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理性应对『洋品牌』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9 (文/楚浪 编辑/广舒) 总第073期 放大 缩小

洋品牌者,已经在国外声名鹊起,久经考验,其产品在国人心目中一直是高品质的象征,“洋品牌”也因其管理规范、品质保证而受到了消费者的长期信赖和追捧。刚刚学会买东西认品牌的消费者自然对其趋之若鹜。可事实证明,洋品牌同样有靠不住的时候。近年来一些洋品牌的产品质量问题屡屡曝光:美国润明水凝护理液存在危险,日本索尼在浙6款数码相机被全面召回,“雀巢”婴儿 奶粉含碘量超标,肯德基出现“苏丹红”食品,日本名牌化妆品SK-II重金属超标,芬达、美年达等含有可产生苯的防腐剂,鲨鱼、都彭等国际知名品牌服装遭下柜处理,一批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进口的名牌皮鞋因质量不合格在浙江被集中烧毁……这一切似乎正在逐步颠覆我们一贯对“洋品牌”的看法。有专家分析说,洋品牌把中国当作一个差别化对待的市场,把降低了质量标准的产品输入中国,这是洋品牌在中国屡屡出事故的重要原因。

今天,如何看待“洋品牌”,正在挑战人们的消费理性。

近年来,“衣食足”的中国人,消费观也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型,这本是一种历史进步。可是时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盲目崇拜名牌,在“洋品牌”面前丧失自己的评判标准;他们非名牌不买,不是名牌不用,不管质量而只问电视上是否有名、广播里是否有声。这种消费观念走入了“盲目崇洋”的误区,是极端脆弱的。

由于中国的市场庞大,而消费者直接接受资讯的渠道不多,不但一些外国的低端品牌趁乱抢滩中国市场,依靠自我宣传、高端定位等蒙骗中国消费者,就连国内一些企业也摸准了消费者的心理,拉大旗当虎皮,随便蒙个外文字母当品牌,“洋”字当头“忽悠”消费者。这样一来,质量低劣的、假的“洋品牌”就蜂拥而至了。在全球著名的西装衬衣生产基地河北容城,一家服装企业老板曾向媒体透露:进驻中国的所有全球知名品牌,都在容城下有订单,一个法国知名品牌的单子,每件只不过200元,但是拿到北京、上海等地要卖7000多元。事实上,市场上有大量被冠以“某某尼”、“某某奴”、“某某迪奥”的服装“洋品牌”,实际上完全是由国内服装企业一手运作,其生产和销售渠道完全在国内。现在江浙一带有很多专门为企业提供注册假洋品牌一条龙服务的公司,有的公司在法国、意大利等地注册几十甚至上百个商标卖给中国的企业,而且美其名曰“品牌运作”。

“供给”和“需求”永远是息息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伪劣“洋品牌”的存在实际上也是消费需求的结果。所以,树立科学的、健康的消费理性至关重要。国际知名洋品牌在中国的“触雷”事件提示我们,在成熟市场的过程中,生产者的成熟和消费者的成熟是同步的。生产者使消费者聪明起来,消费者使生产者多几分敬畏之心。

我们更应当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出现了很多“洋品牌”的替代产品,其品质和售后服务等并不亚于“洋品牌”;而且,我国的许多本土品牌物美价廉,我国的民族产业也需要国人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市场的拉动。同时,在“洋品牌”的冲击下,我国的本土品牌在本土市场“作战”,迫切需要发挥好本身的地域优势,打造强势的、民族的品牌,以赢得消费者。当然,在现实的条件下,我国民族企业首先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除了转变观念和完善体制外,应该更快地向研发阶段迈进。

要理性应对“洋品牌”,最根本的还在于要坚持“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不管是“洋品牌”还是“土品牌”,都应遵循“公平竞争”的概念。中国已经步入WTO时代,我们一方面欢迎“洋品牌”,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必须按WTO的市场规则公平地对待国内外品牌,而不是一味地对“洋品牌”网开一面。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的国内市场正在日益改善和发展,国内外品牌产品标准的统一监管也在逐步加强,尤为重要的是,当前的很多人已经不再盲目迷信“洋品牌”,对“洋品牌”的看法也更趋理性了。

不得不承认,洋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催醒了国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提供给了我们更丰富、更现代的消费选择。如果说对于早先发生的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洋品牌还能店大欺客,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漠然置之的话,那么客大以后,店该如何自处?面对日益成熟的中国消费者,洋品牌应该意识到,它们会为自己有意无意的疏忽付出代价。这一点,最近中国大学生告赢惠普的案例就是明证。而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惠普还将面对通过互联网集结起来的最大规模的维权联盟。

中国的消费市场在飞速成长,以同样速度成长的是中国消费者的相互沟通的能力和集体维权的意识。他们维权的对象和手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无论国内品牌也好,洋品牌也罢,都得学会低头倾听他们的声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