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9 (文/袁瑛 编辑/朱华斌) 总第077期 放大 缩小

传统节日蕴含的价值理念和取向是保持一个民族国家文化自信和自觉的核心要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十分必要。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全球化浪潮裹挟着大量的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冲击着每一个民族国家。许多文化价值观念企图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寻求到共识。然而,文化的普遍认同需要时日。传统节日蕴含的价值理念和取向是保持一个民族国家文化自信和自觉的核心要素,要想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强势地位,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十分必要。

 如何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民族文化涵义,我们特地采访了一批专家,他们的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节日应该过出文化品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喜闻乐见、全民参与,二是循环往复、无穷延伸。它不是一次性的活动,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存在的方式。它对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振兴、文化认同有极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清明节,其文化内涵表现了中国人对前人的尊重,祭奠我们的革命先烈,或者祭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做出贡献的人们,这是一种情怀,永怀对先辈的感激。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它代表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而且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是推崇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我们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些符号,端午节的符号是两个,一个是吃粽子,还有一个是龙舟竞渡,这是增加团结的凝聚力、健康向上的一种体育活动,既是一种体育活动也包含着某种文化在里面。

所以说,过传统节日并不是单纯的休息,而是要回味文化,体味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物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人们要在节日里提升陶冶自己的情操。

对于怎样过节才算有文化品位,纪宝成认为:一是举办传统的活动,比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纪念屈原之外,龙舟竞渡,突发向上、力争上游,是一种团结的力量,是一种非常好的活动。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二是节假日的庆祝应当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将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同时也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地创新。比如建国以后,清明节我们不光扫墓祭祖,还扩大到祭奠烈士,祭奠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做出贡献,也应该为他们扫墓。

节日文化比黄金可贵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教授认为,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其实远远大于其商业价值。清明、端午、中秋这几个节日,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像清明节祭奠祖先,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好好发掘出来,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中秋,家庭团圆、社会和谐、庆丰收,除夕,大家彼此互相宽容、互相忍让,平时的恩恩怨怨,一过节也就一笑了之,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发扬这些传统节日,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推行一国两制,意义也非常重大。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文化上同根同源。大陆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更应该尊重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节日属认同文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高丙中认为,文化有认同文化和消费文化之分。前者如除夕守岁、阖家团聚,这种文化被我们的内心认同,成为内心的表达;后者如时尚,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往往要花钱享受,但用完了,就过去了。对消费文化,多一项少一项,我们总能够平静对待;但对于认同文化,一旦面临被剥夺的威胁,我们就会内心不安,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更加拼力地维护。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习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它们的设置依据是阴历,体现了对太阳与月亮、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尊重,表达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欣赏柔美的美学取向和追求团圆的伦理观念。这种美好的情感不仅生长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体现。

然而,让大家感到担忧的是对于传统节日的“节日味道没有过去那么浓了”。对此,高丙中认为,这和我们民族曾经受到帝国主义势力伤害的历史有关。这样的伤害容易让我们以激愤对外,以激进对内,产生奋斗的压力的同时也产生着自我伤害的破坏力,破坏力直指传统。这也就有了“打倒孔家店”和“破四旧”。在1967年至1979年之间,春节的假期曾被取消。不过,好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渐渐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传统,通过找回自己来找回信心。善待民族传统节日的命题也终于从学术层面进入政治议程。

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够把民族传统节日申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她们完全可以打造成当代中国的重大节日,成为我们善待自己传统、激发民族精神的代表作。就像《通知》里所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放假就是对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从文化角度阐释了传统节日放假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冯骥才表示,传统节日放假,一是保护民族的文化身份、民族情感、民族的精神方式,二是保护文化遗产。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冯骥才认为,节日放假的目的是让大家能有时间、机会把这个节日当节日过。对于如何过好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的节日,冯骥才建议:第一,应该温习自己的传统。长期不放假,一些传统的民俗事项已经忘了。第二,有些好的传统要拿进来,比如清明节,清明节扫墓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祭祀祖先、先人,还有一种是祭祀烈士。清明里还有春游,古代叫踏青,还有一个民俗是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我们都可以有很多活动可以做。另外,不要把节日变成假日。节日和假日应该分开。因为假日是公民休息的权利,是公民的福利,它里边没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但是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国庆节,那是一个公民要表达国家情感的日子;春节全家要团聚,要表现我们对生活的向往,要避邪、迎福。节日放假是为了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还是要强调节日的文化内涵。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