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60年的民生印记之『行』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编辑整理:薇欧) 总第060期 放大 缩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60年来,百姓从买不起自行车,到开上私家车;从出行难,到交通四通八达。如今百姓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越来越多,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回首60年来百姓的出行变迁,人们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更折射出了60年来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俗话说出了人们对交通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了交通条件的提升可以带来更多的实惠和利益。出行、道路、交通工具,每天都伴随在我们左右。出门、回家,只要我 们参与社会行为,只要我们迈出门口,“交通”就紧紧跟随我们到达任何一个地方。

建国初期:交通不便

建国初期,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从建国初期,“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脚泥”,“出行基本靠走”,“驴马车”仍大行其道的出行状况,到如今公路、铁路、城市地铁等多条贯穿每个城市,各种交通工具并行的一派繁荣景象,出行条件的变迁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现在,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都让居民们的出行变得不再困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柏油路根本没有 出行基本靠走

“刚建国时候,去趟东大桥买东西,一去一回要4个小时呢!”老北京宋后昌今年76岁,现住在姚家园西社区。回忆起年轻时候的道路交通条件时说,那时候出行,绝对是个苦活。

宋大爷生长在姚家园村,解放前这里全是土路,只要一下雨,土自然就变成了泥。建国后,有的土路被铺上了石子,稍稍改善了道路状况。出行的时候,碰上下小雨,也就稍稍强了一点。1955年,北京平房地区的青年路开始施工。为什么叫做青年路?宋大爷说:“那个时候,修路的都是年轻人,20岁左右的,所以就把路名叫做‘青年路’。那个时候的青年路和现在的青年路相比可是天壤之别。既没有这么宽,也没有这么长。至于路面条件,就是在土地上面铺上石子,但是在当时来讲,这就是相当好的马路了!”

说起出门,宋大爷叹了口气:“去哪都是走!全靠两条腿!要说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公交车,想都想不到!那会儿全北京也没多少汽车啊!我出门就赶驴车,套上一头驴,这就是好点的交通工具了!”宋大爷那会儿去远一点的地方都是赶着大车去,带上几个路人,每个人两三毛钱,搭上四五个人,一起就拉过去了。一天下来还能赚上一两块钱给家里补贴。提到公共交通,当时的公共汽车是烧炭的木车,车上有个锅炉,半个多小时才有一趟,并且装不了多少人,所以坐的人也不多。

“那时的公交车特别小,黑色的,还是烧柴火的,速度也非常慢,只能乘10多个人,里面没有座位,只能站着,个子高的人乘公交车特别容易磕头。”平房村田有才大爷说,就这条件,对当时的人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那时候坐一次公交车由姚家园到东大桥需要5分钱,可是当时一斤猪肉才6毛钱。”田有才今年正好60岁,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说,村里人进城,一般都是走路,因为东大桥那里有一个市场,所以一般村里人进城,最远也只到东大桥。“每天沿着姚家园路一直走,走到头就是东大桥了,一般我们需要走一个小时,没有人觉得累,因为大家都这样。#p#副标题#e#”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道路依然难走 公交极端火爆

说到道路的发展,李连阿姨颇具发言权。她把自己30多年的青春岁月全部贡献给了首都的公交事业,从开长途公共汽车到教别人开车,对路况的变迁,李阿姨可以说是看在眼里,开在脚下。

  李连1966年开始开公交汽车,也是为数不多的女司机之一。据李阿姨介绍,那会她开的是长途车,从安定门到大兴黄村都算是长途,每天上午一趟车,下午一趟车,晚上就住在大兴,第二天再回来。而现在,这段路程已经不算啥了。

一次李阿姨出车在南苑机场路上,那条路当时是铺的石子,虽然平时走起来还可以,但是一下雨,就会把石子下面的土冲走,而上层的石子就成了一道道沟壑。那次李阿姨开返程车,在回来的途中,瓢泼大雨导致本身就已经沟沟壑壑的路面积水严重。用李阿姨的话说:“一开车门就全是水!”由于路的两边是地势较低的民房,所以一过车,水浪就往两边的民房院里涌。院里的人们就拿着铁锨和镐把站在路中间,不让汽车通过。而此时,路上已经有很多辆车被截在黄村无法返回。李阿姨也被堵在路上,想到母亲一个人在家里照看孩子,上有老,下有小的她硬是什么都没顾,踩着油门,一路就闯了过去。如今,李阿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就跟开着摩托艇一样!真是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必须回家!那会儿路不好,没办法啊!”还有一年冬天,李阿姨去河北文安坝县,路面就像鱼脊背一样,又恰逢下雪,路面滑得要命。只要稍稍一偏,车子就会滑到路边的沟里。李阿姨一路上始终挂着二挡,握紧方向盘,开了5个小时才到目的地。下车后,两脚已经被冻得走不了路了。

现在,李阿姨不再开汽车,但是回忆起当初受的罪,李阿姨感叹道:“唉!那会是苦啊!你看现在的公交车,从里到外条件那么好,司机舒服,乘客也舒服,大不一样啦!拿过去相比,能比吗?”

