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垃圾与精品

yangguangshixian 2010-12-13 17:07:29 □ 李丽 总第071期 放大 缩小

前几天,听一个同行不暇思索地脱口说出一本在它所在的行业里颇有点影响的杂志是“垃圾”,我多少有点吃惊。做了5年的媒体,周围也有不少名记、名编和媒体精英,同行也经常 在一起议论国内和国外媒体的不同、国内媒体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内哪些电视节目、报纸、期刊办得比较好,是一流的,自己需要学习,改进什么等等,批评最严厉的词莫过于“那只算得上二流”或不入流等(当然,有很多的报纸、期刊是看不到的)。对于“垃圾”这种带有结论性的如此不负责任的说词在媒体行业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也许是我自己孤陋寡闻,20多年对40多年媒体经验的人只是一半,对做了一辈子的人更显短暂,但说“垃圾”这句话的同行自己也就20多岁,所以不免有点感慨。

听到“垃圾”就想到精品。为了弄清垃圾和精品的准确定义,特别翻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垃圾——脏土或扔掉的破烂东西。精品——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艺术精品。

很久以来一直喜欢看画展,所以看到艺术精品几个字自然而然就想到毕加索。这位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他一段时期的作品被公认为确定了艺术家对世界所采取的特殊态度,即“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也就是说,艺术家通过把现实组合成造型结构的手法,再根据这种造型结构在艺术家身上引起较客观的思维、记忆和心理关系,使之有了更自由、更复杂的展现,在对现实做出几乎是解剖学式的分析之后,对现实进行了更加广泛而错综复杂的综合。所以,他的作品不知被全球多少人所敬仰。很多年前,总算有幸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看到了他百余幅原作展。

记得那天记者证一律没用,全部凭票进场。既是如此,与以往看画展的人比,最少多了两倍。进去后就有点舍不得出来,我和先生及朋友在里面整整观摩了两个多小时。可有意思的是,就在出门不到100米的时候,突然听到后面有一位先生说:“画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票价这么贵,还这么多人看,真是……”

不知为什么,听到那位仁兄说那本在行业中颇有点影响的杂志是“垃圾”,就想起了毕加索画展这位老兄的“评语”。估计这位老兄也就只剩下说“垃圾”了,之所以没说出来,可能是觉得“垃圾”一词太脏,不适合那个场合和人群。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自己常常会有):某一时刻,捧起书本读到某些段落,会觉得美妙无比,激起内心的千层波澜;换一个时刻,再读这些段落,却顿觉兴味索然。有时候,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可换一个时候,却什么都做不了。同一段路,这一回觉得很短,另一回却又觉得很长。同一样事,有时觉得有趣,有时则感到乏味……其实,这种情况只是我们的一种心绪所致。

所以我觉得,我们看待任何事物,无非取决于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我们的心绪和心态。心绪乎,垃圾乎精品乎?另一种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思想深度和有多高的欣赏水平,决定了我们对待事物的评判标准。一篇好文章,你水平低,读不懂,不知道别人文章的意境和所涵盖的思想,你就会判断错误。一本杂志,你看不懂别人的目标读者是谁,杂志的定位和走向在哪里(因为你的欣赏水平或个人修养可能都不在这个层面上),你可能就会说别人是“垃圾”。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垃圾也可以变成精品,精品也可以变成垃圾。垃圾中也许存在有精品的细胞,有着精品的影子;精品中也可能滋生着垃圾的细菌。所以,当我们缺乏客观武断地对某事某物做出定义性的评判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学点哲学,学点辩证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