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南国红豆”风行罗湖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8 王烨 总第009期 放大 缩小

 

本刊记者

“卖荔枝……”在一声清亮优美的唱腔中,红线女的艺术传人、曾两次获得广东省粤剧技艺比赛金奖的高级演员苏春梅穿一身淡雅的旗袍登场,全场的气氛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而当小演员何子豪穿着白色对襟小褂、迈着台步走上舞台时,观众席上惊呼和掌声汇成一片。台上是唱念做打,样样精彩;台下是如痴如醉,叫好连连。罗湖文化公园沉浸在一声声“西皮二黄”之中。

这是在罗湖文化公园举行的第二届罗湖粤剧艺术节开幕式现场。当晚参加演出的还有获得粤剧第一个戏剧“梅花奖”的一级演员冯刚毅、戏剧“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卓佩丽。从《白蛇传》、《穆桂英》到《黛玉葬花》、《沙家浜》,几百观众在一个晚上大饱耳福。

罗湖粤剧一枝独秀

 粤剧粤曲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又称“广州梆黄”、“广州梆子”、“广州大戏”等,曾被周恩来总理喻为“南国红豆”。粤剧结合广州本土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等地方戏曲的优点,博采粤语地区戏剧艺术众家之长,逐渐发展而成,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剧种,已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粤港澳文化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影响遍及全球粤语华人地区。

时至今日,粤剧仍然风行两广,流播海外。在海外,粤剧粤曲作为华人最为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目前在全世界拥有超过3000万的发烧友。“凡有粤人处皆歌粤剧”。就算在年轻的深圳,也拥有98家粤剧社团,粤剧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生存土壤。而在罗湖,粤剧更是受到众多人士的喜爱,光罗湖口岸一带的昌湖大厦、华侨大厦,就拥有63家粤剧社团。多年来,罗湖凭着自己的地缘优势,聚集了一批深圳本土和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粤剧爱好者,他们定期雅集,切磋技艺,影响甚广。罗湖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港澳的发烧友经常来这里过一把粤剧瘾,光罗湖商业城接待的粤剧发烧友一年就达15万人次,因此带动的各项消费一年超过亿元人民币,在南湖街道的口岸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粤剧产业链。

罗湖也因此成为国内最大的粤剧培训市场。在此基础上,罗湖区举办了6届“粤剧大家唱”。为宏扬粤剧粤曲文化艺术,促进海内外粤剧粤曲爱好者的艺术交流,2004年8月,在罗湖区南湖街道党工委的倡议和支持下,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成立,为深圳本地、港澳地区的粤剧粤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目前该学会个人会员已有300多名,下属社团29个。学会成立以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了“首届罗湖桥杯粤曲大赛”,参加了第二届“广东省曲协杯”大塞,创办了常设项目“粤曲大家唱”、“小小粤曲班”,举办了“罗湖区粤剧艺术节”,同时以“学会发展研讨会”为契机,多次开展粤剧粤曲知识讲座等等。丰富的活动,在罗湖区乃至深圳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粤剧热潮,使罗湖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粤剧迷集散地。

深圳民俗文化品牌

深圳(罗湖)首届粤剧节就是在成功举办两届罗湖粤剧节的基础上升格为市级文化活动的。2006年11月,英国、法国、丹麦、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7个国家的华人粤剧社团及港、澳、台、穗、深等地的近40个粤剧社团,云集鹏城,参加在罗湖区举办的“深圳(罗湖)首届粤剧节”。此次盛会由市文化局、罗湖区政府主办,罗湖区文化局、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市群众文化学会承办。参加演出的演员阵容有800人之多。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曲梅花奖得主琼霞,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曲梅花奖二度得主冯刚毅等名家,分别演唱了各自的拿手好戏。

这次粤剧节让彭溢威至今想起仍激动不已。作为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会长,彭溢威受邀来深参加首届粤剧节,亲眼目睹了场场演出观众爆满的情景。“真是没想到,粤剧在深圳能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他说,他一定要邀请深圳乃至广东的粤剧社到巴黎去演出,让欧洲人欣赏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为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欣赏粤剧,深圳(罗湖)首届粤剧节的各场演出均免费入场,市民们可自由欣赏。举办深圳(罗湖)首届粤剧节是深圳粤剧艺术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深圳实施文化立市,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粤剧节有望成为深圳市的常设性节庆,并成为民俗文化节庆的品牌。

“龙岗有客家文化,南山有文物古迹,我们罗湖有什么?粤剧!”深圳粤剧粤曲学会会长陈志超说。

其实在此前的2006年5月,深圳粤剧粤曲学会就选派了《颂伟人》、《打金枝》和《穆桂英挂帅》三个经典粤剧折子参加“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优秀节目展演,获得了一致好评。接着向西小学的“小小粤剧班”还代表学会参加了6月10日的“文化遗产日”启动仪式文艺晚会的演出活动。

“小荷已露尖尖角”

深圳(罗湖)首届粤剧节开幕晚会上,头戴金盔压苍鬓,铁甲战袍披在身,11岁的小女孩林秀清扮演的穆桂英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长相清秀的林秀清是罗湖区向西小学“小小粤剧班”的班长。何子豪,一个七龄童,已经是拥有4年舞台表演经验的小粤剧演员了。这位“粤剧小神童”在广东省首届少儿戏剧“小梅花”选萃活动中,捧回了银奖。

向西小学校长谢国基说,向西小学所在的南湖街道有着浓厚的粤剧粤曲文化氛围,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在南湖成立后,经常在学校活动室排节目,一些学生也经常好奇地围上去看。学校受启发,便想成立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粤剧班,跟学会里的老师傅们学习。提议得到了街道办的大力支持,粤剧粤曲学会的师傅们开始每周义务来教小朋友们。

学校成立这个粤剧班,是作为“创新艺术教育”的试点来开展的,现在发展了两个梯次队伍,小一点的班是从二年级选,大一点的班从四年级、五年级学生中选。

粤剧粤曲学会的很多专业老师都来教过孩子们,老艺人们说:“现在粤剧并不时兴了,但是看到有这么多的小孩子愿意学,比得到什么都高兴……”在他们看来,教孩子们粤剧就是在把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深圳粤剧粤曲学会会长陈志超老先生经常到排练厅,亲自教小学生表演动作、唱法,非常认真。

谢国基校长告诉记者,“小小粤剧班”成立以来,在深圳粤剧粤曲学会老艺人们的精心培养下,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场文艺专场晚会上,“小小粤剧班”的表演赢得了前来参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小小粤剧班”的茁壮成长,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粤剧在罗湖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