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奈何“父母皆祸害”?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9 编辑 萧语 总第081期 放大 缩小

豆瓣网上,一个存在了近3年、成员过万名的论坛小组“Anti-Parents(反父母)父母皆祸害”,因其离经叛道的名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小白菜”们的控诉中,控制欲、冷暴力、生活方式冲突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为人父母者的“三宗罪”。

虽然在4亿网民中,他们只是非主流的极少数,但在刺眼刺心的字眼下,或者也能反映出许多家庭两代人之间因沟通不畅尊重不足彼此造成的心伤。拂开偏激的言语,为人父母者也应该有所省思;而控诉之余,心存怨恨乃至一腔怨毒的子女,也该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历数父母“三宗罪”

父亲节前夕,一个热衷玩投票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做了一个关于两代人关系的调查,投票结果显示,50后一代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控制欲太强,不尊重孩子隐私。
不过,这些都是网络世界中的抱怨,一个为生于1950年代的父母所不擅长的世界。这仍然是一场不对等,并且趋向于自我封闭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父母对子女的强烈控制欲、两代人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不鼓励、遇事打击的蔑视和精神上的“冷暴力”,成为网友指责父母的“三宗罪”。

 在论坛上,不少网友称,父母的专制让他们从小到大都难以做出自我选择,从求学、就业到选房、择偶,父母都要以强势的姿态出现,为其做决定。一位网友已经在北京找好工作却被母亲强行拉回老家,因为母亲认为他在外面一定会碰壁。

网友“在变老前远去”发帖分析,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而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反抗。为此父母和孩子都陷入苦恼,父母发现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经常感到“闷”、“烦”,甚至窒息。

而父母与子女生活方式上的格格不入也成为“难以共处”的原因。

但最让子女感到心碎的是来自父母的嘲笑和冷暴力。有的“小白菜”几十年没有听过父母一句夸奖的话,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不会有哪怕一朵小红花的奖励,几十年来都在做“笨蛋”,常听到的是“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个蠢货”等。

一位网友说,在母亲面前他永远都是垃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读医科的他在向母亲透露自己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研制出抗癌药物时,母亲听后报以一阵狂笑,那种嘲笑让他的心都碎了。“别人嘲笑我痴人说梦,我理解,但是嘲笑我理想的是我的亲妈。”

总的看来,在论坛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中国的父母比较专制,从子女的职业、求学、择友、结婚等各个生活层面上,父母的干预度都非常高,而且缺乏尊重。同时冷暴力普遍存在,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

生猛名下理性宗旨

“父母皆祸害”,其组名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她总是反复唠叨“父母皆祸害,只能让你难受”之类的话。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这次掀起热浪的“父母皆祸害”小组现身之地为聚集了众多人气的豆瓣网。豆瓣是一家web2.0的网站,是一种鼓励你参与的社会性工具,在豆瓣上,你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等的评论,可以搜索别人的推荐,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里面还涵括了各种各样的小组,各个小组都由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他们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

“父母皆祸害”这个看似“生猛”的名字下,论坛小组的宗旨却是理性、积极的。在论坛置顶的位置,记录着这样一段话:

“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网友“两只耳朵”表示,在这里的目的只是挖一个树洞,道出自己怎么被伤害,然后互相安慰、取暖。“父母皆祸害”这个名字只是为了唤起那些曾经受伤的网友的共鸣,让他们“以为永远没法说的话,有人替说了,以为永远没人理解的苦衷,有人理解了。”在这里的成员们只是希望互相温暖,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幸福。

张坤认为,无论与父母是否能够顺畅沟通,一个人到了22岁大学毕业了,都应该独立、离家,经历成长必需的断奶期。在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应该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懂得必要时将父母“关在其外”。

张坤说,这个豆瓣小组的成员都是与父母在精神互动方面存在问题的人,论坛的第一作用是提供倾诉的场所,大多数人在这里可以先抱怨一下,倾诉自己的心声,让自己有个释放、发泄的地方。

