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老字号,欲说还休的往事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8 □整理:朱华斌 总第057期 放大 缩小

同仁堂:相传,清康熙帝得了一种怪病,浑身遍生红疹,宫中太医都束手无策。这日,康熙深夜微服私访,在街上见一小药铺灯火通明,里面还传来朗朗书声。于是,康熙敲门进了药铺求医问药。不想,小药铺郎中的药方药到病除,没几日康熙就痊愈了。龙颜大悦,赏了这郎中一座大药铺,并赐名“同仁堂”。

全聚德:清末年间,北京前门大街有个卖果品的店铺名叫“德聚全”,后因经营不善倒闭了。清同治三年,一个做生鸡生鸭生意的小贩扬全仁买下了这间店铺,准备做烤鸭和烤炉肉的买卖。一算命先生指点说应颠倒下名字,冲冲晦气。杨全仁想,我名中有个“全”字,“聚德”有聚拢德行之意,于是就正式将店铺命名为“全聚德”。

 东来顺:光绪二十九年,河北沧县人丁德山在北京新东安市场边上开了个小贩摊。后经过辛勤经营,在原址上有盖了个小贩棚,并正式挂上了“东来顺”的牌子,寓意“旭日东升”、“紫气东来”和“万事顺利”。加之他生意在东华门,住在东直门,也就有了“东来顺”的名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东来顺羊肉馆”。

 瑞蚨祥始建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它是由山东章邱旧军镇的孟氏家族出资8万两白银开设的。其店名中的“蚨”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形似蝉的昆虫。晋代《搜神记》卷十三记载,青蚨“生子必依草叶……取其子,母必飞回,不以远近……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这里说的是钱用完了又能飞回的故事。因此当年老板取店名瑞蚨祥就是借“祥瑞”的吉祥之寓意和“青蚨还钱”这一典故。现在瑞蚨祥就是以一对母子蚨图案申报注册为自己的商标。

内联升:始建于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天津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资助开办了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内联升店名寓意:店主赵廷经过一番苦心思索,为店取名“内联升”。“内”指大内即宫廷,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马聚源:“马聚源帽店”开业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专为皇室和王公贵族制做朝帽、缎鞋,后以生产民族帽见长。店主马聚元,直隶马桥人,农民出身。他14岁到北京,在一家成衣铺学徒。一年后这家成衣铺倒闭关门,他又到了帽子作坊学徒。

 狗不理: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十四岁的叫高贵有的孩子,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灵巧,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他十六、七岁时,利用所积攒的钱,在附近开起了包子铺,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经营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王麻子: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铺原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卖火镰、剪刀的杂货铺,铺名“刀顺号”。开设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掌柜的姓王,因脸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顾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柜上并不制作剪刀,全靠从民间剪刀作坊趸购。为保征质量,掌柜的亲自下去选货,坚持以“三看”、“两试”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头流的上品才能拿到门市柜台上去卖,所以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好而四远闻名,不论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来选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称这个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杂货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经营剪刀为主,并在所销售的剪刀上均镌有“王麻子”三字作标志。

荣宝斋:荣宝斋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松竹斋的创办者是一个浙江人,姓张,他最初是用其在京做官的俸银开办了一家小型南纸店。纸店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三部分:一是书画用纸,以及各种扇面、装裱好的喜寿屏联等等;二是各种笔、墨、砚台、墨盒、水盂、印泥、镇尺、笔架等文房用具;三是代客订购书画篆刻家的商业作品,从中提成。自1672年北京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南纸店的建立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1894年设立“松竹斋”连号“荣宝斋”,并增设“帖套作”机构,为后来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后,松竹斋难以维持。店主聘请广交京师名士的庄虎臣为经理,1894年,将店名改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并请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陆润庠(清同治状元)题写了“荣宝斋”的大字匾额。

六必居: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人赵姓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又由于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兴隆。后来又扩充了门面,由原来的两间小店堂,前面扩为四间门面,后边又增设宽阔的后厂。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请一位写字好的人写匾。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是,在严嵩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北京,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笔好字,掌柜的求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落款。另外还有人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样子去练,于是严嵩书写的“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

王老吉:王老吉凉茶是中国广东著名凉茶,于清朝道光年间(约1830年)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乳名阿吉)所创。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初到广东,且查禁鸦片烟时操劳过度,加上水土不服,又患上感冒等症。他的随从听闻十三行的王老吉有解暑治感良方,为林则徐求药,林则徐服下一包草药之后,诸如症状皆痊愈。林则徐登门答谢王老吉,又问王老吉以何种药治病,当他得知王老吉都不过以平价草药来医治,林则徐有感而发,提议王老吉将药方制成凉茶,让人们随到随饮,防病保健。之后,王老吉如林则徐所言,卖起凉茶来。林则徐为鼓励王老吉,特地送来雕有“王老吉”三金字的大铜葫芦壶,因配方合乎药理,价钱公道,因而远近闻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