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南平惨案警醒了谁?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9 (编辑/王云伟) 总第073期 放大 缩小

8个鲜花一样的生命凋落在凶手的刀下,5个孩子仍然痛苦在凶手制造的伤痛中,发生在福建南平的小学生被杀惨剧让我们心痛。

弱者对更弱者的屠戮,尤其让人痛心!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弱肉弱食,则是让人心碎的内耗悲剧。这是福建南平恶性杀人案件给人的印象。

 凶手郑民生曾长期是人们眼中“为人亲和工作踏实”的郑医生。邻居也反映,他很喜欢小孩,为何就突然对孩子举起了屠刀呢。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妙手仁心的医者,变成丧心病狂的杀手,一定有着某种心理病变。没有人天生就是杀手,生来就爱追求嗜血屠戮的病态快感。郑医生变成“郑屠夫”的过程中,自然还有某些不为我们察觉,或者是被忽视了的东西。

惨案后的干预机制

以动机来说,冤有头债有主,报复或曰报仇,首先得找准仇家。但“社会”是个极为抽象的名词,不是某个特定的自然人,不可能得罪郑民生。所谓报复社会,就像“敲诈政府罪”一样,是讲不通的。

但郑民生杀人泄愤的报复冲动和意向,确是明晰无疑的。他心中纠结的怨气,其实都能梳理出各自的源头,归结起来不外乎:家境贫寒,感情受挫、工作纠纷等等。这些积累起来的怨气得不到纾解,沉淀发酵后就可能变成戾气。这也说明,心理危机干预迫在眉睫,但政府行动还显得有些迟缓。

比反应迟缓更糟的是,将此类恶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都轻率地扣上“精神病”的帽子。邱兴华案、马加爵案、杨佳案、熊振林案之后,公众渐渐明白,精神鉴定是程序正义的表现。但在缺乏医疗机构的正式鉴定之前,简单地将嫌疑人视为精神病患者,疯子,也是不负责和非理性的。

遗憾的是,南平惨案之后,“精神病杀人”又成了有关部门下意识摸出的一张牌。而且事后心理疏导课上,在回答“各位同学的梦想是什么”的提问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做警察,抓疯子”。孩子说的是稚朴的心声,心理辅导老师和政府部门却应明白,抓“疯子”绝不是关键。

假如彼此和善友爱互相搀扶,那么戾气和杀气自然会消减,至少不会弥漫纠结,遮天蔽日。希望我们能从现在警醒,加强心理缓冲地带的营建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福利保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驱散怨气和戾气,温暖每一个人。

质问校园安全薄弱环节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校园本应该是清静之地、安全之地,最不应该发生流血死人事故。但惨剧却偏偏发生在校园内外!这提醒我们,在校园特别是中小学内,未成年人比较集中,相对缺乏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意识和经验,这样的场所更应当安全警钟长鸣,安全保卫工作更要细之又细。

在这些惨剧面前,我们不禁要问,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态和教育环境,有关方面是不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了?是不是深入研究校园安全的规律和特点了?是不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可能危及孩子们身心健康与安全的事故降到最低了?显然没有。面对这些惨剧,有关方面应当问问自己,在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校园周边违法犯罪行为的整治、交通高峰期和恶劣天气情况下的安全教育与防范,我们还有多少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有多少细节经不起推敲?

我们深切地企盼,那逝去的生命会定格在中国校园安全管理史上,警醒我们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p#副标题#e#

病态心理是最大的社会安全隐患

官方材料说,郑作案的原因有二:一是与原单位领导王某有矛盾,辞职后谋求新职不成;二是恋爱多次失败,尤其是与当前所谈女友进展不顺,心态扭曲,故意杀人。郑所在社区的居民也说,郑这样40多岁的男人,事业、婚姻都无成,房子也没有,又没有人给他温暖,他几乎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失败者”。这种人一旦感到绝望,就很容易走极端。这些邻居呼吁社会应多关注这种潜伏 着的“病人”,避免他们走上绝路,给社会带来危害。

