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尴尬的奶粉“性早熟”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9 □本刊记者 李璇 总第083期 放大 缩小

三聚氰胺事件曾经让质检关层层失守。有关部门重新制定了奶乳品检测标准,将三聚氰胺纳入检测范围。但新标准却没能阻止激素的“登场”。

 8月15日,在直接介入圣元奶粉“激素门”调查后,卫生部专家组在新闻发布会上称,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部分女婴单纯乳房早发育属于“微小青春期”。一时间,“微小青春期”成为热门词汇,有人还对卫生部专家组此说表示怀疑。

还有不可思议的是,国内权威部门关于奶粉的检测指标中根本就没有激素这一项,也就是说,质检部门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压根就不检测激素,因此即使含有甚至大量含有激素的奶粉在质检环节也是检不出来的,仍不影响奶粉的“合格”结论。

1岁女婴性早熟

日前,有媒体报道武汉,江西、山东及广东等地有婴儿服用相同牌子的奶粉后,身体出现“性早熟”的征状,乳房开始发育,雌激素水平竟已达到成年女性的水平。

这些现象的矛头最终指向了圣元奶粉,这个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知名度极高的“著名奶粉品牌”陷入了“激素门”。

在“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病例曝光后,记者联系上其中一位涉事母亲邓女士。据邓女士介绍,今年6月,她发现才一岁出头的女儿出现了性早熟症状,主要表现为两个乳房提前发育,皮肤下面有明显的硬核,同时阴道还出现了发炎的症状。“开始以为没什么大的问题,没有想到约一个月之后,这些症状还没有消除。”无奈之下,邓女士于7月5日带着女儿到武汉市儿童医院就诊。武汉市儿童医院的老教授江泽熙初步断定是激素引起的性早熟。

另据武汉市儿童医院姚辉教授向记者介绍说:“我经手的有四例女婴性早熟病例,一年估计有几十例。近几年来,儿童性早熟的病例慢慢地增多,但两岁以下的女婴性早熟并不常见。”
邓女士告诉记者,她带着女儿去武汉市多家医院就诊,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停止食用奶粉或者换个品牌的奶粉食用。“停用奶粉之后,女儿阴道炎的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但是乳房仍有硬核。”邓女士由此怀疑,可能是孩子食用的青岛圣元优博奶粉出了问题。

与此同时,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均自出生就喝所涉品牌奶粉。在经过医院的一番诊疗之后,家长质疑,长期食用的这一品牌奶粉就是罪魁祸首。

圣元也“喊冤”

事件被披露后,部分消费者致电圣元公司,要求公司召回所售商品并对此事件给出合理解释。对此,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一封长达700余字的“致媒体的公开信”,坚称“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同时希望政府职能部门尽快公布检测结果。”

圣元在“公开信”里表示,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产品已反复接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测,均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至于是哪些机构接受圣元的送检,则语焉不详。

而事实上,圣元宣称的“反复接受检测”的说法,非常不靠谱。据武汉的几位家长表示,他们想把奶粉送往质检部门质检,却遭遇“检测无门”的尴尬。质检部门表示并不接受个人送检,同时激素也并非奶粉的常规检测项目,所在不在检测范围内。两大国家级乳品质量检验中心均表示,只能检查奶粉国家标准里规定的项目,激素属于药品;而药品检测部门也以不能检测食品为由予以拒绝。也就是说,即使圣元奶粉含有激素,工商、质检、食检、药检等部门都事不关己、“无能为力”,却不影响圣元宣称自己奶粉的“检测合格”的结论,着实有些吊诡。

卫生部“雾里看花”

而后,8月15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婴儿早熟”事件的调查结果。卫生部表示:综合检测结果和临床会诊意见,卫生部专家组评估认为,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优博婴幼儿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并且通报了圣元奶粉检测结果,未检出乙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等禁用的外源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检出值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

不难看出,与以前有关部门公布产品质量时有数据并往往有专家出面解释不同,这次卫生部所公布的奶粉检测结果只有结论,并且不公布检测结果的具体数据。

对公众来说关键的问题,同时也是卫生部应该回答的是:这次圣元奶粉检测出的“内源性”激素含量到底是多少?并且现有含量在理论上是否与家长所反映的“激素门”事件存在对应关系?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看来,上述卫生部的这个奶粉检测结果并不能解答社会公众在“激素门”问题上的疑惑。

而针对公众的质疑,卫生部“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说,女孩子两岁之前,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睾丸或卵巢)轴会活跃地释放信号使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可以到50皮克/毫升(1皮克等于百万分之一微克),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低限值。对雌激素比较敏感的孩子,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乳房发育。由此,医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微小青春期”。可以把微小青春期看成是数年之后真正的“大”青春期的一次小型预演。

但这样的回答,既没有直接面对家长们的疑问,也没能就公众关心的对激素含量与食品安全关系给出可以让人信服的回应。相反,倒真有点让人觉得是在云里雾里。

公关稿泄密

事件被披露后,孕婴童商务网上发表了题为《网友曝光圣元奶粉以内部员工冒充专家观点》文章,称“有网友表示圣元集团有借行业专家名义,‘制造’奶粉安全性的嫌疑”,引发极大关注。

