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事业产业并重:宝安确立文化发展新战略

gangaotai 2010-12-13 17:07:28 赵玉 总第009期 放大 缩小

深圳的历史是从宝安的历史发展而来,深圳的文化传承着宝安的文化。

宝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为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广府、客家的原住民与广大新移民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宝安,一种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新质文化逐渐形成。

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文化氛围日渐浓厚,文化结构日趋合理,文化形象越发鲜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宝安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为宝安文化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新形势下,宝安亟需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文化发展战略与全面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战略相结合,立足普及与提高的统一,文化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统一,大力推动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建设文化强区。

为了落实建设文化大省、实施文化立市的战略,新一届宝安区领导班子,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战略,确立文化强区建设目标,向文化产业大挪移。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宝安文化发展再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十一五”文化发展目标

 宝安区委区政府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争取到2010年,初步形成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深圳特色、宝安特点的人文精神,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运行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使宝安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于全省前列。

一、建设中国外来工文化的集聚与创新基地、“深港之根”历史文化传统的保存与传承基地、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试验基地、珠三角书画艺术精品的重要创作与展示基地、深圳社区文化建设的示范基地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制造基地。

二、打造集现代文化、商业文化、社区文化、打工文化、广场文化、历史传统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为一体,传统与现代交融,开放性与先导性兼具,现代化与国际化并存的深圳西岸文化带。

三、倡导城市与居民互生、现代与历史共存、人工与自然和谐、事业与产业兼顾的文化发展模式,培育互助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构建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互助的城市精神,建设繁荣富足、文明开放、包容和谐、具有历史记忆、生态环境优质、文化品位较高、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宝安。

“十一五”文化发展总体思路

树立“一个形象”:努力树立“文化宝安”的形象。大力弘扬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营造和谐优良的文化氛围,鼓励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形成具有宝安特色、宝安风格和宝安气派的鲜明而美好的文化宝安形象。

抓住“两个特色”:一是“老传统”,即针对深港历史文化传统根在宝安的特色,加强保护深圳宝贵的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历史遗迹及民俗风情,形成宝安本土文化特色;二是“新社区”,即针对宝安新移民汇聚、外来工集中、村民向市民转型的复合社会结构,原住民与新移民、老传统与新生活、户籍人口与外来工互动交融形成的新社区,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融会多种文化元素,兼容并包,与时俱进,推动建构现代特色社区文化。

打造“三个品牌”:“打工文学”品牌、“图书馆之城”品牌、“广场文化”品牌。

推进“四个战略”:体制创新战略、精品培育战略、文化经济战略和人才兴文战略。

实施“五个工程”:特色社区文化建设工程、外来工文化节庆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深港之根文化保护工程和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建设“六大设施”:图书博物展览馆、演艺中心、新中心区文化广场、文学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大厦和宝安书城。

“十一五”文化发展主要任务

一方面,大力提升公民素质:加强思想建设,树立共同信念;重视公民教育,培育城市新人;弘扬深圳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家园意识。

另一方面,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主要包括:

一、繁荣文艺创作,培育文艺精品。实施精品培育战略,启动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以精品创作为龙头,带动文艺事业全面繁荣。推行重大项目招标制,试行文艺家签约制、客座制、工作室制。充分调动全区文艺人才的积极性,推出一批重大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一批具有宝安特色,反映宝安改革开放火热生活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产生全国影响的文艺精品。制定文艺精品奖励办法,制度化地对文艺精品予以奖励。

打造打工文学品牌。重点扶持打工文学创作,建立长效保障、激励机制,鼓励出精品。恢复《大鹏湾》杂志,将之打造成为团结各地打工文学作家的著名杂志;引进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鲲鹏文学奖”永久落户宝安,将之打造成奖励全国打工文学精品的权威大奖;筹办宝安作家村,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在有条件的街道创办创作之家,为全国各地作家尤其是打工文学作家深入宝安生活提供便利。

扶持一批有代表性的文艺门类。制定具体政策,在阵地、资金、机制、评奖方面提供保障。推动宝安“书画艺术之乡”的创建,推动文学、杂技、摄影、音乐、舞蹈、儿童广播剧等优势艺术门类的发展。提高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质量。

