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日本动漫催生“伪娘”文化

yangguangshenghuo 2010-12-13 17:07:29 □ 本刊记者 云笑 总第084期 放大 缩小

  最近,在日本年轻男性中正在兴起一种男扮女装的“伪娘”热。

  “伪娘”,起源于ACG界(动画、漫画和游戏的总称),日本玩家最早在2002年发明这个词,指的是那些身为男性,却在外貌及性格上“美女化”的动漫人物。2005年上市的日本漫画《少女爱上姐姐》中,主角之一的宫小路瑞穗被公认为“伪娘”的最佳形象代表。

  在日本娱乐圈,不少希望一举成名的男性新人纷纷以“美女”的形象示人,乔装后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新艺人往往因此一炮走红。

   随着ACG文化越来越多的流行开来,各种良莠不齐的“伪娘”也开始充斥于互联网上,很多大家觉得很漂亮的论坛签名或是头像,其实都是“伪娘”。在日本非常盛行的角色扮演文化(COSPLAY)的推动下,“伪娘”随着动漫作品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日本文化的又一新特色。

  “伪娘”遍布娱乐各角落

  “伪娘”在日语中被称为“男の娘”,“娘”在日语中有少女的意思,所以,“男の娘”翻译成汉语就是“男少女”。在日本,“伪娘”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2002年,一些动漫爱好者的网络留言板上,主要是指动漫作品中以女装形象出现的人物。

  从这个说法的起源看,“伪娘”起初只是日本ACG界的一个专用名词。ACG是英文Animations、Comics and Games的缩写,是关于动画、漫画、电子游戏的总称。由于日本动漫产业及相关文化影响,ACG在业内往往特指日本的动漫和游戏。1998年-2002年,一系列游戏广受日本青少年喜爱,游戏中的虚构人物Bridget更是成为广大游戏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2003年4月,在女装少年同人会举行了以Bridget为中心的同人志即售会后,“女装少年”这一称谓成为当时的主要称呼,并广泛流行起来。

  2005年1月,成人电脑游戏《少女爱上姐姐》面世。游戏中,以宫小路瑞穗为主人公,他因祖父的遗言,被强迫转学到女子学校就读,他穿着女装,接受优良的教育。瑞穗言行优雅,文武双全,成为日本青少年心目中的巾帼英雄。而宫小路瑞穗的名字“瑞穗”也成了后来“伪娘”的代名词。

  同年10月上市的成人电脑游戏《幸福(Happiness)!》中的渡良濑准也是以“伪娘”形象出现的。当下,在日本著名的NIKONIKO动画网站上,贴上“伪娘”标签的动画作品已达800多部,如《火影忍者》、《公主公主》、《玛利亚狂热》等。

  虚拟与现实越来越难以被区分。在日本,对“伪娘”形象的推崇,正从动漫界走向整个娱乐业。特别是不少希望一举成名的男性新人,纷纷以“美女”的形象在娱乐节目中示人。至今,日本娱乐圈的“伪娘”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日本TBS电视台曾在黄金时段推出一档真人秀电视节目,对长相清秀的高中男生进行精心打扮后登场,这些风华正茂的“小男生”在音容笑貌上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著名的“伪娘”艺人春莱爱更是风靡日本,他曾经代表日本参加过世界New Half大赛,并获得冠军,被誉为全日本最美的“伪娘”。令人唏嘘的是,春莱爱后期“伪”过了头,变性成为“女性”。

  “伪娘”爱好者集结成的网络社区也如雨后春笋。网友们可以在社区里互相介绍“伪娘”,就“伪娘”话题分享心得体会等。其中,一个名为“如此可爱的人不可能是女生”的社区旗下的会员已经超过了600人。被誉为“日本天神级伪娘”的路西法,在日本网络人气高居第一,看看他的巴掌脸、长腿、细腰,还有翘臀,哪一样都不比女生逊色。

