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鲁迅”该不该“大撤退”3

yangguangshixian 2010-12-13 17:07:29 总第085期 放大 缩小

  鲁迅为什么“滚蛋”?

  诗人赵丽华认为,《孔雀东南飞》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爱情;《药》、《阿Q正传》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

   有网友对此反应激烈,但观点不失其独到之处。他认为,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需要的是赞歌、脂粉和麻药。

  教材“去鲁化”

  将使天下文章失去灵魂

  曾几时有人喊出了:“鲁迅作品过时了”、“鲁迅作品太艰涩”、“与学生有时代隔膜”等是主张删减其的主要理由,也遭到社会上广泛的质疑,但从今年各地语文教材大换血的情况来看,随着一批以《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为代表的经典作品从课本里删除便正式表示了教材“去鲁化”得以真正实施。一旦教材“去鲁化”,也许从此将使天下所有文章失去灵魂。

  他在《药》、《阿Q正传》等一些经典作品里对人性的刻画和鞭笞简直称得上鬼斧神工,特别是对上溯几千年来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奴性以及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而又恰到好处地揭露。鲁迅笔下经典人物的“影子”并没有在当今社会销声匿迹,而是仍然大量存在,认识他们也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以及他人,为此“鲁迅作品过时”论那是不理解鲁迅作品的人的无知之语。

  我们可以发现,被教材编者塞进来的文章,尽是些《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雨巷》、《断章》之类的心灵鸡汤。不是说这类文章不好,而是说,语文教材的编写,是越来越《读者》化了。众所周之,甘肃《读者》杂志素以选载讴歌人间真情,鼓舞志气的文章。这类文章,软弱有余,硬气不足,回避了对社会现实的大胆揭露,回避了对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羁绊的真实描述,是得了“软骨病”的文学。

  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在,祥林嫂的反复唠叨还在,华小栓的痨病还在,孔乙己的迂腐和穷酸还在,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还在;围观的“鸭勃子”还在;红眼睛阿义还在……

  而刘和珍的义然决然没有;打破“铁笼子”的人没有;夏榆式的英雄主义没有……。

 

  结语

  在新的文章逐渐被收录进教材的同时,一些相对老旧的篇目也慢慢退出了课本。鲁迅作品《药》、《为了忘却的纪念》淡出了最新版人教社语文教材。鲁迅生前其实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其实,尽管《药》、《为了忘却的纪念》两篇文章被移除,鲁迅作品依旧是教材中出现率最高的。可即便如此,“鲁迅淡出”消息一出,还是引出争议一片。

  在鲁迅研究专家魏韶华看来,每个国家都该有自己的“国家作家”。自19世纪以来,鲁迅就是我们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最伟大的“国家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体会到文学之美,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高远的眼界。

  然而,许多专家和老师对这次删减却持支持态度:“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学习那些生涩难懂的文章。”深圳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就曾表示,“在一个多元价值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都需要了解和学习,不能只把一些名家的价值绝对化,排斥别的精神路向。”近几年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陆续增选了巴金的《小狗包弟》、孙德宏的《寻找时传祥》、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正是这些作品,让学生懂得宽容的重要、美的重要。”

  处在争议漩涡的中心,人教社语文课本编委顾之川说过这样一句话:“身处时代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发展的,除了学生外,也包括我们编者本身。”或许,语文教材的一次次修改,如同所有人共同参与的探索实验,就像《离骚》选段,90年代进行过删减,在21世纪又回复到了80年代最初的原样。决定这些变化的是时代的更迭,以及人们与时俱进的观念。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