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错失的24位大师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8 (编辑组稿:广舒) 总第062期 放大 缩小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迄今已有102人获得此奖。世界文坛群星闪烁,评此奖难免挂一漏万,百余年来,舆论界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曾错失过24位文学大师,这不能不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

 被错失的24位文学大师分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诃夫、卡夫卡、老舍、鲁迅、沈从文、阿赫玛托娃、乔伊斯、昆德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庞德、普鲁斯特、里尔克、高尔基、格里耶、左拉、瓦雷里、劳伦斯、曼杰什坦姆、伍尔夫。在此我们对他们给予介绍,使更多的读者能对此有所了解。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生于木材商家庭,当过学徒、编辑、剧院艺术指导,具有强烈的个人精神反叛色彩和神秘主义倾向。他的戏剧抨击时弊,宣传社会改革,塑造了众多个人主义英雄形象,反映了激进的小资产阶段民主意识。开拓了欧洲戏剧发展的新道路,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剧本成为世界各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他的创作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深远影响,因而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契诃夫(1860—1904):全名叫安东·巴浦洛维奇·契河夫,19世纪末俄国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他们和马克·土温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务员之死》等。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因作品繁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其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其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其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八骏图》、《边城》、《旅店及其他》、《黑凤集》等。因其创作风格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阿赫玛托娃·安娜·安德烈耶夫娜(1889-1966):苏联俄罗斯女诗人,生于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1912年出版诗集《黄昏》,1914年发表诗集《念珠》,引起轰动。二十年代初期出版诗集《车前草》(1921)和《Anno Domini MCMX XI》(拉丁文,意为耶稣纪元,1922)。她的诗多以短小精致的形式,袒露复杂的内心矛盾。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出版的作品有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

乔伊斯(1882-1941):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最有影响,也是引发争论最多的小说家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他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过。推崇他的人把他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最伟大的作家相提并论,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的创作艰深、晦涩,一味玩文字游戏,可读性差,不能代表现代文学的方向。但是尽管在认识与评价上存在分歧,研究他的队伍和规模却越来越壮大,研究的内容越来越深入,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承认了他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被看作“意识流”小说和一种崭新文体的开创者。他的《尤里西斯》与艾略特的《荒原》一起被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品。

米兰·昆德拉(1929-):潜心于小说创作,多次获得各项国际性文学奖,还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可笑的爱》(1968年前),长篇小说《玩笑》(1968)、《生活在别处》(1973)、《为了告别的聚会》(1976)、《笑忘录》(197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等。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他的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纳博科夫(1899-1977):俄罗斯出生的美国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文体家。曾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其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了诗歌、剧作、小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方面的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如《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透明物体》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除小说诗歌外,还发表过贬抑果戈里的评论,和4卷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译作和论述。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p#副标题#e#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当代欧洲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阿根廷蚂蚁》、《不存在的骑士》等等。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擅长用童话的方式来写小说。他编写的《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

 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现代文学领军人物,为打破英美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庞德是叶芝的学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挚友,艾略特的同学,海明威的老师,且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此4人均为现代派大家。

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代表作品有《追忆似水年华》等。

里尔克(1875—1926):现代德语文学中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里尔克通过一生的创作实践,给诗歌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这领域里他展示了音乐的美,又展示了造型的美,尤其是他晚期的诗歌,发挥了德语语言的功能,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因而扩大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高尔基(1868-1936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其早年的不平凡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罗伯·格里耶(1922—2008):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电影大师。格里耶的作品以他独一无二的品质和他崇高的影响而荣获1998年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饮誉“新小说派领袖”、“新小说教皇”、“午夜魔王”等多称号。

左拉(1840—1902):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示,创作了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鲁贡—玛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崩溃、巴黎公社起义的《崩溃》,是其最重要的作品。1908年,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伟人祠。

瓦雷里(1871—1945):法国象征派大师。他的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追求形式的完美。作品有《旧诗稿》(1890~1900)、《年轻的命运女神》(1917)、《幻美集》(1922)等。他的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往往以象征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性主题,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

劳伦斯(1885—1930):英国文学家,诗人,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的创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其中对于情爱的深入描写,一度引发极大的轰动与争议,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10多部小说、3本游记、3本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散文集、书信集。小说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等。《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问题,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曼杰什坦姆(1891-1938):是20世纪最具世界性影响的俄罗斯诗人之一,曾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则声称:曼杰什坦姆比他本人更有资格站在领奖台上。曼杰什坦姆的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对远古文明和传统文化进行凭吊,对现实社会予以辛辣的抨击和讽刺。他的诗歌中所流露的这些综合性品质,使他的声誉越出了国界,成为与艾略特、里尔克、瓦雷里和叶芝等世界级大师并肩的人物。

伍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其最知名的小说有《戴洛维夫人》、《灯塔行》、《雅各的房间》。伍尔夫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着影响。

链接:

最经典的诺奖作品

海明威:《老人与海》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帕斯捷尔纳克:《日戈瓦医生》

萨特:《存在与虚无》

川端康成:《雪国·古都》

罗素:《西方哲学史》

艾略特:《荒原》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