可见,此案的发生固然与学校安全工作不到位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郑民生的病态心理。这种病态心理注定了不在这一地点杀人,就在那个地点杀人;不在这一时刻杀人,就在那一时刻杀人。简单的防范措施是不顶多少用的,最彻底的办法应该是对像郑民生这样的“病人”进行有效防治。治,是指政府与社会都要关心像郑民生这种被社会边缘化的“失败者”,让他们的心理健康起来,阳光起来。

防,是指建设和谐社会,让更多人都感到温暖,尽量不让人被社会边缘化。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如,郑民生产生病态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恋爱失败。如今我国的性别比偏离正常值越来越远,将来找不到对象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那是不是意味着将来由此引发的犯罪也可能会越来越多?此案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看到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

紧绷“校园安全”神经

我们愤怒,歹徒何以狠心向无辜的孩子下手;我们悲伤,这么多可爱的花骨朵还未绽放便已夭折;我们更自责,没有为孩子们编织一张细密的安全网。

悲剧又并非孤例,校园遇袭案时有所闻。有分析认为,由于儿童毫无反抗能力,行凶者往往恃强凌弱,犯罪容易得逞。另外,校园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公共场所,行凶者能达到报复社会的目的。

血案是社会矛盾在校园投下的可怕阴影,然而,校园安全防范意识差,管理松懈,仍给行凶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日本,为了确保学生上下学时的安全,不仅注重开展让孩子们掌握预测危险、回避危险能力的安全教育,并重视营造学校周边良好的环境,检查学生上下学道路的安全。在美国,校方可以雇佣安全人员或者警察巡逻学校的通道、进出口和校园,社会普遍认为,专业人士受过训练能够比教师和学校雇员更好应对可能的暴力。1994年,美国更提出了改善学校安全的特别计划,主要是新增拨款,帮助学校雇佣和培训新的社区警察,建立社区范围的学校安全和青少年暴力应对机制。所有这些措施尽管有时无法杜绝犯罪,但却在防不胜防的治安状况中,为孩子撑起了一道保护伞。

现在大部分极端暴力事件,往往是出了事、曝了光后,才引起相关方面重视,开展各种大整治。根本上说,学校安全管理,要从亡羊补牢式转变为预防干预式。

“广广的蓝天,映着绿水,美丽的大地的孩子宠爱你的是谁……”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坠入凡间变成大地的孩子,值得所有人守护。学校安全管理,任重道远、马虎不得。

敲响风险社会的警钟

在今天这样一个风险社会里,没有人是此案的旁观者。从舆论上看,改进到点才开校门的规定,加强校园安保力量,常态化排查校园周边的危险因素等等,当然都是凶案善后的积极自救动作。但别忘了,上述种种改进,在遭遇一起突如其来的凶杀时,仍只能减少伤害而无法阻止流血。

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一宗典型的“弱者抽刀向弱者”案例。相对于社会来说,郑民生是底层,是弱者。他在工作、爱情上屡屡失败,这些都是弱者通常要面对的现实。弱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个人的心理预期上,他这辈子都是弱者。

一个稳定的社会,应该在各阶层之间提供一条可兹升降的公平管道,给底层以信心。随着中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社会阶层也随之迅速定型化。有理由推断,正是“强者通吃”的社会逻辑,让郑民生很受伤。当阶层流动的法定渠道很少开放,郑的悲剧就已注定。他很难去伤害强者什么,因此就转向去伤害更容易得手的比他更弱的弱者。

近年来,以报复社会为主旨的罪案呈不断增多之势,这一怪现象既与社会转型紧密有关,也与信仰坍塌紧密相联。无信仰则无所敬畏,不畏天地不惧鬼神,更不会关爱弱者。“无所畏”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信仰缺失者往往容易堕入拜物教和拜权教,但这两个教连世俗都解决不了,更遑论心灵。以赤裸裸的杀戮来报复社会,是这个风险社会中的极端表征。

逝者已逝,生者还要坚强地活着。这是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却又碰上了一个风险社会。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却又碰上了信仰和公义的迷失。事发后,南平实验小学伸缩门上挂上了一条白色横幅,上面写着“还我孩子”四个大字,这其中的悲情,让观者无不动容。逞凶者必将承担法律代价,这不用怀疑。于凶犯之外,“还我孩子”的呼喊对象,其实也不限于学校,而更扩展到社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