马祖英阿姨今年68岁,提起七八十年代是如何出行的,她记忆犹新。那时马阿姨家住在陶然亭公园北边,别看是城里,到六十年代,照样全是土路,只要下雨,照样都是泥。“哪有公路去!”马阿姨不禁感叹道。1961年,马阿姨参军去了福建,临走时她的记忆是没有像样的路,从小上学都是走着去,那长度放在现在可是十几站的路途。1969年,马祖英回到北京,这不到10年的时间,北京的路变宽了,原来菜市口那边的小马路已经变成了柏油马路,也变宽了。

虽说是道路条件渐渐有所改善,但是出行,依然是麻烦重重。七十年代,马祖英在光华木材厂上班,早上给孩子带到托儿所去。为了避免早上高峰期的时候公共汽车上人多而挤到孩子,马阿姨那时候天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去赶5点多的早班车。有一次,下车的时候由于人太多了,没做好准备的马阿姨被人流从车上硬是挤了下去。结果是没站稳,马阿姨抱着孩子摔倒在地上。回忆起来,马阿姨说:“哎呀!当时幸亏是没有磕到马路牙子上,人就是多啊,一到站,那就是上百号人围上来挤!下车也是,有时候你不想下车都能让人挤下去!”

到了八十年代,北京的道路交通可就眼看着起了变化。李连阿姨说:“随着改革开放,能看到路面的变化了。很多路都修的很好了,开着车再也不用怕下雨下雪了!”当时马祖英总是坐23路公共汽车上下班。坐在车里,透过车窗,就能感受到首都的变化。道路两边的小平房开始慢慢的拆除,马路开始拓宽。马阿姨说:“这一天一天的,从车窗里就能看到视野开阔了,建筑物都变了!”#p#副标题#e#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交通上天入地 出门地铁飞机

刘震是北京公交419路车队的队长。他干了近30年公交工作,叔伯姥爷到母亲也都把自己奉献给了首都的公交事业。说起首都交通的发展,刘队长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

从九十年代开始,老百姓的出行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刘震的话说是交通状况“面目全非。”柏油马路,仿佛突然间就躺在了地上。公交线路逐渐增多,地铁也开始贯穿地下。尤其是从1998年以后,首都的交通条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而当初公交之所以那么挤,是因为公交车太少了。他说,八十年代的时候“北京市一共也就有70多条线路。”那时候,只有一条“50路”公交车线路通过平房地区。可现在,屈指一数,途经平房地区的公交线路就有三四十条。而在朝阳北路上,北京地铁6号线也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

据刘队长介绍,当初像50路这样的公交线路定下来以后,二三十年都不会改变,然而现在,公交线路则会根据居民的需求改变,以适应老百姓的需要

现在,我们再看看公路上行驶的公交车辆,单从车辆硬件设施来看就是今非昔比。刘队长介绍,每辆车的轮胎都是米其林的,单是一套轮胎就要好几千块钱。并且大部分的车辆都应用了CAN技术,即在车辆发生故障或者事故的时候,通过电脑检测,就可以正确的完成诊断,确定车辆哪个部位运转不正常,所有数据都会被导出。此外,在车辆的维修等各方面都提高了工作效率。进到车内,滚屏显示车站,空调带来冬暖夏凉。

除了公共汽车,地铁、轻轨、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也日益快捷舒适,改善了居民的生活。

六十年代,马祖英去深圳就是坐的火车,这一路上,要在上海停一次,在江西停一次。而且车速慢得很,单程时间就要一个星期。“那车里条件也不行啊,车上顶多就有个暖壶,一个电扇!简陋得很!”

七十年代有一次马阿姨去天津看望父亲,也是坐了两个小时才到。车上条件虽说有改善,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你看现在这京津快线,半个小时就到天津,跟遛弯似的!有的人说晚上去天津吃饭,吃完就回来了,这在过去哪有的事情啊!一转眼几十年过来了,谁能想到这交通条件能发展成这样啊!2007年我去南京看儿子,就坐的D字头的车啦!真是好,你看那车厢里的条件。多棒啊,要啥有啥!”

回忆起第一次坐北京的地铁1号线,马阿姨说:“那会新鲜啊!这火车还能在地底下跑!又快又稳,可兴奋呢!但是那会儿票贵、人少。可是你看现在,坐地铁是多普通的事情啊,想到哪到哪!眼看着新建的6号线线路在社区这儿就有一站,我都等不及了!”