受伤的“小白菜”们

“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发展至近7000人,规模在豆瓣属中等偏上。话题每天都在更新,主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如何对付父母?首页上,几篇被视为经典且指导性强的帖子长期置顶如何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让我们不要重复他们的失败人生;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如果不是《南方周末》的报道,“父母皆祸害”现在依然只是“一小撮人”宣泄对父母不满的“秘密树洞”。在这里,同病相怜的“小白菜”们将自己的苦痛经历一一列举,并相互鼓励、分析、取经,探寻“反父母、求幸福”的生活方式。

最初论坛的参与者很少,只有几十人,后来人数越来越多。从人员结构看,20多岁的80后应该是论坛的主体,后来的参与者中才多了70后、90后、甚至00后。

初期参与进来的人的个案中有不少极端的例子,他们大多与父母难以沟通,观念、生活等各方面都格格不入。“还是那句老话,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吧。”小组管理员张坤说。

另一位论坛成员认为,这个论坛中呈现出的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特别是早期的参与者往往在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经受了肉体上的暴力和精神上的虐待:有的组员在青春期经常被无端殴打,几乎每次都到要住院的程度;而为数不少的组员表示在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没有听到过来自父母的一句赞扬,几十年来被骂作“笨蛋”、“蠢货”……“每一个个体的经历都是复杂的,不能归结为‘代沟’这个简单的词。”
   
父母缘何成祸害

“父母皆祸害”小组只是中国家庭悲剧的一个缩影,父母本应是子女灵魂的工程师,但是为何在此就成了子女避而远之的“魔鬼”?为什么这些父母,不能像英、美、加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给子女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天性得到释放,快快乐乐地成长呢?难道他们天生就是“虐待狂”?

在不少父母面前,中国没有一代儿童是健康成长的,他们从小身患各种心理和身理疾病。从80年代以来,首先是“电视瘾”(报纸上连篇累牍的罗列儿童怎样因为痴迷电视而走上犯罪道路),然后有“录像瘾”(也会导致儿童走上犯罪道路),之后是“游戏瘾”(同样也会让儿童走上犯罪道路),随着电脑的普及,困扰90后少年儿童的主要是“网瘾”,而他们由于一心关心孩子,显然忽视了自己身上的烟瘾,酒瘾,麻将瘾,权力瘾,虐待子女瘾,出轨瘾,离婚瘾等等。

归根结底,认为子女存在种种“瘾”,无非是父母不理解下一代的生活和兴趣,将自己视为绝对的真理。种种以长途拉练等变相体罚方式为“治疗”手段的“问题少年夏令营”也是依赖这一点而存在。他们的“治疗”无非就是通过电击,恐吓和身体摧残让孩子屈服,痛哭流涕以至低头认罪,满足一些父母的需求。

深究其原因,除了要看到中国人口多,竞争激烈这一客观因素外,还要看到中国从满清皇帝逊位至今快100年了,但一种公平竞争、法制健全、私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公权力受到有效制约的社会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而教育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宏观制度最为精确的体现。父母往往为了儿女的未来,不得不让子女削足适履式地去适应社会种种并不公平和人道的明规则和潜规则,这就容易违背儿女的天性,由爱带来恨。

“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的父母极具代表性。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医院的大夫、小公务员、国有企业的基层管理者……这些人既不能像那些大富大贵的有权者和有钱者那样,掌握着充分的资源,可以让子女超越现行体制的种种限制,甚至一步到位把他们送出国;又不像那些可怜的农民和下岗工人那样,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给子女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人脉关系。而这些处在中间层的父母看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也熟悉种种潜规则。

这些中间层父母不可能让自己子女做扑火的飞蛾那样去反抗种种欠公平的制度,只能让子女去适应。比如他们知道所谓的“素质教育”当不得真,子女稍稍松懈就会在升学考试中残酷地被淘汰;他们知道让子女大学时入党,会对毕业时找工作大有用处;他们知道使桀骜不驯的子女变得性格温顺乖巧,去职场后会更受领导的欣赏……在这一切没有根本改变之前,哪个父母敢让儿女“万类霜天竞自由”?

人常说,不养子女不知父母苦。也可以说,不养子女不能理解父母的无奈。看上去是“祸害”的父母,让子女去穿一双双强势者制作的、极不舒服的“鞋子”,那是不得已。

“父母皆祸害”,其“祸害”形成的源头是什么?这才值得那些已经长大成人、曾怨恨过父母的子女深思。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