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8 万褘 总第010期 放大 缩小

在丈夫的心里,她是善良、坚强的妻子;在儿子的心里她是完美无瑕的母亲;在同事心里她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领导;在军人们的眼里,她是亲切的嫂子……拥军模范陈巧云用她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身边人,感动了受助人,也感动了每一个听过她的故事的人。

用人生演绎真爱

22年前,江都农村百里挑一的漂亮姑娘陈巧云,毅然决定嫁给一位刚从老山前线回来、失去双腿、左手残疾的军人,他们的婚姻一时传为佳话。她为什么嫁给他?他们生活得幸福吗?22年后,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江都,感受着她和他的真情故事。

“我要照顾他一辈子”

已经42岁的陈巧云看上去只有30多岁年纪。而她的丈夫闫绍田,走路稍微有点拐,如果是不知道的人,根本想象不到他装着假肢,是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军人。

1985年农历正月初七,老山前线血雨腥风,战斗异常激烈。这一天,作为突击队员的闫绍田在执行任务时被地雷炸伤,一片火光之后,闫绍田的两条腿被炸飞了,左手血肉模糊,当场昏死过去。这一年,闫绍田刚满21岁。

 闫绍田为国负伤的事迹很快传到了江都家乡。陈巧云和闫绍田是在一个学校读的书,从小就对军人情有独钟的陈巧云,虽然与闫绍田交往不多,但1982年10月闫绍田戴着大红花参军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得知闫绍田在战场上负伤的消息,陈巧云内心涌动着深深的牵挂。

闫绍田的父母刚从部队回来,陈巧云陪着母亲就急忙上门询问闫绍田的伤势。两位老人伤心欲绝,泪如雨下,告诉陈巧云母女:“我们家绍田伤得很重,两条腿都锯掉了,左腿是在膝盖下一点锯掉的,右腿只留下一尺左右的大腿根,另外,左手也没有了。”想着负了重伤躺在病床上的绍田,刹那间,陈巧云心酸无比,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我要照顾他一辈子!

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巧云的执著感动了母亲,母亲最终答应让巧云到医院去看看绍田。

1985年8月20日,陈巧云和闫绍田的哥哥、嫂子登上汽车,一起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看望闫绍田。

闫绍田,是位要强上进的人,入伍不到一年,就在全团新兵大比武中获得五项全能第一名,荣立三等功,很快便被提拔为副班长。面对严重的伤势,他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精神力量,勇敢地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在医院的几个月里,闫绍田历经了大大小小10多次手术。当陈巧云来到医院看望他时,闫绍田刚刚开始进入恢复性治疗阶段。在医院里,害羞、内向的陈巧云见到了一直牵挂的英雄,“我想嫁给你,想照顾你,分担你的痛苦和不幸!”

然而,之后闫绍田的一封来信却让陈巧云伤心不已:“巧云,我心中感到不安,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连累你,请你谅解。”

陈巧云哭了一夜,第二天,她回了一封长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别人说什么,一千句、一万句我都不怕,我最伤心的是绍田你不理解我,不信任我……”

传书的鸿雁,频繁地来往于江都和南京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1986年3月,陈巧云毅然与还在医院治疗的闫绍田领取了结婚证书。

“没见过这样恩爱的夫妻”

当记者采访陈巧云的时候,陈巧云时常要与坐在边上的老闫对视一眼,然后发出会心的一笑。邻居老马说,“我还没见过他们这么恩爱的夫妻,而且20多年一直如此。”

闫绍田因为失去双腿,一只手也伤残,他说,他从床上爬起来到丢掉拐杖学会和常人一样走路,他花了两年的时间。他说,“这两年,不是我一个人的两年,而且还是巧云的两年时光。”

在那最初最艰难的两年中,陈巧云是丈夫坚强地生活下去的唯一依靠。她每隔两小时就必须替丈夫翻一次身。她学会了常年替丈夫进行残肢按摩和敷药、换药。因丈夫多处植皮,取皮处创口很大,每次换药都是一盆连皮带肉的血水。江都市人民医院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感人画面:一个瘦弱的女人身上依伏着70多公斤重的丈夫,喘着气,艰难地挪动于上下楼科室之间,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时地滚落下来。

对丈夫来说,站立,并不十分困难,但用假肢走路却异常艰辛,假肢形似高跷,却比高跷难多了,高跷两条腿都是一样长,可是闫绍田的假肢是一长一短,长的到大腿根部,短的顶到膝盖,用力很难均匀。训练初始,丈夫70多公斤的体重全靠她支撑。由于两条残腿都使不上劲,别说走,就是让假肢动一下,有时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挪不了一寸,两人常常摔倒在一起。为了保护丈夫,她有时摔得鼻青脸肿。没有一声埋怨,没有丝毫泄气。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时间长了,丈夫慢慢地由挪几小步变成挪几大步;由挪又变成了走,开始走几米,到后来的几十米、几百米;由大路上练习,到小路练习,再变成到田埂上练习;由依伏着人练变为搀扶着练,再变为后来的独自练。

