官员。

   在老百姓心中,海瑞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官员的楷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海瑞清廉、正直。据说,海瑞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有一次其母过生日,上街买肉,百姓竟然奔走相告,当成很稀奇的事。同时,海瑞也仗义执言,敢于直接上书嘉靖皇帝并指出其缺点,凭借这两点,海瑞在我们心中便有了谁也无法撼动的位置。

  再说说“拗相公”王安石,他做丞相时,主张新法。通过它的变法,国家国力大为增强,并为羸弱的宋朝军队打了一剂强力针,使之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更是被马克思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可谓政绩斐然。但老百姓却更多的是从一个文学家、诗人方面认识王安石,很少有人会首先赞扬他是个好官,或是将他作为楷模。

  相比之下,我们对官员好坏评价标准不科学性便可见一斑。海瑞虽清廉正直,但始终为地方一级官吏,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与“有为”程度是不可能与王安石相比的。从官员的角度来讲,海瑞是高于王安石的。这说明,在评价官员好坏时,将清廉、正直放在了太重要的位置,所以往往无视了“有为”和其他因素。而这种片面的评价官员的标准也沿袭至今。

  诚然,清廉与正直不但是衡量一个官员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且亦是起码的前提,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还要看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推进作用,也就是“有为”。而我们现在往往将主要的目光放在了官员是否清廉的问题上,却弱化甚至忽视了“有为”!

  这样的官员评判的标准,使得官员往往倾向于“无为”而治,明白社会弊端却不改变,明哲保身,稳而求全。害怕改变所带来的对自己不利的影响。而国家呢?亦总是反腐倡廉,却很少发起要求官员有为而治的号召!这使得官员往往按部就班,萧规曹随!

  而官员是否“有为”带来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其最重要的表现在于改变。从宏观角度看,历史的巨大转折莫不是靠巨大改变来推动的,而巨大的改变背后,又是有为之官在发起。从商鞅变法的商鞅到戊戌变法的康梁;从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毛泽东。历史的巨变少不了有为之官的引导。从微观角度看,地方的改变亦需要有为之官指导。韩愈被贬潮州,在地方励精图治,改变陈规陋习,使人民安居乐业,也得“一片江山尽姓韩”的美誉。

  足见,有为之官对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改善都有不可忽视作用。

  那么,怎么样才能作为一个能够改变的有为之官呢?首先,必须要具有一双慧眼,能够洞察社会,发现问题,找到这个社会需要改变的地方。不然无法发现,如何改变呢?其次能够对发现的问题与缺陷有的放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但有了这两点亦是不足的,改变者更需要有坚强,刚毅,敢于斗争的品质。就像伟大的历史推动者毛泽东曾说“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放在整个宏观历史来看是毫无置疑的,往往顺应时代潮流改变的先驱是要承受巨大压力的。好比前总理朱镕基先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淘汰了一系列落后的国有企业,一时间怨声载道。也正是由于改革,国有企业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也推动了国家向前发展。但是这其中一系列辛酸与谩骂,都需要改革者忍耐。

  所以,只有“有为”的改变者当政,社会才得以进步,民族才得以兴旺发达,人民的生活才得以改善。而要做到这些,直接的因素就是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发展的从清廉、正直、有为等多方面评价官员。同时也应该将有所作为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我们应改变我们评判官员的标准!我们也应大声疾呼:我们不仅仅需要清廉之官,更需要有为之官!而官场淘汰的不仅仅是贪官,还应有无为之官!呼吁为政者也应多做有效的改变!这样,才有更多的官员勇于改革!更多勇于改变推动历史进步的官员才能获得人民的肯定,实现其人生价值,更好的服务百姓,推动社会发展。此谓“为”官之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