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曹操的『墓』前幕后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9 (编辑/朱华斌) 总第069期 放大 缩小

地 点:河南安阳县安丰乡

确认时间:2009年12月27日

墓室规模:墓葬占地约740平方米

墓室结构:墓道、前后室、4个侧室

遗 骨:一男两女3个个体

文 物:共出土器物250余件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宣布重大考古发现,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

这座大墓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的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这个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据了解,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该是曹操的遗骨。

记者采访文物界的专家,汉、魏考古专家学者等,他们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由此产生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认定解决了很多历史悬案。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高陵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真假曹操墓

质疑一:石牌来自盗墓分子

磁县在漳河以北,安阳在漳河以南,河南河北就以此河为界。实际上,磁县(古磁州)古属河南漳德府。

曹操在中国文学上的名气大于史学上的名气,若没有文学上对曹操入木三分的描写,恐怕百姓对曹操就十分陌生。有关曹操白脸红脸之争,曾是一个很敏感的社会价值判断。小时候对曹操最直接的认识就是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遗篇就是那脍炙人口的《观沧海》。

曹操的墓如果发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至少满足了百姓的好奇心,让人知道其史不虚。加之古籍记载曹操死后有七十二疑冢,弄得学者与百姓一道,心中痒痒不已,多少年来加剧了曹操墓的悬疑成分。

如果此次发现的确系曹操之墓,可谓文学、史学、考古学上的曹操墓之尘埃落定。专家学者们对曹墓认定的六大依据的第五点,也是判定此墓为曹墓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与石枕,可惜此两件最有力的铁证并不是考古的正规发掘,而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的缴获的。

最可恨的就是这些盗墓者,没有一丝职业道德。在近十年国家加大力度打击盗墓的环境下,许多“盗墓分子”不盗墓了,专营造假,欺骗了许多捡漏者乃至专家,但愿此两具重要文物不是他们所为。

回应:是我亲手发掘了50多块

曹操高陵被确认消息公布后,知名收藏家马未都在自己的博客上表示,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与石枕,此两件最有力的铁证并不是考古的正规发掘,而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

2009年12月29日,在高陵发掘现场,曾参与广州南越王宫署发掘工作长达7年、仍在紧张进行墓室清理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专家尚金山明确回应,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等铭文的石牌是他亲自发掘出来的,“一共有50多块,其中4块刻有‘魏武王’字样,而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一块是最完整的,其余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在公布时,这块石牌被作为最重要的证据。”

而对于确认该考古成果的另一个重要证物——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的石枕,尚金山肯定地表示,这确实是从盗墓分子手中收缴,但是他听到盗墓分子亲口承认是从该墓中所取。

质疑二:曹操从不称“魏武王”?

对于曹操墓的关键证物“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有网友提出质疑,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先后封为魏公和魏王,但从不称魏武公或魏武王。这情况到曹操死时都没变过。因而曹操下葬时如有陪葬物,是不可能铭刻题记为“魏武王”的。

回应:汉献帝追谥他为魏武王

对此疑问,考古队领队潘伟斌接受记者采访指出,曹操是汉臣,是东汉政权的丞相,他死了之后,东汉政权汉献帝追谥他为魏武王。因此他认为,曹操墓里发掘的文物上面,没有刻写“魏武帝”而刻写“魏武王”,恰恰是合乎历史的。#p#副标题#e#

质疑三:墓室朝向何方?

曹操墓的朝向,也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曹操墓发掘现场实际有两座正在发掘的大墓,分别为一号墓和二号墓,相距20米左右,基本都是东西走向,两座墓基本平行。目前被认为是曹操墓的 二号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

回应:骸骨头正朝向曹操老家

参与现场发掘的尚金山告诉记者,按照正确的古葬法,墓主的遗体应该安放在后室的中部,并且头部朝向与墓室朝向一致。但是由于被盗墓多次,二号墓中的男性遗骨已经被破坏,头骨被移到了前室内,而其他骸骨则呈松散状态。“但是,从后室的摆放位置可以判断,原来的墓主头部应该是朝向东偏南20度方向,刚好直指曹操的老家——安徽亳州。”

这一点,也成为尚金山认定曹操墓的理由之一。“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个曹操墓是真的。”他笑说。

质疑四:墓葬不得有老婆相伴?

在二号墓中,与男性骸骨同时被发掘的还包括两副女性骸骨。尚金山表示,其中一副为20多岁的年轻女性骸骨,另一副女性骸骨推断年龄在40多岁,不超过50岁。

有网友发帖说,曹操有遗嘱墓葬里不得有妃子或者是老婆相伴,这两个人从何而来?