充分发挥区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其加强行业的艺术探索、创作、维权和自律工作。

二、发展群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实施外来工文化节庆工程。在现有“劳务工文化节”和“宝安文化艺术节”基础上,结合打工文学创作扶持和评奖工作,筹办“中国(宝安)外来工文化节”,将之打造成为我区标志性文化节庆。加强宝安改革开放历史特别是外来工历史文物的征集力度,筹建“中国(宝安)外来工创业纪念馆”,铭记外来工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贡献,激发外来工在新一轮创业实践中的奋斗意识与创造热情。

打造“图书馆之城”品牌。继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建设,到2010年,全区实现1.5万人一个图书馆(室),人均藏书量1.2册,区内图书实现通借通还。研究解决城市化后社区图书馆的后续投入和管理问题,使“百村书库”工程更好发挥社会效益。推进特色图书馆的建设,加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布局合理、藏书丰富、管理规范、服务优质,整体水平全省领先,主要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同等城市水平的图书馆网络。

打造广场文化品牌。在“一街道一广场”、“一社区一公园”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街道中心文化广场的功效,挖掘和发挥各公园内休闲、娱乐小广场的作用,使全区的文化广场成为常年不落幕的文化舞台。加强广场文化的组织管理工作,把广场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区各类文化节庆的重要内容,丰富广场文化活动内涵,推动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成立区广场文化协会, 组织、协调、指导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全区文化广场资源和文化人才资源共享。

实施特色社区文化建设工程。创新载体,服务居民,精心培育社区特色文化,以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养爱心,凝聚人心。以人为本,开展适应社区实际、适合社区居民参与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架起社区居民之间交往桥梁、交流平台。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让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居民,融入社区日常生活,活跃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办好一批文化休闲节庆。继续办好“羊台山登山节”、“石岩国际攀岩比赛”、“龙华环南中国海自行车赛”、“观澜高尔夫世界杯赛”、“金蚝节”等一批文化节庆、赛事。积极参与市“文博会”、“读书月”、“鹏城金秋艺术节”、“关爱行动月”、“园博会”等会展节庆。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文化资本”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基调,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营造团结向上昂扬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健全和优化企业文化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扶植群众性合唱活动。组建一批有一定水准的业余合唱团。培育一批群众文化社团,积极鼓励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引导其健康发展。积极扶持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完善基层群众文化辅导队伍,加强群众文化创作与展演。

三、重视社科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加强宝安发展战略研究,以宝安城市化、现代化等问题的应用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为重点,解决宝安经济发展、城市管理、人口规划、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等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借助哲学社会科学的力量提高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利用毗邻香港和广州的优势,整合研究力量,拓宽合作渠道,积极引进“外脑”,以专家客座制、课题招标等形式,对宝安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建立社会科学普及网络,提高全民社会科学意识和素质。

四、加强媒体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尊重媒体的监督职能,提高思想引导的水平,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促进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发展。改革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把新闻宣传与市场运营辩证地统一起来,走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之路;走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之路;推出若干名牌栏目、名牌编辑、名牌主持,培养一批区级媒体明星。

五、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保护深港文化之根。实施深港之根文化保护工程,加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积极发掘、抢救、保护文物资源,依法保护宝安历史文化遗产。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关于文物保护“五纳入”的方针,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

健全我区文博保护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文博人才,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加大文物普查力度,建立翔实的文物资料档案,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和文物保护管理办法。

抓好一批重点文博设施。尽快建好白石龙营救文化名人纪念馆、新中心区图书博物展览馆等重点设施。加大对西乡绮云书室、铁仔山古墓群、福永凤凰古村落、松岗燕川古村落、公明楼村元代古窑、观澜老街及碉楼等重要文物古迹的抢救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民间博物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帮助它们提升档次,扩大规模,争取形成一个颇具影响的宝安博物馆群,丰富我区历史文化内涵。

做好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对广府、客家民俗文化和正在形成中的都市新民俗文化,加强保护,深化研究,科学开发,有效利用。重点培育和开发新安的龙狮旗鼓、沙井的粤剧、福永的杂技和舞狮、公明的荔枝文化、石岩的攀岩、观澜的客家山歌等特色品种,形成“一个街道一个特色”的宝安民间文化品牌。

