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60年的民生印记之『衣』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编辑整理:唐芳) 总第060期 放大 缩小

都说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变化,从人们身上的一布一衫中就可以寻找到最直接的答案。从蓝、灰、绿到“五彩缤纷”再到多元色;从中山装、西装到健美裤、牛仔 裤再到现在追赶世界潮流的时尚服饰,人们的衣着也从单调、朴实逐渐向华丽、简洁、个性蜕变着。纷繁复杂的“穿衣”60年,就像一部精彩的历史解读类电影,从侧面见证着中国的发展进程,也从另一个层面深刻解析了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巨变。

(1949-1959) 50年代:

服饰主流为蓝灰绿的无彩服装,女装回归俭朴

为什么那时的人们会争先恐后的穿灰蓝绿的无彩服装?究其缘由,无非有三:

心理需求:劳动人民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喜气洋洋地当家作主,崇尚工农兵的穿着打扮。

实际需要:人人参加劳动,建设新中国。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物质匮乏:纺织工业落后,人们没有太多选择。品种单一,色彩单调。这也是无彩服装成主流的原因之一。

即便如此,新中国诞生伊始,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干部装、中山装、军便装等革了长袍马褂的命。社会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旗袍衬映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女同胞抛弃裙子,不分春夏秋冬穿起了裤子,列宁装、工装背带裤成为那时的新时尚,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劳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会认同。

如果说民国服装潮流由留学生、名媛明星领导,不再是皇宫贵族领导是一次进步的话,那么新中国的服装大潮真正做到了由劳苦大众领导,是一次真正的民权大解放!解放后,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装。这样的装束实际就是老解放区干部的打扮:洗得发白的灰色四兜棉布中山装。革命热情激励青年学生争相效仿,之后传遍大江南北。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列。加之毛泽东喜欢灰色的中山装,就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这些都成为当时的主流款式。

女装流行代表简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布拉吉”是俄语音译,即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其风格健康活泼,不做作,故流行了很久。究其传入我国的原因,大抵是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此举不仅让布拉吉风行,还让“人人穿花衣裳”成为响亮的口号,捆扎着的女装松开了束缚,有了新色彩,一时间爱劳动穿俏衣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穿花色布拉吉成为时尚,沉寂的旗袍再度复苏,比以往多的是一分健康自然的气息。旗袍款式简洁,腰身比40年代宽松,很少用刺绣,镶滚等装饰,色彩素雅和谐,体现出“得体大方”的风尚。面料以棉为主,少用丝,毛织物。穿法也多种多样,外罩背心的比较普遍,此外也可搭配毛衣,列宁装,军便服。

列宁装,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女士两用衫,是中国妇女50年代乃至60、70年代的主要着装。两用衫以长袖为主,前门襟四粒扣,款式简洁,多用混纺毛料,中长纤维,涤卡等制作。女子也有穿卡曲的,衣身略长,直门襟,宽袖口,宽下摆。#p#副标题#e#

这一时期服装崇尚简洁,朴实,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寻常百姓还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这被视为艰苦朴素,备受推崇,于是有的人专门买来新的衣裤放在水中洗的发白,发旧,认为这才是美。

 尽管现在化妆水平,摄影技巧都大大超过了50年代,但是现代拍摄的女子服饰像,似乎没有50年代那么亲切,真实。浓墨重彩掩盖了不少缺陷,却没有了自然之美。那时照片中的女子,没有浓妆艳抹,一袭布旗袍,率真,大方,洋溢着健康的气息。

在50年代中后期外事活动中,我国女性身着浓郁的中华特色旗袍,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女性的新面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海外人士的欣慕与赞扬,留下了旗袍灿烂的一瞬。旗袍在50年代属于最后的辉煌,与旗袍相比其他服饰就逊色了许多。花衣裳没有了,旗袍压在了箱底,一些比较“考究”的服饰,只是在衣袖或衣领部位,缀点小花,碎花,算是点缀,美化。

(1959—1969) 60年代:

不分男女不分职业,不爱红装爱武装,绿军装盛行

时装是人类意志的物质外化。60年代中国人的集体意志在上山下乡,大炼钢铁中坚强勇敢的抵御着这个年代头几年的自然灾害。60年代头三年是建国史上最困难的三年。我国连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棉花减产,物资实行配给,当时连买布都需要布票。加之耐磨抗皱的化纤没有生产出来,在上山下乡、大炼钢铁中的纯棉纯麻等天然纤维衣裤非常容易被磨损,这就是珍藏在新疆历史博物馆中的那件被缝缀多次的棉衣的由来。那时衣裤上的装饰就是补丁与辑线。流行的“过滤嘴”裤子即是最好的体现。妈妈最怕孩子们长得快,去年的裤子今年就会短一截,只好找一些布头接一截。以至于孩子们长大后,叫这种裤子为“过滤嘴”裤子。

