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120救护市场的『利』『益』之争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编辑整理:薇欧) 总第063期 放大 缩小

我国的120救护市场形成时间相对比较晚,还不可能像有的国家那样完全免费,但把120救护作为公益性事业来做,并不算多么过分的要求。然而,我国120急救市场的“利”“益”之争却由来已 久,每每有医疗纠纷因之而起,刚引出征讨声一片却又随着时日的延长淡出公众的视线。

救护车不能完全让

金钱“驱动”

因为距离太近而拒绝出诊。医院也许担心距离太近救护车不好收费,收贵了病人会有意见,收便宜了医院又没啥好处,权衡利弊之下,还不如不去。在这里,救护车已经不再是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救命车辆,而是一辆完全商业性质的出租车——它可以像少数出租车一样拒载,但别的车辆要载就可能违规,就可能被有关部门处理。记者认为,这也提出了一个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救护车到底有没有公益属性?也就是说,救护车到底是把挣钱放到第一位,还是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现在,一些医院的救护车费用还不低,这些医院都振振有词:现在是市场经济,救护车也应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而且现在许多医院的救护车都承包出去,承包人和出租车一样实行“市场化运作”。有的医院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还专门购置了高档的车辆当救护车,并明码标出不同价格;一些救护车还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甚至为了争夺病人发生交通事故。为了抢到病人,有的医院还对救护车实行奖励机制,不管哪家医院的救护车,只要往自己医院送病人就有奖励,这又催生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救护车送病人不是就近就医,而可能舍近求远,因为这样不仅能多得“运费”,更有额外奖励。不客气地说,现在一些地方的救护车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但是,一些医院似乎从没有考虑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救护车应该怎样合理收费,怎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表面上看,救护车少收费或不收费,医院方面可能会吃亏,但实际上,如此一来,医院提高了服务质量,能获得更多患者的信任。同时,救护车由姓“利”变成姓“益”,这对医院信誉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当然,现在救护车还不可能像有的国家那样完全免费,但把救护车作为公益性事业来做,并不算多么过分的要求。救命的事情,如果没有一点公益性,完全让金钱说了算,绝对是不应该的。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也不应该出现怕挣不着钱就不出诊这样的荒唐事。

应比整个医疗系统更“公益”

“公益救助是否到位”是评价一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标,老百姓何种情况下最需要“公益救助”?在当今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现实语境下,生命遭遇病灾威胁的情况应排在首位。

救死扶伤,医之本职。可遗憾的是,急救车“拒绝出车”、“迟迟未到现场”、“没有配备医生”等报道,频频见之于网上和报端。病人忍痛受苦让人倍感焦炙,而救护人员的漫不经心,更令人齿寒。

按照规定,病人所在地医院在接到120急救后,必须在5分钟内出诊。可我们看到的却是,因“路太近”救护车拒出车,因怠于职守救护人员迟到等等。这种种行为,彰显了医护人员的权力傲慢,也是对法规的违背,对医德的亵渎。

救护车何以敢逆法令而行?依笔者看,是“以病人为本”意识的缺失,和“医者本位”错误观念的膨胀。正由于没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某些救护人员缺乏设身处地的体悟与痛感;而不能知“患者”之痛,他们怠慢、忘忽职守也就难免。他们何曾想到,一分一秒的懈怠,意味着病人要多承受怎样难熬的痛苦,甚至是生命殒逝。要知道,一般而言,叫救护车的往往是那些病情骤然恶化、情况危急的病人,对于他们,救护当“只争朝夕”。

“救护车冷漠”,如同病毒,一旦植入社会肌理则会为祸巨大。它不仅间接扼杀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更造成无谓的信任内耗。当医德伦理被践踏,人们对医生的信任度也会大打折扣,积愤、不满情绪,会随着医生“冷血”案例的曝出,而间息性发作。这样,对于医生的“仁心惠德”形象,与医患者间的相互信任,都是一种损害。

不忍看到病人活活受煎熬,不愿“救护车冷漠”加剧信任链条的断裂,真希望,医护人员能加强责任感,树立“病人本位”的价值观念;而“问责制”法规也落到实处,让冷漠者为社会伤痛埋单。毕竟,无谓之痛,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

需要以财政支持作后盾

美国旧金山有75万人,他们的当班救护车达到了55辆,平均1万人有1辆车,而上海市也只是平均4—5万人口配一辆救护车。由此可见,急救事业发展中,财政缺位问题确实不容忽视,公益当然需要以财政支持作后盾,即使地方政府的资金再紧,用于百姓救命的支出也应该排在首位,不能缺额。退一步讲,即使财政供养“120”等急救系统在制度安排上一时难以完全到位,地方卫生管理部门的临时措施也应及时跟上。

在医疗急救行业,有个说法,叫做“压床”,即救护车将病人送到医院,由于床位紧张,无法及时交接,救护车只能把担架床“借用”给医院,少则十多分钟,多则个把小时。

“压床”直接影响了救护车的周转效率,尤其是一些三级医院,“压床”现象成为了一个突出的制约瓶颈。据记者了解,上海市“压床”现象比较严重的包括中山、华山、瑞金、市六、同济等三级综合性医院,还有一些周边没有三级医院的像普陀区中心医院等等。