回应:不是皇后应是侍卫和侍女

参与现场发掘的尚金山表示,年长那名女性的骸骨是在后室的南边耳室中发掘的,发现时其遗体附近有很多散落的铜钉物件。“应该是铠甲上的钉子,因此我的推断是,这名骸骨应该是曹操身边的一个侍卫,即使是女侍卫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相对年轻的那一副女性骸骨是在后室的北边耳室中被发掘。他推断应为普通侍女。

1000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但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有一处正在挖掘的汉魏古墓,被传为“曹操墓”。它为何被认为是“曹操墓”?它身上的秘密究竟有多少?能否破解曹操墓的千古谜团?

曹操《遗令》设玄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安阳市文教局调到安阳县搞地名普查工作的许作民就注意到,关于自己的墓地,曹操其实是早有安排的。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这大概是曹操预感寿命将尽时才颁布的。果然,两年后的春正月,曹操死于洛阳,临死前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还进一步交代家人:“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个《遗令》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无意中在宫内秘阁中发现的。

从《终令》和《遗令》可以看出,曹操是把自己的墓地安排在了邺地西边西门豹祠以西的一块高地上了。那么,这是否就可以认定曹操墓就在此地呢?

许作民认为,这只能作为考察曹操墓地的参考,还不能作为确切的依据。因为在曹操死后,他的儿子和公卿大臣并不会严格地按照其《终令》和《遗令》来办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决定。比如曹操要求“不封不树”,不要做任何标记,但事实上他的墓地却建筑有祭殿、车库和马厩等。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曹操死后确实葬在了“高陵”,也就是西陵,这一点《三国志》有明确记载。而根据《三国志·魏书·贾逵传》和《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等传记记载,所谓的“高陵”就在邺地。所以曹操墓在许昌、安徽亳州等说法都可以排除。

西门豹祠的坐标意义

那么,高陵在邺地的什么地方呢?从曹操的《终令》与《遗令》中,可以发现高陵与西门豹祠密切相关。

西门豹祠在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一处临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两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而另两通则为民国和清朝道光年间的。其中道光二十七年修建的《重修邺二大夫祠记碑》碑文记载: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中,自明弘治年始春秋祭,道光九年祠堂被地震震塌。

看着面目全非的西门豹祠,我们无法与曹操的高陵联系在一起。许作民说,要考证西门豹祠与高陵的关系,就要先弄明白高陵在邺地的方位。

许作民说,最早提到高陵的是在晋文学家左思的《魏都赋》中“墨井盐池,玄滋素液”的注释,晋张载为“墨井”作注说:“邺西、高陵西、伯阳城西有墨井,深八丈。”由此可以知道高陵在邺西、伯阳城之东。

伯阳城是战国时魏国的边邑,《史记》中曾有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在豫北冀南是以漳河为界的,魏国在漳河之南,那么伯阳城也应该在漳河之南了。事实上,在漳河南岸也曾有清流村(原为安阳县属地,1953年划归河北磁县),在该村之西曾存在伯阳城遗址,今已被岳城水库淹没。如果伯阳城在漳河之南的话,按照推理,高陵也应该在漳河之南,也就是现在的安阳县境内了,决不会是在临漳县,也不会是在漳河之北的磁县。

许作民的这种推理,也只能推断出曹操墓在安阳县境内,并不能证明其在安阳县境内的什么地方,这就要显示西门豹祠的坐标意义了。

另一部文献的记载,更具体地点出了西门豹祠与曹操墓的关系。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提到相州邺县时说:“故邺城,县东五十步。”也就是说,唐代的邺县在故邺城(曹魏邺城,北周焚毁)西五十步的地方。这是个很短的距离。

《元和郡县图志》还说:“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在这里,明确点出了曹操的“西陵”在邺县西30里地,也应该在西门豹祠西十五里地处。

问题是,邺县西三十里处指的具体方位在哪里?#p#副标题#e#

曹操墓应在安阳县西北

“在县西三十里”,这并非一个十分明确的地理方位。西包括正西、西南和西北三个方向,在西北、西南多大的角度处也不好说。如果西陵(高陵)在正西或西北,那么曹操墓应该在今天的河北磁县境内;如果在西南,则在今天的河南安阳县境内。那么到底是在哪个方位呢?