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宝安的影响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充分利用宝安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毗邻港澳的人缘地缘优势,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充分重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谊工作。

举办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文化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通过承办、联办各种国家及省、市级重要展览、演出、交流、论坛、评奖、节庆等活动,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宣传宝安,展示宝安,提升宝安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学布局:构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科学论证,合理布局,高起点规划。国土规划部门会同文化部门,按照国家《城市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在城市建设中统筹规划文化设施建设,将文化设施纳入建设规划,并预留足够的用地。

精心做好文化发展的空间规划,合理布局文化设施。完善中心区作为深圳滨海城市建设重要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重要文化设施、滨海建筑群和街区建设的文化含量及现代化程度。加快建设以宝安新中心区为核心,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等片区整体联动,公明、光明、石岩、龙华、观澜等片区功能互补的“西岸文化带”,形成涵盖高雅文化、商业文化、科教文化、体育文化、文化遗产、广场文化等系列的文化网络。围绕这一系统构建工程,针对各街道居民构成及其文化需求层次,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分区,如新中心区:都市艺术殿堂,新安:商业旺区,石岩-观澜:休闲中心,龙华-观澜:客家风情人文社区,福永沙井:承载历史河口地区,公明光明:以郊野公园为主的城市“后花园”等。同时,重点推出两条文化风景线,其一将西部滨海地区发展成为综合性文化中心区,作为宝安城区的标志性区域,形成现代文化氛围浓郁的“都市文化风景线”;其二整体策划包装,推出历史文化之旅,形成体现宝安特有的融历史文化传统与地方特色于一体的“深港之根文化风景线”。

——抓住重点,完善网络,高标准建设。适度超前,到2010年,高标准建设一批集艺术性、标志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六大标志性工程:一是图书博物展览馆,在规模、功能上与深圳市建立图书馆之城的要求一致,集图书、陈列、收藏、展览、教育、保管、研究、交流、传播等功能于一体;二是演艺中心,集文艺演出、音乐欣赏、文化娱乐、文化交流于一体;三是广播电视大厦,满足现代广播电视演播与传输需要;四是中心区文化广场,成为构建“西岸文化带”的核心公共文化场所;五是文学艺术中心,成为文学艺术家创作、交流和培训基地;六是宝安书城,弥补我区缺少大型购书中心的空白,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图书等文化用品销售及文化培训等服务。

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区级文化设施与区功能定位相吻合,带动不同文化系列的发育成长,适应中等以上规模的文体活动和赛事,并成为市级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街道、社区的文化设施应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做到老少咸宜。继续完善创建文化先进街道“十有”建设,落实一个街道有一个高标准的文化站,有一个影视信息服务中心,有一个文化艺术中心,有一个中型公共图书馆,有影剧院、新华书店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有城市雕塑、公益广告等标志性文化景观。抓好一图书室、一文体广场(含舞台)、一文化活动室、一文化长廊等社区“四个一”建设。结合固本强基工程的实施,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场所等社区文化设施,做到每1.5万人拥有一个达标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文化广场能容纳500人以上。

——改造挖潜,巩固提高,高效能管理。加大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挖潜,提高利用效率,增强社会效益。在城区重点抓好新安影剧院、区文化艺术馆等的设备更新和环境改造,各街道对已建成的影剧院、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进行分类排队,对功能落后、设施不配套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办好用活,发挥效益。

加快文化设施管理市场化探索步伐,探索政企分离、政事分离管理途径,努力形成低成本投入、高效率运行、高水平服务的文化设施管理新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

乘势而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一要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策扶持、政府推动、制度完善等手段,积极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产业品牌;设立文化产业服务管理机构,鼓励扶持培育新兴产业;建立产业公共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链条;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传统产业的文化含量,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宝安的支柱产业。力争至2010年,全区文化产业实力和水平有明显提高,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

二要优化环境,提升水平,做强印刷产业。依托我区印刷业发达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产业规模;规范印刷业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优化投资环境,做强印刷产业。

