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涨价背后的隐忧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文/八赋子 编辑/凌草) 总第068期 放大 缩小

似乎谁也不能够最大程度上在此番乳制品价格上涨过程当中得到实惠,每一方都是被动地去接受乳制品价格不得不上涨的现实。其中的关键就是理顺奶农与乳制品企业的利益联动机制,这样的问题久已存在于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决策者的案头,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够在现实中得到解决

 涨价理由:雾里看花

2009年年末涨价成了主题,从基本生活饮用水,到成品油、天然气,涨价之风似乎遍布于每一个角落,然而有些商品涨价的理由似乎牵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

现今信息四通八达,世界各国的多种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到需要的人们那里,于是跟国际接轨就成了某些行业涨价堂而皇之的理由,油价要“与国际接轨”、住房价格要“与国际接轨”、银行收取跨行查询费也要“与国际接轨”……一个误区也就由此产生。似乎只要一涨价就“与国际接轨”了,就是发展进步,就是解决问题之道。但是美国人一个月赚多少美元?一升汽油是多少美元?中国人一个月赚多少美元?我们用的汽油要比美国人的贵多少……?难道我们不会分析么?

而且,类似的与国际接轨都是单方面的。比如油价,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油价要“与国际接轨”,油价就跟着涨。可是,国际油价回落时,国内油价却不见动静,反而把“中国国情”搬出来,说中国情况特殊云云。涨价时乐此不疲,降价时却百般耍赖。如此挑肥拣瘦,难道不担心会把“与国际接轨”的名声给彻底破坏了?凡此种种已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虽然中国与国际接轨已渐成必然之势,但涨价要接轨,降价也得接轨,特别是消费者的收入还未与国际接轨之前,大搞涨价的接轨,就是一次典型的趁火打劫。

客观地说,“与国际接轨”本身并不必然导致以上种种乱象,有些国际惯例恰恰是社会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比如重视人才的国际惯例、最低社保的国际惯例、带薪休假的国际惯例、服务消费者的国际惯例、涨价听证的国际惯例……但是令人汗颜的是,有些国际惯例却让我们在接轨的过程中不小心给搞得面目全非了。

2009年12月18日,济南市物价局就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污水处理费)调整,主持召开听证会。24名听证代表中,有消费者9人,人大代表3人,政协委员3人,专家学者2名,经营者1人,其他利益相关方1人,政府部门5人,其中8成同意涨价,即使在9名消费者代表中,也只有2名在校大学生表示反对。对此,不少市民质疑,因为在听证会前,山东某媒体开通了水价调整民意调查热线,自2009年12月14日至17日,共有超过300位市民参与,其中7成不同意上调水价,另有两成认为涨幅过大。众所周知,价格听证作为一种社会民主制度安排,本来就是要通过倾听社会民意,以对相关公共产品价格是否调整、以及调整幅度作出决策。也就是说至少在理论上,价格听证活动应当是由社会公共民意来主导的。但现有的听证会事实已经证明,不但在听证前没有相关要求涨价的经营单位成本监审报告,而且在听证代表遴选、身份斟别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以致出现像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代表身份造假,乃至济南水价听证代表不具社会代表性的事例出现。不听证就涨价不是没有,也不是不能,有的是办法通过涨价,真不明白价格主导部门何苦“授人以柄”?令价格听证会声名狼藉到了事实上就是“涨价会”的事实到底是在拷问谁的公信力?

经过“精心”甄选的听证代表,是为了涨价表演的需要,是典型的作秀,而今为涨价做铺垫的作秀又有了新的模式,最近,全国多个省区都拉响了“气荒”警报。央视《新闻1+1》调查后却指出:“天然气荒,不天然!”,“气荒”对天然气涨价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无论怎样粉饰,要求涨价的企业最终喊出来的都是亏损,不涨价就难以生存,可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发现,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短短3天时间竟然花费304万元,人均耗费2.4万元;以前被判刑的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日均挥霍公款高达4万元,中石化办公大楼的一个吊灯竟然就花费了156万元……一方面天天把“亏损”挂在嘴边儿,想方设法涨价,一方面却是挥金如土,想些云里雾里的涨价理由去蒙蔽消费者,谁敢保证这类恶意的涨价不会招致经济规律的惩罚?#p#副标题#e#

高价抢夺奶源

伴随着传统的乳品消费季节性高峰的到来,乳品市场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持续性热销,行业内部总体产能也跟着快速扩张,因而导致的乳业涨价潮就像这个寒冬里的一把火,把整个乳品产业烧得口干舌燥,群情激昂。

 回到奶源建设与争夺上来,经过一年多的行业性新陈代谢,一部分受损严重、效益低下、奶牛数量偏少、牛奶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奶农已经终止了自己的奶牛养殖事业,转而另谋他业。尚觉奶牛养殖有利可图的奶农,开始转向规模化小区化方向发展,他们在被重新规划的奶源区域内,接受着相对统一而稳定的原料奶供应价格和与相关联之企业的技术性服务,总的来讲整体生产状态尚且稳定。然而,这样看上去还算和谐的局面,在乳制品加工企业强势的奶源争夺战略的影响下,其实很容易就会被瓦解。从东北到西南,原料奶价格的不断攀升,使得奶农们对于获取更高奶牛养殖利润的期望开始高涨,从而竞相把自己的牛奶卖给出价更高的加工企业,在利益面前与现实的追求面前,收奶合同上的约束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从河南到上海再到广州,由于周期性原料奶成本上涨传导带来的乳制品涨价连锁性反应正在加剧,以城市型乳企为代表的二三线品牌对于乳制品涨价的态度最为积极。