 对“西”的三种不同理解,实际上已经产生了曹操墓在河北磁县和河南安阳县的两种说法,双方也因此争论多年。

许作民认为,《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邺县西,不是正西,更不是西北,只能是正南。因为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还曾提到过磁州滏阳县,即今磁县,其境域处于漳河之北。在故邺县的正西和正北,就到了磁州滏阳县境内了,超出了邺县管辖的范围。

由此可以推断,西陵(高陵)应该在漳河南距邺县三十里的地方。这与上述推断高陵在漳河南是一致的。

漳河南距邺县三十里的地方应该在今安阳县的西北部。这可以根据唐代的碑刻和墓志铭来证明。在唐朝开元三年有《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开元七年有《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阳县西北的清凉山东侧的修定寺,说明邺县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达了今天的清凉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应该说安阳县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属于邺县的。

许作民的曹操陵墓在邺西南的推断最终被元代纳新的《河朔访古记》所证实。该书中提到曹操墓时说:“魏武帝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又说:“十二月,余登铜雀台,西望荒郊烟树,永宁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西陵也。’”这里所说的邺镇是指北宋熙宁五年废邺县后的邺县故城,仍在邺城西五十步的地方。

纳新亲自踏访,所记应该无误。但邺西南三十里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向西南不同的角度处,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曹操墓准确的位置,据此还不能判断。

许作民的考证,尚不能完全平息曹操墓的各种争论。

九大证据认定曹操高陵

为了确认墓主人身份,先后邀请了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有关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和体质人类学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证,进行多次论证。

专家们结合墓葬的形制、规格、出土文物、出土铭牌铭文的内容、字体、出土的墓主人骨骼的鉴定,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墓主人的身份进行了初步推测,认定此墓的墓主人为魏武帝曹操,此墓葬为魏武帝曹操的高陵。其理由如下:

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脚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似。墓葬规模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结构复杂,墓葬较深,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是15米,为王侯级的。

墓葬地面的规格符合《终制》,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107到1.3米,比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10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也没有找到立碑迹象。

第一,墓葬的年代。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其墓砖为特制的大型墓砖,和洛阳邙山上发掘的东汉大墓的墓砖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结合出土陶器、东汉五铢前、画像石内容等多方面证据,专家们一致认定其为东汉晚期大墓。

第二,墓葬规模与其身份相符。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结构复杂,埋葬较深,仅其墓道都可略见一半,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从宽度上说是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葬的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为王侯级的,与其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符合曹植在其在其诗中描写的。

第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终制》。建安23年(公元218年)六月,定下《终制》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107-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完全符合其《终制》上不封不树的要求。

第四,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23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西门豹祠位于邺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其故址尚存,现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约2到3米,其上为一东汉至南被朝时期的遗址。在这里的地面上至今还散落着不少东汉、东魏、背弃时期的建筑,比如庙宇、宫殿等等。

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漳水由东经武城南,漳水由东北经西门豹祠前,此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了明曰:“赵建武中所修也”。这是目前我们所知西门豹祠中较早的一个,它的建造年代是在赵建武年间,也就是在公元335年至348年。此勒柱现在存放在临漳县文物保管所。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30里,同书还记载有,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现在大墓所处的位置,西高穴距邺城14.5公里,因此,其位置相符。这是我们根据卫星图片进行地图测量,是直线距离。这是西门豹祠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面有宋代、清代、明代的石刻。这是西高穴大墓的位置。

第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后,召开建武11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一鲁潜墓志,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唐代时魏武帝曹操高陵的陵园还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第六,称谓相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8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为魏公。建安11年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他病死后,曹丕袭魏王位,因为曹操封国为魏,故称魏武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年十月,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此后曹操的称谓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魏武王,后为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

第七,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名牌共有7块,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但是由于其断开为两节,分两次出土,一节距南壁1.40米,距西壁3.75米,另一节距西壁2.70米,南壁1.15米,距墓底0.50米,位置明确,为我们考古队员亲手发掘出来,信息准确,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另外的50多块石牌均出土于后室的南北两个侧室,其中除一块出土于北侧室外,余者全部出土于南侧室,位置集中,有的直接压在漆木,我们挖的位置都没有变。专家指其具有潜册的性质。

第八,遗骨。

第九,出土物与其遗令薄葬相符。此墓葬虽规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其随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只有器圭和璧等礼器,均为石质,符合其在遗令中所规定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此墓葬的形制、规模、出土文物,结合鲁潜墓志和西门豹祠等的相互位置,以及历史文献有关魏武帝陵位置的记载,专家们初步认定,此墓的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此墓葬就是魏武帝曹操的高陵。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