建立印刷企业集聚基地,形成1-2个规模较大、配套服务设施与功能较完善、环境较优美的印刷产业园区。建立印刷业公共技术与信息平台,建立印刷博物馆、印刷产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和印刷材料、产品交易中心;运用高新技术,实行严格管理,弘扬优秀文化,提升我区印刷产业的整体水平;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印刷企业,特别是国内外知名印刷企业及相关产业机构进驻园区,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

举办印刷业推介会,促进印刷业与出版等相关行业的交流,鼓励培养和引进印刷行业经纪人及经纪企业,着力打造宝安区印刷企业品牌,帮助印刷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印刷产业快速发展,使印刷业成为我区文化产业的品牌产业、支柱产业,使我区成为全国著名的印刷产业基地。

三要优化布局,因势利导,做大文化娱乐业。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加快文化娱乐业的发展。结合产业特点,适当整合全区文化娱乐资源,调整文化娱乐产业布局,规范文化娱乐市场管理,促进我区文化娱乐业健康有序发展。

培育文化娱乐中介机构,鼓励娱乐业朝集团性、连锁式方向发展。整合新安影剧院和区群艺馆文化资源,将其建成宝安区集演出、大型会议和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加大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项目的引进力度,打造宝安文化娱乐品牌,逐步提高文化娱乐业的档次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及吸引力。丰富娱乐产品与服务的层次,满足不同社群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需求。

整合公共体育资源,引导体育休闲业的发展。鼓励企业适度加大对体育休闲设施的投资力度。

四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发展信息传媒产业。立足宝安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加大对信息传媒产业的投入、改造和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对传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产业改造和升级,加快全区有线电视信息网络的升级改造步伐,积极推广应用广播电视数字技术,大力开发以数字电视、网络资源综合应用为重点的信息传媒产业。

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以资产为纽带,兼顾各方面利益,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全区广播电视网络统一管理和经营平台,形成全区广播电视信息宽带网整体优势。不断开拓有线电视用户,到2010年,全区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到50万户,全区广播电视系统产业经营总收入突破10亿元。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站的建设,重点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学校、网上博物馆、网上影剧院、网上书城、网上娱乐城等。

五要整体策划,保护开发并重,发展文化旅游业。发挥宝安作为深圳“老区”的优势,对宝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开发、推介,将我区打造为深圳历史文化形象的代表。深入挖掘我区具有岭南特色的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渔民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宝安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之旅。发挥宝安作为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积极开发富有现代色彩的工业旅游项目和富有移民特色的新民俗。

加强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文化旅游景点、线路,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开发高品位休闲项目,建设和发展市政公园、郊野公园,兴建并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带配套服务设施。在全区形成“八大游”结构:西部海上田园生态水乡游、光明农场田园牧歌游、公明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游、凤凰山宗教人文古迹游、羊台山绿色生态郊野公园游、观澜湖体育康乐休闲游、文物古迹观光游、工业与商贸卫星城游。

六要发挥优势,加大原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依托宝安发达的礼品、玩具产业群,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政府适当投入,与企业或高等院校设计系所联合创办以礼品、玩具等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与开发方向的“创意设计研究与开发所”(暂名),将其打造为宝安、珠三角乃至中国重要的工业设计,尤其是礼品、玩具等行业的原创、研发机构。逐渐在宝安发展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直接服务企业的创意产业研发机构,为宝安规模可观的礼品、玩具等工业品提供公共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大幅提高相关工业产品的创意含量,提高其文化附加值。

七要统筹规划,完善设施,培育专业性会展业。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各种专业类中小型会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会展中心,挖掘、拓展现有场馆功能,改造一批文化设施,使之具备会展功能,结合我区产业优势发展各类专业展会。通过会展业的发展,打造各类专业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等的交流和交易平台,提升产业素质和文化品位,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强影响力。

为了保证上述目标和任务的达成,宝安区提出了一系列保证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势体制、优秀人才、法制环境。

一是切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与经营的关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探索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改革文化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

二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对优秀人才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文化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体制外”人才网络。

三是法规政策保障: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文化法规;积极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不断拓宽文化建设投融资渠道;制定完善文化发展配套政策。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