“妻子陈巧云给了我新的生命”,闫绍田常常欣慰地说。

22年后的今天,陈巧云和闫绍田已经有了一个在南京上大学的儿子。儿子说,“很敬佩父母,他们善良而坚强”。

投身双拥工作 爱心无限延伸

怀着对军人的特殊感情,陈巧云来到“双拥”办公室以后,把对阎绍田的爱心延伸和扩展到众多“双拥”对象身上。她常说:“支持国防事业是我应尽的责任,服务军人是我永远的义务。”

在“双拥”办,陈巧云主要负责退伍安置手续办理等工作。开始,她对“双拥”业务不太熟悉,便主动向老同志请教,在实践中学习,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岗位。2005年,省下发“双拥”工作18条检查验收标准。陈巧云和同事们一起,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整理出对应18条标准的软件资料上百卷。后来,扬州市“双拥”办专门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软件资料规范化的做法。

长期照顾阎绍田的特殊经历,促使陈巧云在工作中经常“换位思考”,千方百计为“双拥”对象排忧解难。无论是退伍战士,还是伤残军人或是“三老”对象,凡是来办事或来访的,陈巧云总是热情接待,先递上一杯热茶,耐心听他们讲述情况和要求。然后根据有关规定,能办理的马上就办,需要请示的及时汇报争取尽早办。如果遇到政策规定无法解决的,她总是耐心解释,使对方能够理解。每年参加扬州市人代会之前,陈巧云总是不忘代表职责,抽时间主动与其他人大代表联系,征询有关改进“双拥”工作的意见。

江都市每年有四五百名退伍兵,接收安置报到的时间大都比较集中。每年这段时间,陈巧云和其他同志一道,总是满腔热忱地给每名退伍战士办好一项项手续。有时,一个上午涌来数十人报到,要工作到下午一点多钟才能吃上中饭,但他们总是耐心地接待每一位退伍战士,使这些刚刚脱下军装的年轻人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忱。

对那些困难而又优秀的退伍兵,陈巧云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找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1999年底,原来是农村户口的退伍兵小蔡,报到时称自己是孤儿,按规定可以按城镇退伍兵待遇安置。陈巧云很快作了核实,可是情况有出入:小蔡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退伍后与祖母共同生活。陈巧云及时将这一事实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对照政策,小蔡无法作为孤儿安置。可是,陈巧云知道他确有很大的困难,怎么办?在这期间,小蔡的祖母又跌断了腿,真是雪上加霜。陈巧云十分同情这名退伍兵的遭遇,于是请示领导,并及时与小蔡所在镇民政科联系,促成一次性给予补助1000多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后来,陈巧云又帮助协调,让该镇安排小蔡到农电站工作。

另一名三等一级伤残军人,妻子下岗,儿子痴呆,还有一个女儿,生活十分困难。来访时,他要求将儿子安排进福利企业。陈巧云耐心做说服工作,向他说明痴呆人无法安排。来访者虽然被劝走了,但陈巧云心里总是记挂着这件事,几天后,她就和另一位同志到当地进一步了解情况。经与该镇民政科商量,决定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对其特殊困难酌情补助。过后又将这一安排意见写信告诉了那位伤残军人,对方非常感动。几年来,陈巧云和同志们一起,推荐500多名退伍军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现役军人和社会接触不多,活动范围小,婚姻问题也成了难事。陈巧云处处留心,先后为4名现役军人找到了终身伴侣。

2005年8月,一位为孙女上学犯愁的张奶奶,来到“双拥”办请求帮忙。陈巧云了解到小姑娘的父母都是军人,且远在河南某炮兵部队工作,便答应她帮忙咨询。经过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张奶奶的孙女终于坐到了市实验小学的教室里。张奶奶激动地说:“我以前并不认识巧云,但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她是个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她不仅热情地接待了我,还帮我解决了难题。当我听说了她家庭的事情,更感到这个人了不起!”

陈巧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从1988年起,她连续三届当选为扬州市人大代表,被扬州市委评为“拥军模范”,被省妇联授予“拥军模范”称号,还多次被评为扬州市和我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11月,陈巧云家庭荣膺全国十大“情系国防好家庭”称号,在北京受到了隆重表彰。

在“双拥”办工作近10年,陈巧云在一次又一次为退伍兵办实事的过程中,与广大军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也赢得了他们的赞誉:“她才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