火车还嫌不够快?如今,老百姓坐飞机出个门也不算啥新鲜事。机场二通道修到家门口,几十分钟到机场,坐上飞机天南海北转瞬即达。诗里说的“天堑变通途”“千里江陵一日还”搁现在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p#副标题#e#

链接

私人交通:从自行车到私家车

父辈骑着自行车结婚 ,孩子结婚开上小跑车。

1970年,21岁的田有才结婚了。那天,他和亲戚们骑着10辆8成新的自行车到通县去接新娘子。沿着新近修过的平房路,一路上由10辆自行车组成的车队成了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线。“每个人看 到我们,都要停下手中的活看看。”那时在路上看到10辆自行车,“和别人聊天时,都可以拿这个来炫耀,更不用说用来接新娘子了”。您可别认为搞来10辆自行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这可是集全村之力才借到的自行车,整个平房村也就这10辆自行车。在70年代,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那肯定是家里有人在城里当工人。据田有才回忆,当时因为哥哥和姐姐都在城里当工人,他们每人都有一辆自行车,就是两辆车,剩下的车都是和村里人借的。“平时就一直注意观察,看到谁家有自行车就记下来,等到定了日子,头半个月就得挨家挨户地去借,说好哪天要用车,希望对方把车空出来。结婚头一天晚上,家里人就要挨家挨户去收车了,哪个人骑哪辆车都要记好了,接完亲回来还要检查一下车子的情况,然后再一一还给邻居。”

1994年田有才女儿结婚时,女儿可是坐着轿车出嫁的了。“女儿的婚车一共6辆,其他5辆车就是普通的夏利和面包,不过头车是一辆加长凯迪拉克。”田有才说,90年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想找婚车可以直接到婚庆公司租,那时都得自己想办法。“那时很多人家都跑出租,所以借一辆夏利车还是非常容易的,这样七凑八凑的我们就找到了5辆车,有夏利车,也有面包车。不过在找头车的时候我们还是遇到了问题。头车通常都要好一点,可是我们借来的几辆车档次都差不多,好在当时有亲戚在外事局工作,自告奋勇说帮忙找车,结果就把单位里的凯迪拉克给开来了。”果然,女儿结婚的当天,女婿坐着一辆加长的凯迪拉克汽车来接女儿时,还真把田有才镇住了。“虽然以前也听说过凯迪拉克特别长,不过看到实物,还是出乎想象,村里很多人看到这辆车都觉得新鲜,围着车不停地打量。”

2006年田有才的儿子结婚了,他的婚车队伍相比姐姐也更加壮观。“一共12辆车,头车是一辆三菱跑车,剩下的则是11辆红旗车。”田有才告诉记者,儿子结婚的时候,都没用自己操心,婚车都是儿子自己找的。“儿子自己有一辆红旗车,他还参加了一个红旗车友会,一位车友听说儿子要结婚时,就把所有车友的车都借了出来,车友们还自告奋勇给儿子开婚车。”

解放军大阅兵 每次领袖们都坐什么车?

相比于老百姓出行变迁,再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国庆之大阅兵上。今年10月1日,我国将隆重举行国庆60周年阅兵。阅兵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如何看国庆阅兵?每次阅兵,领袖们又是乘坐什么车?从领导人的检阅车的视角来看新中国国庆大阅兵,从中体味60年我国经济的腾飞所带来的成果。

重大的阅兵活动,一般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检阅式,是领导人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骑马、步行或乘车检阅受阅部队。在人民解放军的阅兵史上,领导人检阅部队就经历了骑马、步行、乘车的一个历史过程。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举行的人民军队第一次阅兵,毛泽东、朱德骑马检阅了红军部队。1944年11月在延安举行的八路军南下支队阅兵式,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是徒步检阅部队的。

1949年3月党中央移驻北平,在西苑机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毛泽东提出乘来北平路上所坐的旧的美式吉普车检阅部队,有人建议换辆好车,以显示一下人民军队最高统帅的威风,毛泽东坚持自己的意见说:“乘坐我们自己军队缴获的战利品,检阅英雄的部队不是更好吗!”毛泽东乘坐这辆美式吉普车在西苑检阅了部队。这次阅兵,为新中国开国大典阅兵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13次国庆阅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国防部长彭德怀和林彪先后担任阅兵总司令,乘车检阅了受阅部队。因为建国初期,我国不能生产汽车,朱德、彭德怀先后乘坐美式轿车、苏联轿车检阅受阅部队。

为了能早一天拥有我国自己制造的汽车,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1956年,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使当年国庆受阅官兵坐上了国产的汽车。

1958年5月,由“一汽”试制的我国第一辆“东风”牌71型小轿车,进京给毛泽东试乘。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试坐后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的小汽车了!”

1958年,第一辆“红旗”牌CA72型高级轿车试制成功。1959年,“红旗”检阅车首次出现在国庆庆典上,国防部长林彪乘“红旗”检阅了受阅部队。

1984年国庆35周年,改变以往阅兵程序,由中央军委主席直接检阅部队。1983年12月2日,中国汽车总公司向“一汽”下达了制造特种“红旗”检阅车的任务。

1984年9月6日,“一汽”向中央警卫局正式交车。10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坐“红旗”C770型高级检阅车,检阅了军容严整的三军受阅部队。

为了提高检阅车的现代化水平,1999年国庆50周年的“红旗”检阅车加装了电动天窗、翻转式踏板、检阅扶手等检阅装置,并加强了整车的防弹性,进一步提高了检阅车的保险系数和安全性。10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乘坐车牌号为“甲A.02156”的“红旗”高级检阅车,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受阅部队。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将乘坐什么品牌的检阅车检阅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也将引人关注。

国庆阅兵检阅车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国庆阅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我国自主创新工业的发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