其实在60年代初期,中国女子服饰尚有性别区别和红装的盛行。沿袭50年代的俭朴风尚,女子穿花布袄比较流行,有传统的对襟,也有新式的中间锁扣样式,俭朴中尚有那么一点亮色。在一些有较高地位的知名人士中,由于国际交流的需要,她们的服装仍保持着端庄华丽的风格,像宋庆龄这一时期仍穿着她喜爱的旗袍。

到了60年代中期,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尤其是6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进入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常被老外称为:最有中国特色!中国真正进入了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有人说:文革是政治风潮在服饰领域进行了专政。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奇装异服”,统统被批判。文革中,蓝灰绿三色的地位更加稳固,长达十年之久。

服装逐渐款式一致、色彩单一,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的军装盛行!军便服的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奉为圭臬,视为理想追求,许多狂热的青年最向往的就是拥有一套绿军装,婀娜的身姿终于被宽肥的军便服罩住了,代替纤纤柔情的是六亲不认的冷酷。人性沉寂,女装萧条;孤独的单色,统一的款式,时尚不再体现个性,而仅仅是流行,近似宗教式的一种躁动与狂热。

飒爽英姿五千尺,曙光初罩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的这首七绝诗是60年代中华妇女的写照,也是社会对红装的否定。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衫。我们从一些反映这个时期的照片中看到,一群中学生队列整齐服装统一,猛一看以为是部队战士的队列,清一色的学生装。处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从形式上看,革掉的是性别差异,实质上扼杀的却是人性与美丽。血雨腥风,沧桑变迁,当我们重新审视那历史的图片,有的是一分苦涩,一分心酸,一分惆怅,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中后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状态,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当我们把这不堪回首的服饰呈现给读者时,我们也有一分歉意,因为“美”变得很苍白。#p#副标题#e#

(1969—1979) 70年代:

“奇装异服”复活,“中性化”成为记忆

1976年岁末,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服饰的坚冰消融了。喇叭裤悄悄闯进了国门,“男的女的人人一条,绷着小屁股,裤脚大得跟拖把似的,穿这种裤子时还挨过咱爹一刀呢”,“我自个儿躲 在屋子里试穿了好几回,不敢出门,怕笑话闹大了,嫁不了人家,好不容易挨到大过年了”,“赶紧褪了裤子,换上喇叭裤。好在有太阳,不太寒冷,喇叭裤里边都是塞着别的裤子,真是要风度不要温度,冷得牙齿都打架了,走出林子,往大马路上昂首挺胸这么一站,可没把几个姐妹笑死。原来,喇叭裤是中间开口子拉链的,男女平等,而我的喇叭裤是古典的,侧面开口钉扣子的。几个姐妹坏劲可大了,故意挥动她们的大喇叭,扬眉吐气,我倒成了‘等外品’”。现已经是一家服装厂负责人的张彩,给笔者讲起当年的着装,脸上充满回忆的喜悦。

迷你裙的流行,虽然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毕竟时代不同了,所以,很快被民众所接受。中性化的女装渐渐被人们摒弃,成了历史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奇装异服”。“文革”初期被批判的小脚裤管,花衬衫也开始复活了,单色的服饰受到了新潮服饰的冲击。

流行时尚其实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在这历史变革之际,体现时代风尚的服饰,尤其是表现出多变的情态。1974年已经出现流行穿大尖领子的衣服,1975年流行穿家制的卡其喇叭裤,1978年时兴穿蒙着尼龙布衫内衬定型棉的外套。因为压抑太久的心里早已渴望服饰的改变,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奇装异服”,人们感到了惊喜,意外地惊喜。思想开放的女孩子则脱去了暗淡灰色的外衣,穿着色彩鲜艳的编织毛衣,留住美丽。同时也在用行动呼唤服饰的变革,呼唤服饰春天的到来。

(1979—1989) 80年代:

西装大热,服装进入时装时代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震响了大地,人们终于可以摆脱单一的服装了。也就是从这个时期,中国的时尚潮流开始了与国际的接轨。服饰的靓美让人们感到生活的甜蜜,随着对外开放,人们早已厌倦了“蓝,灰,绿”的单一色调,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追求新款服饰。喇叭裤首先打破了无彩服装,牛仔装流行、西装重新崛起、运动服、羊毛衫、风雨衣时装化、迷你裙大行其道使中国人过足了时尚的瘾!牛仔裤裤腿较瘦,线条分明,有助于下腹紧绷和收起,给人利索,轻快感。夏季连衣裙,花色繁多,穿着舒适,有飘逸的动感。一时间,蝙蝠衫、棒针衫、滑雪衫纷纷登场,成了服饰的亮点。

犹如上文所说,最先打破文革款式的是喇叭裤。其实喇叭裤在国外已流行了多年,对我国来讲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就穿喇叭裤。文革后的青年从国外的电影、电视中看到喇叭裤,尤其是穿着喇叭裤追求幸子的三浦友和,成为这个时期年轻人的偶像。女青年也穿起了拉链在前的牛仔裤(之前只有男士有权利穿),紧紧地裹着浑圆的臀部与骄傲的大腿。长辈们对此颇为不满。不准穿喇叭裤上学是不成文的规定。喇叭裤=不良少年。第一批穿喇叭裤的人,其时髦背后是颗善良的心。中国最典型的喇叭裤其实是牛仔裤。耐脏耐磨、不拘小节的穿着方式着实让中国时髦青年潇洒走一回!

西装仿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早在20、30年代,西装被海外学子带回。十年动乱,西装被批,几乎在中国大陆绝迹。1983年胡耀邦带头穿西装,不久全国掀起西装热。有次,中国领导接见外宾时,身穿中山装,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猜测中国改革开放之门是否将要关闭。之后的一次,五位政治局常委集体穿西装出现在记者面前,中国领路人的服饰语言似乎就是一篇改革开放的宣言,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由于是西服东渐,形成了独特的穿着方式:外穿西装,内套毛衣或棉袄(秋菊打官司中的巩俐,棉袄外套西装,不让城里人小看)。即使穿了衬衣,也不打领带,或者干脆就不会打领带!甩着商标都没有撕下的袖子,快乐的走来走去,全然不知这有多么不合着装规范,不禁会觉得那时的人真土!是的,可看看被压抑多年的历史,我们就能理解因迫切而多少没有章法的穿衣状态。

蝙蝠衫+瘦腿裤,垫肩毛衣+超短裙等国际上流行超大风貌也进入了中国。有趣的是,当时的服装流行呈一窝蜂态势,流行迷你裙时,不分年龄,不分职业,许多女性均亮出了她们“美丽”的腿。一时间,“满大街劣质火腿”。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问旁边的导游,是否误入了红灯区,导游非常诧异,原来,在国外,黑皮迷你裙据说是做皮肉生意之女的标识,令人哗然!20年代曾经的荷叶边连衣裙在这个时期再次成为流行的服装款式,搭配上一条仿制的金项链,给人们增添了许多光彩。多样性,多元化是这一阶段女子服饰的特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服装流行加快,这时候女性服饰开始向时装化变化,在浪漫娇美的基础上,加上了成熟因素的设计风格,造型和装饰突出艺术性和时代风貌,强调合体廊形线和腰线,通常采用轻薄和半透明的丝绸等材料,使装式更接近着衣者的需要,充分显示人们享受时装美的生活情趣。1982年夏天,一种一开到底,钉上大扣子的布裙悄悄流行,随后,又出现了黑色紧身踩脚裤,以及露脐短衫。

由于世界范围崇尚健美的影响,人们趋之若鹜。1984年后,我国掀起了运动服热,这一时期出现了外穿运动装的时尚。宽松,舒适,健康风尚使得运动装不再是竞技场上的专利,而成为健康养生,陶冶情操,调剂生活的一种服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登山旅游,上学上班,走亲访友,都能见到运动衫的身影。滑雪衫原来也是运动服。当军大衣被滑雪衫替代时,款式上也越来越时尚。开始时兴鼓鼓囊囊的滑雪衫,次年便掉头搞两面穿,继而更新换代,流行脱卸式,能够一胆多罩。直到90年代仍然流行不衰,世纪末的冬季又火了一把!

