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媒体最“三俗”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9 □ 本刊实习记者 曹碧波 总第083期 放大 缩小

违法占用公共地盖花园,徒弟打人师父出言不逊,德云社两大元老离开,禁演禁书遭封杀,甚至遭中央台炮轰,沦为“三俗”之典型,昔日春风得意的著名草根相声名嘴郭德纲最近日子不好过。当下,中国政府高层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坚决“反三俗”。媒体上批“三俗”、议“三俗”如火如荼,“三俗”一时成了过街的老鼠。郭德纲正好撞在了枪口,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一时对艺人郭德纲进行了高密度的抨击。

相比今天的“媒体人人喊打”,以前我们的媒体是如何捧郭德纲?最火的时候,郭德纲曾创下三天内接受150多家媒体采访的纪录。面对媒体的热捧,郭德纲也曾洋洋得意地说:“我不排除我们火的原因是媒体的炒作,当我们的温度已经慢慢升到999℃,媒体一报道,让我们达到了现在的1000℃。”

  令人费解的是,同样的郭德纲,之前的嬉笑怒骂,媒体给予一片好评,如今却因此沦为“三俗”、“无德”之流。媒体从最初的一味儿追捧变脸为今天的集体围剿,肆意批评郭德纲恶俗、无德,缘何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新闻态度?

毫无节制地跟风炒作,以及同样毫无节制地跟风声讨,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屡见不鲜的媒体现象。加油添醋地配合网友恶搞以“S”型著称的芙蓉姐姐、连篇累牍地报道自身条件一般的凤姐的高调苛刻征婚、大肆宣扬相亲类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马诺等女嘉宾的雷人语录、争相报道车模兽兽的艳照门事件始末、津津乐道新版《红楼梦》的最受争议的剧中人物造型和黛玉之死情节……这些曾经被媒体用来赚取收视率、点击率的“法宝”如今又无一例外地被媒体以“反三俗”的名义加以批判。这样被媒体反复疯狂炒作、追捧的结果是,如今,这些“三俗分子”无不具有高知名度,与之相关的报道都高居各媒体收视率与点击率的榜首,大有“我俗故我在”的讽刺。

今日媒体之畸形表现,究其根本,是媒体已经退变为某些利益集团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工具。

如果,一个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出发点都是围绕名和利,能出名就报道,能赚钱就报道,给钱无论真假都报道,给钱就对社会丑陋封口,给钱就能把黑说成白……那么,这样不具有公信力的媒体乃“三俗”之极致。

在媒体经济属性不断强化,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本应是客观、公正的化身,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本应弘扬社会的主旋律,然而为追逐经济效益,追求轰动效应和卖点而随意操纵新闻,显然这有悖新闻专业精神,也有失媒体标准。

事实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的绝大多数媒体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时候,对于新闻事件和人物的选择,我们很少能够看到媒体本身的客观考量和独立判断,甚至对于部分媒体来说,它们已经没有可以坚守的固定的价值标准,唯一的标准是,能否吸引眼球并制造轰动效应。这是一种非常态的东西,是新闻界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回顾这些个“郭德纲们”,除了其本人毫无疑问地沦为当代“三俗”的典型,这更像是新闻界的闹剧。而媒体至少是部分媒体及其人员应该为这些闹剧买单。某些媒体不惜一再地放低身段,力捧一些人或事;出于同样的目的,他们又不留余力地抨击同一事物,“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背后,说白了,只是为了赚取收视率和点击率,只是为了获利。只是,这样毫无标准、毫无职业操守的做法,受损的恐怕不光是“郭德纲们”的声名,更重要的还是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当媒体批评“下一个郭”俗的时候,请也好好反思,你们是不是也正在一个俗的怪圈里打转?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