  “伪娘”角色还影响到中国娱乐圈,成为其“新宠”,但这种性别倒错的审美取向在中国仍处小众群体。代表人物有李竟成,被称为“可以让女人都自卑的男人”,他自称中国大陆的极品“伪娘”、古装美女头牌;李玉刚,其“男扮女装”的表演让他从《星光大道》走向全中国,雍容华贵、婀娜多姿的姿态甚至连张艺谋都惊叹不已。但李玉刚却一直自谦非“男旦”,离“女形”还有一段距离。

  “男少女”文化受到热捧

  近年来,以“男少女”为中心的同人社的活动逐渐增加。同人志即售会就是日本ACG界的一个周边文化,由同人社团发起,即志同道合的人将各自创作的文艺著作集结成册,不由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而是自己掏腰包印刷,在兴趣相同的好友之间流通,均可称为“同人志”。

  由于日本动漫及电子游戏文化的盛行,许多好的当红作品都大受欢迎,“将商业作品加以改编,编制外传形式的漫画同人志”便逐渐成为同人界的主流。

  2006年9月,相关同人社团举办了“男少女COS☆H”同人志即售会,自此形成了每年举办两次的固定模式。2008年9月,“女装少年同人志即售会“WEEDING!”举行后,“男少女”开始进入流行阶段。2009年9月,即售会的名称也因“伪娘文化”的流行而改为“男少女”同人志即售会。

  今年8月,一场“伪娘文化节”还将在东京板桥举行,到时各地的社团将携带自创的以”伪娘”为题材的漫画等作品参展。

  2009年5月,日本三和出版社的《“男少女”俱乐部》杂志创刊,日本青少年对“男少女”形象的追星热潮开始为社会所认可。今年1月27日,日本发行量最大报纸《读卖新闻》的晚报刊发表了“男少女”特集报道文章。4月25日,日本著名动漫杂志出版公司一讯社的“男少女”主题漫画杂志《哇咿!》创刊,标志着日本“男少女”新世纪的到来,发行当天在秋叶原被抢购一空。5月23日,日本广播协会(NHK)第2卫视频道的“动漫网络”栏目在正式开播后的第8期便播出了“男少女”的专集节目。

  性别反串的艺术现象

  在日本,动漫的力量不可小视,“伪娘”的兴起可见一斑。“伪娘”角色可以通过化妆增加自己女性的魅力,不过这种化妆不是因为要掩饰什么成份而存在的,即便不化妆,“伪娘”照样看起来像女性。

  当然,“伪娘”肯定不是人妖,两者的区别在于心理的鉴别,人妖在心理上承认自己是女人,而“伪娘”非也,伪娘的萌态是浑然天成,毫无做作的。

  “伪娘”的双性魅力也是其迷倒女性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来源于他拥有介于男性(刚强)与女性(柔和)之间的性格——“伪娘”拥有温柔,感性,细致的爱心等这些女性方面的性格魅力,也拥有坚强、勇敢、保护欲和责任感等,这种微妙的性格是“伪娘”最大的魅力所在。

  随着“伪娘”角色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男性动漫爱好者开始喜欢“伪娘”。而由于腐女的强烈执念,女性向BL漫画中亦常有“伪娘”出现。冷风无奈还创作了小说《伪娘》。

  在日本,人们提到“男少女”、女装少年等时,虽然他们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男少女”,但是也没有表示出什么反感或者过激的言辞,也没有表示出严重的排斥倾向。不少人认为,“男少女”现象的出现只不过是角色扮演行为的一种发展,其主要的特点是对动漫作品中虚构的主人公的一种追星、模仿行为。日本大部分“男少女”中,女装是第一要素,因为女装角色都属于变装。

  简言之,“伪娘”大部分就是为了表演需要装扮成女性的男性,是一种在舞台上的性别反串,是一种艺术文化现象。

  “伪娘”相关产业形成

  诞生于日本动漫界的“伪娘文化”的流行,无疑对日本的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但“伪娘文化”的活动并未仅限于动漫作品以及同人社团的活动。随着“伪娘”粉丝的增多,“伪娘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展,以“伪娘”为主题的俱乐部、服装店、餐厅、居酒屋等陆续在各地出现。