奶源建设作为整个产业的根基,要发展起来需要一个缓慢而温和的上升过程,就像推着个大铅球登山,稍有失足便只能从头再来,奶源建设最为忌讳的就是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从而损害整个产业发展的根基,原料奶与乳品涨价冲动的背后,在争夺奶源的乳品加工企业利益的诱引之下,奶农是否能安心下来养好牛产好奶?其既定发展路线还能否脚踏实地坚持正确的方向?基层奶源的隐忧若隐若现。

三鹿奶粉事件对国内乳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探究其内在原因,不就是上游奶源基础建设的薄弱与乳品加工企业疯狂的原料奶争夺之间不平衡所导致的么?从整个上游奶源的格局来看,目前还是集中在小户经营,主体还是“奶农+收购站+乳企”这样的模式,只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奶站配套在小区之内,看上去很美,但要达到真正的标准化规模化尚有莫大的距离,奶牛养殖与奶源建设的任务仍旧艰巨,牛奶与产业的安全不是靠高科技的检测手段来实现的,而应该是靠杜绝高价争夺奶源和产业各环节对于眼前利益的渴望。

年终岁末,在乳制品行业频传销售佳绩的背后,隐藏的是风起云涌的原料奶与乳制品涨价风潮,这样的景象,总是不自觉的让人回想起三鹿奶粉事件之前,类似的市场热度,类似的抢奶大战,类似的有些眩晕的奶农。这冬天里争夺奶源的一把火,奶农要么被温暖要么被灼伤。

谁得实惠

光明乳业的牛奶率先涨价了,这在媒体报道中被称为“出头鸟”。随后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妍奇对此回应,“不光是我们,很多地方品牌都涨了。”龚妍奇说的没错,媒体的报道也间接印证了此种判断,引用报道所称:沈阳某品牌牛奶厂旗下多种类型牛奶在沈订购价格均已上调;杭州的双峰、美丽健也表示,自2010年1月起上调奶制品价格,涨幅在5%~10%;乌鲁木齐市场上牛奶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有袋装奶涨幅高达30%。

涨价的原因是什么?不可不提到的一点是原奶收购价格上涨,各家涨价的乳制品企业也以此原因作为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原奶在销售旺季出现上涨势头,这是年年总会出现的过山车般的怪圈。有专家学者将此分析为奶农与乳制品企业不对等的话语权,奶农们在原奶收购价格上涨的同时,不可否认也面临着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困扰。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饲料等价格上涨超过原奶价格上涨的趋势,原奶价格上涨,只能维持收支平衡的现实。原奶价格低迷,只能是越养牛越亏损,不养牛之前的投入又难以收回,只好维持养殖奶牛的心态并不在媒体所报道的个案上存在。事实上,奶农在原奶价格上涨中缓解了成本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效益而已。

那么原奶价格上涨到多高了?资料显示,2009年5、6月,全国原奶平均价格已经回升至2.78元/公斤,到7、8月份,原奶价格升到2.87元/公斤,而9月开始原奶价格即达到2.98元/公斤。9月中旬到现在,每公斤原奶又涨了2~3毛钱,现在的均价已经超过3.1元/公斤。而媒体报道的一些地区的原奶收购价格甚至达到了每公斤3.5元以上。如牛奶产量占全国1/4以上的内蒙古,优质原奶价格涨幅约为普通原奶价格的4倍,每公斤达3.8元。

相比之下,乳制品企业在原奶收购价格上涨甚至在一些地区又出现了争抢奶源的现象再次出现之时,调整销售价格使得生产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如果没有利润支撑,企业的生存都成问题,发展更是谈不上的事情。如此说来,企业在原奶价格上涨的前提下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也无可厚非。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能否消化收购原奶的成本压力,在不失去现有市场份额的前提下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一些乳制品企业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同时通过各种措施尽量控制成本,进而销售的产品相对上涨幅度在消费者可接受程度的应对方式便可说明企业的考虑了。竞争的残酷使得企业不得不费尽思量取悦于消费者,看似乳制品企业在已经上涨了的乳制品售价中得益,但也不得不考虑或者可能出现产品价格上涨销售形势严峻可能性的出现。

那么消费者呢?纯牛奶的品质没有变化,但是价格上涨了,相信每一个消费者都不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和之前相同品质的牛奶。或者消费者会去选择替代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谁会花钱去支持企业产品上涨的行为?没有一个消费者愿意!由此引述,乳制品产品销售价格上涨,消费者也并不会得到实惠。消费者的收入支撑还没有到看到消费品价格上涨,在购买之时不想想的地步,当然也不会乐意看到所消费产品价格上涨,消费者更愿意花钱购买物超所值的乳制品。

似乎谁也不能够最大程度上在这轮乳制品价格上涨过程当中得到实惠,每一方都是被动地去接受乳制品价格不得不上涨的现实。其中的关键就是理顺奶农与乳制品企业的利益联动机制,这样的问题久已存在于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决策者的案头,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够在现实中得到解决。

年年季节性的原奶价格上涨,年年季节性的乳制品价格上调,对于这一似乎是怪现象的现实,对于奶农、乳企、消费者而言,可能都是被动且无奈的。正因如此,如何将理顺奶农与乳制品企业的利益联动机制,更快地从案头落实到实际,才是使得三方最终都受益的事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