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洋垃圾服装暴露中国服装产业软肋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编辑组稿:薇欧) 总第064期 放大 缩小

“洋垃圾”年销上亿件,可怕的数字摆在消费者的面前。有一些还打着“外贸服装”的名义进入网店。仿佛一夜之间“洋垃圾”充满服装行业的各个角落,消费者人人自危。“洋垃圾”服装的泛滥,折射出了中国服装产业的软肋,服装企业急需发展壮大自己的品牌。

北京服装学院轻化工程教研室主任王建明指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就已严厉打击过走私“洋垃圾”服装行为。最近“洋垃圾”服装再现,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垃圾服装如此猖狂,可足以见我国的服装行业还存在很大的弊病。

服装批发商、零售商“见利眼开”

 批发商打着清仓的招牌批发。当洋垃圾毛衣走私进入中国市场后,走私者将货物提供给了一级批发商,一级批发商再将这批货物转手给开有固定档口的二级批发商。这样的档口是消费者可以在某些批发市场上直接看到的。二级批发商在自己的档口雇上几个工人,经过简单的去毛,熨烫或者换贴标签程序,洋垃圾变身为了所谓的“清仓货”、“跳楼价”、“进口货”。因为身份的改变,洋垃圾毛衣此时的价格已经不再是按吨、按斤计价,而是按一件毛衣多少钱计算了,批发的价位一般是在每件0.8元~1.8元之间,这时的价格可以是走私者最初进货价的十倍甚至数十倍。

零售商则以国外名牌吸引消费者。有固定档口的批发市场一旦形成,全国各地的销售商就蜂拥而至。经过各种交通工具流向了各地市场,以0.8元~1.8元购进,以5~10元卖出,其中卖相较好的毛衣可以卖到20元以上。这些洋垃圾毛衣一般流向安徽、河南、广西等地区的小县城或者农村,也有一部分流向了城市里外来工较为集中的区域。由于价钱便宜,而且常常号称“外国名牌”,许多消费者很愿意购买。

服装从业者的素质在此可窥见一斑。成本低、获利高,不法商贩受暴利驱使,无视消费者健康,致使洋垃圾服装屡禁不止。我国服装终端销售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人大都是一些学历不高的打工者,他们不懂得国家发展大计,不懂得服装健康消费。拿在手里的钱才是这些人最关心的。这个也是服装鞋帽行业频频发生质量低下的产品退换困难的一个原因。

服装销售直接面对的是我国大面积的普通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这个环节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有必要提高底层销售人员的素质和行业认知度。

服装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服装消费观念调查显示,低价格和各种个性服装销量最好。于是一些商贩就打出“仅此一件”的口号来吸引消费者。多数人往往不去思考服装的来源渠道。正是中国消费者这种消费观念为“洋垃圾”服装提供了温床。中国服装业要发展,首先要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的价值观。如果国民都知道要保护自己,从正经渠道消费,那么“洋垃圾”的种种就不攻自破了。

中国品牌在与洋品牌的PK中落败

目前国内服装品牌与国外洋品牌相比真是伤痛多多,很多服装厂家仅仅是为做服装而做服装,目光局限于一隅之地,或是关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或是紧盯着竞争对手的动作,却没有好好正眼瞧过市场和消费者。多数服装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与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单单把“能赚钱”看作优势品牌的全部特征,这样的态度做出来的服装明显缺乏准确的定位,卖点不突出,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服装企业看到什么服装好销就生产什么服装。

不仅线上市场如此,在网络市场中,国产品牌的销售量仅为洋品牌的1/7,在淘宝网服装品牌销量排名中,国际品牌以绝对优势占据排行榜前位,而国产品牌交易额量仅为“洋品牌”的1/7。在80亿元的“蛋糕”中,国产品牌服装交易额仅为11亿左右,约占总交易额的15%,显示目前国产品牌依然竞争乏力。

如今品牌已经成为服装企业发展中的拦路虎,不论是网络市场还是线下市场,国内品牌在与洋品牌的PK中频频落败,同时助长了各种“洋垃圾”服装在中国的发展。国内服装企业应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努力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创造出更多的国产名牌、知名名牌。

政府扶持力度需加强

当地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无视其危害性。据了解,每过三四天,便会有一批货运抵石碣,每批约三四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大概可以装1000大包的服装,每包重100公斤左右。如此大数量货物的频繁运输不可能不引起当地政府的注意。海关把关不严是一个方面。从某种程度来说,洋垃圾服装不仅让当地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恐怕还是当地政府撬动地方经济的一个隐形杠杆。在地方经济GDP面前,在心照不宣的政绩工程面前,遵法严堵洋垃圾服装,引导百姓转业改行,“劳民伤财”不说,更会使地方经济“伤筋动骨”。洋垃圾服装在碣石猖獗,仅谴责该地有悖道德的奸商是不够的,当地政府在很大程度上罪责难逃。从一定层面来讲,“洋垃圾”这一毒瘤,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更是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命题,因此,各地方政府一定要抓好才行。从“洋垃圾”服装这件事来看,行业监管仍需要加强,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如果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损害到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样的政府也是一个隐患,领导部门应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从可持续的角度来对待服装行业发展。每天都有很多企业在高唱“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如果这些基础的细节问题不能解决的话,一切都将是空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