  最早以家电销售闻名于世的东京秋叶原地区,不仅是日本动漫、电子游戏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日本的角色扮演文化的重镇之一,是业内著名的“秋叶系女装角色扮演”的重要舞台。闻名日本的秋叶原“伪娘”主题餐馆就位于秋叶原。

  2009年5月9日,名为“NEWTYPE”的“秋叶系女装少年”主题餐厅在秋叶原悄然开业。开业之初,该店内共有6名服务员,均为穿着女装的“男少女”,看起来已经跟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但“男少女”们说的都是很“Man”的话,从而把秋叶原带入另一个新的世界。

  对于餐厅名字“NEWTYPE”的由来,餐厅的解释是来源于动漫作品《机动战士高达》。开辟新文化的“男少女”也确实就是新人类、新型文化的代表。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新时代”、“新人类”特色的秋叶原系女装少年的“男少女”文化。

  面对蜂拥而至的顾客,“NEWTYPE”开业半年后于12月3日迁往新址,“男少女”服务员增加到了18人。在新店不仅扩大了营业面积,延长了营业时间,营业内容也特别增加了“伪娘”咖啡吧、居酒屋。“伪娘”居酒屋只在周末深夜营业,店门口张贴了一张“男少女”的动漫海报,被称为另类世界之门。餐厅力求做到让顾客在品尝饮料的同时,享受到漂亮“男少女”的微笑服务。

  为应众多“伪娘”迷的愿望,“游time出版社”在去年10月出版了《女装男子变身指南》,从选择服饰、化妆技巧到假发的配戴方法及丝袜的穿法,均进行了附图说明,订单络绎不绝。

  一些专卖“伪娘”服装、饰品的商店也陆续涌现。美容店也推出了“伪娘妆”服务。2008年11月,位于东京练马区的内衣专卖店“Wish”发售了男性专用胸罩。发售1年以来创下1万个以上的销售纪录。日本共同社报认为,“伪娘”流行的背景,是享受时尚快乐的年轻男女日渐增多与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

  专家担忧“伪娘”太多

  虽然是“伪娘”的发源地,但日本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伪娘”。一位50多岁的日本女性在给一家报纸的投稿中说,自己的丈夫有扮成“伪娘”的倾向,并且多次穿着女性内衣去公司上班。这位苦恼的中年妇女一直无法接受自己的丈夫也是“伪娘”这个现实,想到今后还得两个人共度晚年,她心里非常不安。

  日本早稻田大学一名教授说,现在日本这种男不男、女不女的现象很让人担忧,从长期来看,这有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日本“伪娘文化”发展速度之快,可以说与日本国内青少年较为喜爱的角色扮演(COSPLAY)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日本的“伪娘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只不过与其他角色扮演行为相比,“伪娘文化”强调了性别的差异,突出了男扮女的因素。

  1947年,经日本漫画作家手塚治虫改编而成的红皮书漫画《新宝岛》,在日本列岛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二战后日本新漫画的热潮。由此,催生了日本动画、漫画、游戏市场的大繁荣。当时,迪斯尼公司为扩大宣传而发起的角色扮演行为开始传入日本。日本动画、漫画、游戏界也开始效仿。结果角色扮演在日本蔚然成风,东京的原宿、秋叶原等地成了日本青少年大搞角色扮演,模仿心目中动漫偶像的聚集地。

  日本角色扮演行为的大流行,也与主要电子游戏厂商的企业行为有关。在日本动画、漫画、游戏行业发展过程中,任天堂、世嘉以及索尼等数家公司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日本漫画商和电玩公司为了宣传自身产品,开始大量举办动漫展和游戏展,并聘请模特扮演作品中的人物,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目光。久而久之,企业行为开始转化为个人行为,日本青少年的街头模仿秀活动盛行起来。

  正如《哇咿!》杂志的主创人员所说的那样,创办这本杂志并不是单纯地在追赶潮流,而是真正地在为那些喜欢这种杂志的人而努力工作。日本的第一大报纸《读卖新闻》发表文章称,KAWAII(“可爱”的意思)已经成为全世界共通的语言,而“伪娘”这个颠覆固有性别观念的存在也许将改变日本的未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