在上海市西区一家三级综合性医院,记者看到停车场有一辆来自郊区的救护车,救护员在车上休息。这辆车是从郊区运送一位病人转院到此,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病人在里面检查,他们只能在车上等待。#p#副标题#e#

“急救高峰时,有的医院最多会一下子压上3到4张担架,救护车跑不起来了,只能原地待命。如果短时间内有集中叫车出现,用车紧张、出车延误的情况就无可避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主任褚建飚举例说,以救护车出一趟车的平均时间是40分钟至1小时计算,如遇一次“压床”4小时,可能就会因此耽误4个人的急救。

 由于人力、设备有限,许多医院的急救压力超出了他们的实际承受能力。尽管时有病人投诉,“压床”在医院方面说来,也是在所难免。

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有多少病人需要急诊送哪些医院?那些医院又尚存多少资源能够容纳这些病人?“信息似乎有些脱节!”上海市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急诊科副主任孙湛说,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级医院,从不会对病人说“不”,来了就看,即使没有床位,也永远不可能推诿或驱赶病人。“压床”是迫不得已。

而记者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获得的信息则是,这里的急救调度中心与全市各大医院都设有绿色通道,每家医院急诊科设有直线电话,一旦遇到心脏病、中风等危重病人,急救中心会提前通知医院。同时,这部热线电话也起到了沟通和桥梁的作用。在急诊病人较多的时候,医院会打电话向急救中心的调度室提出类似分流病人的要求。“然而,一旦病人执意要送这家医院,我们是不能强行的呀!”急救中心也显得无能为力。

供与求的脱节,还体现在权利和义务上。在国外电视剧中有这样的场面,某医院的急诊科满员了,无法容纳更多病员,于是院方打电话给救护大队,告知医院急救科临时关闭,等病人疏散后会重新开放,“对于中国的医院来说,这是不能想象的。”孙湛说,我们是公办医院,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义务,而老百姓有着选择医院的权利。“但是,一旦短时间内集中到达的病人数超出了医院的能力极限,我们真担心会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会影响及时救治病人……”

为了体验救护车的工作,中午时分,记者在上海龙华医院急救站登上了一辆救护车。驾驶员老杨开了30多年救护车,“一上午,已经出了4趟车了。”话音未落,救护车副驾驶位置的车载通讯GPS定位系统上,闪出了一条来自上海漕溪北路某小区的呼救信息。

老杨拉起警报,摁响喇叭,在车流中快速穿行。“有些车和行人,就是不让行,没有办法。”“如果叫车高峰和交通高峰挤在一起,我们只能干着急。”老杨摇摇头,时不时“抱怨”一句。

10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小区内,老杨和两位救护员抬下担架,却没看到病人!救护员赶紧打电话给调度,原来对方没有留下具体门牌号码,救护车辗转再从小区正门进入,又花了10分钟时间,找到了等待在门口的病人,“好在患者不是急毛病,所以说,再急也要把地址讲清楚。”

虽然距离小区最近的医院是上海龙华医院,但病人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去中山”。老杨说,他和同事一般都会劝说病人去最近的医院,但最终还是以病人的决定为主。

来到医院后,又等了10多分钟,才等到了空床完成交接。就这样,只需30分钟可以完成的一次急救出车,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变成了1个小时。

按正常情况,救护车送人遵循的是就近原则,“只要是二级以上医院,有急救条件的,都符合我们的送人原则。”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解炯介绍说。

据介绍,上海市市区(除浦东新区外)有33个急救站点,还会增加3个站点,急救半径城区达到了2-3公里,平均反应能力达到了11-12分钟。然而,许多病人并不愿意就近送医院,而是认准了大医院。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出车时间延长,降低了救护车的周转率。急救中心对此也很无奈。曾经遇到过一位突发心脏病的病人,家属表示要送大医院,急救人员检查后发现情况危急,必须送往就近医院先行抢救。不幸的是,在送救过程中病人不治身亡。家属心情悲痛可以理解,他们却同时指责救护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急救人员还是更愿意听从病人的选择。

大医院吃饱,小医院闲置,这本账急救中心也很清楚。“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医院,可能一天内一辆车轮不到;而大医院,一天要达到10多车甚至20多车。”实情如此。

上海市中山医院有着沪上规模数一数二的抢救室,还有着全上海规模最大的留观室。

孙湛介绍说,急诊科里需要留院的病人每日大约新增近50人,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救护车送来,每天一般约20人;二是自己前来就诊的危重病人;三是经门诊诊断需要尽快住院但是因没有床位而只能在急诊待床的病人。

从表面上看,救护车运送来的病人并不太多。不过,从一份6月24日晚的急诊记录单,却能看出原由来。从当日17时30分一名青年饮酒过量送到医院开始,一直到25日凌晨2时许,短短8小时救护车来了10辆,“总数不算多,但是太密集了。”急救室显然无法那么快地疏散病人,势必“压床”。

如果说平时医院的急救资源可基本满足需求的话,到了严寒酷暑、气温骤变等急救高峰时段,密集的急诊需求就让三级医院有些应接不暇了。

“急诊依托的是整个医院,病人诊断后再转移到相应的专科病房。对于三级医院来说,本来就是一床难求。如果大量急诊病人晚上入院,其他病人不可能办理出院手续,因此就会造成积压。”孙湛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