(1989—1999) 90年代:

从连衣裙到吊带装 ,时装渐欲迷人眼

讲究品位,突出个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90年代。女子服饰宛如都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了都市的无穷魅力。“时装渐欲迷人眼”,风情万种的女装,将女性的柔媚表现的淋漓尽致。

开放带来交流,交流促进发展,舶来的服装发布会,流行色发布会不断告示流行色与流行服饰。巴黎时装,米兰服饰,美国牛仔装,举凡有一国服装流行新潮,很快就会在我国大都市汇融,并演绎成中国的都市时尚。女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情调和主题。

上班族女性,因为自身的学识与工作特性,经常穿着挺直的套装,代表着成熟气质,高雅风度,款式简洁,很合乎职业女性的身份。他们一方面用色厉内荏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内穿的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面对忙忙碌碌的工作,渴望回归自然,借此解放压抑的情绪,轻松一下,飘逸的休闲服,摆脱了穿着的拘谨与束缚。式样变化多端,又能穿出身材的时尚连衣裙,不仅穿着简单,加上一根束带,还具有了浓浓淑女味。白色腰带配浅紫色连衣裙,或者黑色腰带配银灰色裙,单色之间的搭配变现出了高贵品味。60年代流行的翻领衬衫式翻领连衣裙,经过改良以性感,新奇又一次赢得女性的欢迎。#p#副标题#e#

到了90年代后期,已进入春夏之交,时装就花样翻新地抖出各种卖点:闪亮,斜肩,花卉以及荷叶边。那其中软软垂下的荷叶边几乎无处不在,似乎成了女人心爱之物。而那些穿着荷叶边的女 子,也好像平添了一份温柔,一份妩媚。1993年至1994年夏季流行过一阵贝贝裙,无领无袖,腰节线以下有一圈细密的折裥,腰带束于身后,在女装中女性化元素流行了几年之后,贝贝裙在1998年夏季成了女性裙子的首选。

最有民族性的就是最有个性。经历了10多年外来服饰的冲击,20世纪末人们再度回眸注视中华本土民族性的服饰:蓝印花布重新披在窈窕女身上,尽显东方迷人风采;旗袍加入了镂空领型的设计,将现代服饰工艺与传统风格融合,端庄不失妩媚,令人惊艳不已。以传统吉祥为图案做服饰面料的中装也悄悄的在都市中流行起来,在色彩上中式服装追求艳丽的效果,大红大紫,明黄色调,皆可搭配成衣,因此与西式服装比较起来比较醒目,抢眼。

到了90年代后期,国内服饰全面开放,袒胸露背不再被非难,而成为时尚。展示身体曲线,露出迷人乳沟,尽显魅力姿势是时尚女子努力追求的目标。穿出乳沟不再是淫荡、黄色而是媚态、性感。

性感风情则是现代都市女性追求的另一个方面。给身体多一份关心,多一份体贴,多一份柔媚,内衣时尚渐渐为国人认识。同时内衣时尚开始超越原有的概念,不再仅仅属于闺房,内衣外穿成为了一种时尚。夏日里,骄阳下,镂空服,宛如凝脂的肌肤,千般柔媚,万种风情,传递了多少含蓄的性感!年轻的女性争相着“吊带衫”,一是为了贪图它凉快,也是为了展示自己窈窕身材,青春的靓丽,实际上也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已经由传统的内敛型性格向外向型性格发展,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曲线。女性的曲线美,阴柔美,风情美,全统辖在服饰美的形势下,美不胜收。

在新千年到来的时候,承载着丰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内涵的红色以其喜庆吉祥的色调赢得了人们的青睐,红色的服饰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穿红挂红成了都市服饰的一个时尚潮流,时尚人士惊呼都市掀起了“红色风暴”。

这时期服装采用高科技纺织面料,内层以纯棉真丝,高支高密毛纺织物为贴服物,是服装的挺括感,远红材料,罗麻布,牛奶丝,微生化复合材料被应用到植物中,使服饰具有了保暖,抗菌,保健的功能。又有融入合金材料为设计骨架的内衣问世,主要起定型支撑的作用。此外正红,亮黑,荧光色等愉悦色彩纷纷出笼,又使服饰色彩更加丰富,变化多端。社会稳定时服饰蕴含着繁荣,健康的情调,动荡时局则使服饰携带了压抑,散乱的信息。与19世纪相比,我们同样发现20世纪90年代服饰扫尽世纪末的浮动不安,显现出明亮乐观的气息,这是对太平盛世社会稳定,生活祥和的充分肯定。

(1999—2009) 21世纪初:

多元化引领时尚风潮

跨入21世纪,中国人见多识广了,服饰有前卫,有怪诞,有流行;同时也有个性,有惯例,有最新的理念。中国虽然还没有完全具备世界人的眼光,但实际上已进入了地球村。再听人们说,今年流行什么,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中国人着装国际化了。

“女装婴儿化愈演愈烈”、“波希米亚不肯离去”、“汽车族分外光鲜”、“绘面、文身与人造美女”、“日渐豪华表演装”、“真想说说低腰裤”、“渴望寻回原生态”和“街上流行孕妇装”。流行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着装者我行我素,着装形象受众也格外宽容,谁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只要不违法,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就说波希米亚风,按地区解释,波希米亚是捷克地区名,原是日耳曼语对捷克地区的称谓。狭义是指今天南北摩拉维亚以外的捷克。世界上的游荡民族吉普卜人源起于印度北部,但长时间聚居在波希米亚。因此,维克托·雨果著《巴黎圣母院》中,将美丽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米拉达称为“茨冈人”(东欧和意大利习惯称其民族为茨冈人),或称“波希米亚姑娘”(法国人称其为波希米亚人),后来都按照英国人的习惯称其为吉卜赛人了。无论是吉卜赛还是波希米亚,基本上成了流浪人的同义语。

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年中,女装中流行的连体衣裤、宽肩西装、皮条流苏、皱褶袖口、方格裙子、斜跨腰带、大背包、小皮靴、罗马鞋、无装裤,以及满身珠链、堆花、层叠装饰等,被青年人们所钟爱着,时急时缓地流行着,一直不肯离去。这种流浪民族的服饰风格在近些年流行不是偶然的,它是继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80年代朋克之后又一次对传统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具有反叛意味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也可以说是人们厌倦了信息时代的喧嚣和浮躁,厌倦了水泥建筑玻璃幕墙中的板直职业套装,人们渴望寻觅游荡的自由和昔日的安宁。总之,人们希望找到那种与机械、电子时代格格不入的粗犷与豪放,也许这里显现的正是21世纪人的朴素愿望。

链接

其他服饰变迁回眸

祖国卫士的戎装形象。先是形成风格的志愿军服饰,后是苏式的船形帽、海魂衫曾激励着一代新人,圆顶解放帽上的红五星、军便服和绿胶鞋也显示过最可靠的革命者形象。恢复军衔制又几经改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正在形象地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越来越强盛的气势。

都市亮点——警服。从那厚厚的蓝棉袄上配齐肩的白套袖到类同于解放军空军上绿下蓝的套装,再到大檐帽,沿镶黄条将校呢绿的警服。“文革”期间一度中止的上白下蓝警服在改革开放后又恢复。警服一次次改装,直至与国际接轨,如今的藏青色警服上佩戴亮晶晶饰件以及闪着银光的肩章与警号,使警察的形象格外漂亮。

婚服虽属民服,发展也是实在惊人。红袄红裤到不穿红的革命装,再到不穿红的西式婚纱,其间经历了多么令人深思的历史变革与思维模式转换。如今的婚服已非昔日可比,如今的定情物也不再是家做的布鞋和手织的毛衣。多的是排场,少的是情意。别管是红旗袍还是白婚纱,婚服带给人们的更多是商业味道了。

鞋作为足服之一,更是走过了一条自己的路。50年代的皮鞋和布鞋、60年代的胶鞋和布鞋、70年代的猪皮系带鞋和丁字鞋、80年代的塑料底镶筋鞋、革边鞋。冬天一双黑条绒面高靿棉鞋,男女款式一样。如果谁的鞋带断了,在国内任何一个百货店都能购到同一颜色、规格的鞋带;夏天一双“空前绝后”的塑料鞋,只不过男鞋大点儿,女鞋小点儿。90年代的鞋却出尽“洋相”,再不是“千鞋一样”了。既有名牌三接头男鞋,也有各式高跟女鞋和皮靴。既有笨的不能再笨的“松糕鞋”,也有尖得不能再尖形如卓别林穿的翘头皮鞋。21世纪的鞋已经充分体现多元了,女鞋方头后流行尖头,后又流行圆头,但尖圆可以并存。平跟的,高跟的,虽说也有流行趋势,可是趋势只不过是个大潮流而已,穿什么样儿鞋都可以,只是知识男性不能再穿着前露脚趾后露脚跟的塑料或皮革鞋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