文章所曝光的内容来自天涯某网友8月10日发表的一则帖子《惊爆圣元公关内容:花钱买专家辟谣》。他所质疑的,是某门户网站上那篇题为《专家呼吁科学对待奶粉与性早熟》的文章。整篇文章以记者采写报道的形式出现,其中提到“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金润铭”,主要观点是“正常母乳中少量存在,对正常婴儿不会有影响”,这个观点显然倾向企业方。有意思的是,第二自然段下面紧接着出现了一句不自然的内容:“请穆总再增加点可署名的专家观点,也请黄总加些可署名的文献内容,证明奶粉的安全性”。

由于这句话写在括号中,显然更像是用以说明的文字。这是帖主认为这篇文章是“花钱买专家辟谣”的重要依据。

这篇文章目前已被删除,记者注意到,尽管这篇文章归类在该门户“新闻”频道,但却没有注明稿件来源,其中的第二段“关于奶粉中的激素,任何哺乳动物的奶中少量含有都是正常的,母乳也有,牛乳也一样,《现代乳品工业手册》引述文献报道”,从表达形式上看,也更像是说明的文字。

针对这篇“报道”的来源以及网友的质疑,记者曾联系采访网站方面,但未能获得正面回应。该网站的一位管理层人员透露,是编辑疏忽所致。

“激素门”另有隐情

“雌激素奶粉”迅速地发展成为公共事件,很有可能是“中国奶制品行业这次被国际对冲基金玩了一把狠的。”8月14日晚间,一位香港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在沸沸扬扬的圣元奶粉“激素门”事件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该人士表示,多方迹象显示,此前的圣元奶粉被质疑导致婴儿性早熟事件,可能潜藏有国际资本大鳄的幕后推手,并籍此操作圣元国际股价,最终通过对冲交易获利。“根据股价的跌幅和沽空仓位规模,国际对冲基金此役最少获利不低于3亿美元。”

“圣元事件背后有两大疑点:消息的爆发时间和渠道,以及对冲交易的反常建仓时间和规模。”一位曾在多家投行和证券机构任职的投资人士分析说。根据交易记录,从7月4日到8月4日,在短短一个月之间,有大规模资金做空圣元国际,短期沽空仓位超过400万手。
“这一操作非常蹊跷。”该人士说,在此之前,圣元国际的业绩基本面良好。根据圣元国际8月9日公布的截至6月30日一季度财报,由于配方奶粉的市场增长,圣元国际净销售额增加77.0%,达到838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740万美元,净利润达到1010万美元。这也是自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来,圣元国际的最好业绩,“如果没有其他原因,投资人不可能在公司业绩向好,并即将批露上佳财报之前的时点大举做空。”

与之对应的是,就在圣元国际财报公布前夕,凤凰卫视爆出圣元奶粉疑致性早熟消息,导致圣元国际投价跳水,在8月9日开盘首日即下跌26.94%,此后一路走低,跌势至今不止。
“如果没有激素门事件爆发,圣元国际股价受财报刺激上涨,沽空资金很可能受损平仓,但现在,却全都获利退场。”前文提及对冲基金经理说,“从事件的进程看,提前介入建仓,并在关键时间利用甚至制造负面消息影响股价,以之获利或避免损失,正是国际对冲基金大鳄的惯用手段。”

再现质检弊端

圣元奶粉的“激素门”为国产奶粉的复苏再度蒙上阴影。曾经的“三聚氰胺”到现在的“激素”造成的公众对奶粉的心理阴影,具有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对于可能产生问题的奶粉,人们的心态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此造成的社会氛围意味着媒体与公众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媒体与公众都会忽视自身的科学知识局限,可能会有较为武断的结论。食品安全关乎生命与幸福,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和厂家不能苛责消费者和媒体。

而相关厂家在事情爆出之后不是高调送检,以求政府机构的权威声音,而是高调要起诉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媒体与公众的反感。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操作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权威信息的出现因机制原因严重滞后,在一定阶段时间内造成信息的紊乱。反观事情发展之初,家长发现问题之后,有关检测机构不接受个人申请,加剧了事态发展,因为它延缓了公众与媒体从权威机构获得有效信息的进程。这是一个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解决的问题。此前,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对此的回应是,有些检验机构不具备送检项目的检测资质或能力;一些机构担心样品的来源,担心有目的不纯的送检;还有一些机构怕承担法律责任,不想介入纠纷等。

从服务公众与确保尽快消除安全隐患的角度讲,在国家质检体系中,应该建立“先受理,后转交”的制度规定:即使没有检测能力,也应该收下个人的检测申请,由该机构向其他有能力检测的机构转交或向卫生主管部门加以报告。

政府各级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应机制上应当更快、更灵敏,不断强化与消费者、医院、厂家、媒体之间的信息反馈,把握解决问题,避免社会恐慌的最佳时机。
从三聚氰胺到雌激素到奶源地,关系亿万儿童的奶粉总是令人牵肠挂肚,一次次的不安全案例已经令公众“闻奶粉而色变”。虽然说圣元奶粉的这次安全着陆看上去虚惊一场,但这不能说就此可以高枕无忧了。无论是奶粉厂家还是权力部门,都需要反思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要看到“无事变有事,有事变大事”的社会背景并积极弥补监管机制上的缺陷,以此修正自身行为来重建公众信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