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深圳人幸福感逆势上扬

gangaotai 2010-12-13 17:07:28 文/王云伟 总第057期 放大 缩小

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影响了深圳居民的幸福感吗?近日,深圳市社科院对外发布的《深圳社会发展报告(2009)》给出了答案。今年蓝皮书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公布第二次对深圳人幸福感调查的结果。结果表明,2008年深圳市居民的幸福感没有因危机而受太多影响,受访深圳居民的综合满意度达到68%,高于2006年第一次幸福感调查时的63%。

 幸福感未必与经济起落正相关

据了解,2008年12月,深圳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对深圳市民的幸福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是继2006年之后的第二次深圳市民幸福感专项调查。2008年深圳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与两年前相比,感觉自己的幸福感有所改善的受访居民人数超过半数,占到总体的55.2%,而幸福感恶化的仅占13.5%,受访深圳居民的综合满意度达到68%,比2006年第一次幸福感调查时的63%还高了5个百分点。

为什么深圳居民的幸福感未受危机困扰反而“逆市”上扬?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表示,这个结果也令调查者有些意外和惊喜。去年深圳经济发展形势严峻,个人收入势必受到影响,生活成本的增加也给居民带来压力。但他认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要素很多,未必与经济起落正相关。首先,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并不像欧美国家居民那样受到危机的正面冲击;其次,政府对抗金融危机措施得力、近年来民生净福利的提高以及各类机构组织对社会心理调适能力的加强,使得危机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得到了多方面的缓解。

调查认为,深圳市民幸福感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深圳市是全国首个制定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城市,两年来深圳市不断加大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民生净福利水平提高有助于增强居民幸福感;“文化立市”战略增强城市认同感,也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2006年以来,随着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和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全体居民特别是非户籍人口的市民待遇逐步提升。

非深户人口认同自己“深圳人”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非户籍人口占到此次调查人数的绝大部分,但是,60.5%的接受调查的居民认为“我是深圳人”。这表示,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在不断提高。

据记者了解,认可自己的“深圳人”身份和对未来预期普遍较高也是此次幸福感调查的两大亮点。调查发现,有意长期在深圳发展的市民占全部访谈对象的46.1%,只有21.9%的居民认为自己会短暂居留。这一数据对于人口结构严重倒挂,人口流动性极度频繁的深圳来说,仍是一种巨大的信心保证。调查还发现,虽然访谈对象中户籍人口只占到28.7%,但是认可自己是“深圳人”的比例却高达60.5%。

调查结果表明,同其他地方的经历相比,56.7%的居民认为在深圳更加幸福。觉得深圳发展与个人幸福相关的居民也多达64.5%。更可喜的是,人们对未来的幸福预期普遍较高,83.3%的被访者认为自己5年后会变得更加幸福。报告编撰者由此认为,“深圳的发展进步绝不仅仅停留在数据上,而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位市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市民由此对深圳的持续发展以及自己在这座城市的幸福生活有所预期。”

经济收入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基础

调查发现,经济收入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基础。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受访市民幸福感最低,只有44.2%比例的人群觉得自己幸福;月收入1001~3000元的市民感觉幸福的比例也仅为53.9%;月收入3000元以上群体认为自己幸福的比例在70%以上。但幸福感并未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说明当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后,对幸福感的影响基本稳定。适应平衡理论认为,人们对新的生活事件或环境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适应并回到基线水平,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而增加,但很快就会适应新的水平,幸福感受趋于平稳。再加上高收入群体的参照群体多是社会上层人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值较高,也间接抑制了其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

深圳人精神紧张状况没有缓解

据了解,虽然在两年时间内,深圳市居民的个人幸福感有所提升,但是精神紧张状况仍然没有得到缓解。

与2006年相同的是,市民对于精神紧张程度的满意度仍然是最低的,低于50%。不过市民的心态有所改善,比2006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另外市民对于“业余生活”的满意度也提高了5.3个百分点,说明更多的市民逐渐适应紧张的生活状况,以很好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和生活,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予以缓解,这也是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原因。

幸福感调查改为两年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从年龄构成、户籍状况、区域结构、教育程度等指标的构成来看,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与深圳市的人口结构分布趋势一致,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更加贴近市民的主观感受。在调查人群的采样上特别注重与深圳城市特点和人口结构相吻合,特别关注了四类人群。一是关注年轻人,56.2%的受访者年龄在29岁以下;二是关注关外居民,59.3%的受访者为宝安和龙岗两地居民;三是关注非户籍人口,71.3%的受访者没有深圳户口;四是关注中低收入人群,高达65%的受访者月收入为3000元。

据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介绍,2006年深圳开展了第一次幸福感问卷调查,最初计划每年进行一次。但国内外相关成果表明,居民幸福感在常态下相对平稳,一般不会像经济发展那样波动明显,比如日本的相关数据自上个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由于频繁调查的意义不大,因而今后将改为每两年进行一次。

记者手记:

受访居民的综合满意度达到68%,比两年前提高5%,这是《2008年深圳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给出的结果。金融危机寒流之下,幸福感却提升了5%,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珍惜亲情、友情,而我们这个社会也更加注重社会保障、文化关怀和环境保护。

幸福感是个复杂的概念,任何单一的理解,都是不完全的。过去,人们往往以为幸福与收入密切相关,但社会学家发现当收入超过一定标准后,两者的相关度就大为降低。这在调查中也有表现,受访居民月收入超过3000元后,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这也会产生一个典型的转型问题,不少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在经济成功之外,开始追求社会、环境、文化等多元发展目标。这也是为什么不丹倡导的“幸福”发展观,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人们不再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唯一目标,而是转而追求“国民幸福指数”的最大化,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着重解决民生问题。

幸福感是个主观概念,但并不等于无法量化,或没办法提升。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深圳人幸福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些年民生待遇的改善、文化享受的丰富、市民待遇的提升、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在这背后,是民生财政、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和健全:2008年,深圳政府3/4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和公共服务。如果用“国民幸福指数”来衡量,那么我们会发现深圳人幸福感的提升,除了来自生产总值,也来自社会健康、社会福利、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等指数的相应提高。

幸福感是个人的感觉,但又不仅是个人的事。当幸福成为政府的施政目标时,它就把个人和城市联系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当深圳人体会到个人幸福与城市繁荣密切相关时,会增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定位,我们将借势而上,更加关注幸福、关注民生,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创新,为市民谋取更多、更大的福祉,创造更高的“国民幸福指数”。

(本刊记者:王云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