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齐梁故里 魅力丹阳

gangaotai 2010-12-13 17:07:28 本刊记者/王云伟(文、图) 总第053期 放大 缩小

初夏的丹阳,风和日煦,莺飞草长,桃李芬芳。5月31日至6月3日,港台记者采访团来到齐梁帝王故里、中国眼镜之都——丹阳采访。虽然是初次来丹阳,但大家都被这座独具特色城市的魅力深深倾倒。

也许绝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的场合听说过丹阳的名字。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家喻户晓,天仙配的故事名扬天下。“家住丹阳姓董名永”,这个美丽的传说就发生在丹阳。丹阳的美丽,不仅流传于传说中,更在于它的经济实力、城市活力、人文魅力。丹阳是苏南板块的新兴工贸城市,经济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8位,综合实力居江苏省十强县(市)第8位。丹阳也是国家级卫生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并被评为“中国和谐城市”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在丹阳采访的几天里,我们拜访了赫赫有名的眼镜大王“万新光学”董事长汤龙保、成功不忘回馈乡里的天工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小坤,我们还参观了丹阳眼镜城、项王故居,游览了季子庙……每到一处,丹阳都令我们陶醉。

“王者之地”历史源远流长

 丹凤朝阳之意,古有“王者之地”的美誉。6000年的文化积淀,成就了春秋季子、三国孙吴、齐梁帝王等历史名人,孕育了岳氏报本、陈东上书等动人故事。2005年,在丹阳发现了葛城遗址,相关专家实地考察后说道:“这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持较为完好、内涵极为丰富的吴国古城。”这充分说明丹阳在3000年前就是一个文明古城。今天,当我们走进已是苏南新兴工贸城市的丹阳,不仅能感受到这一全国百强县的繁华与现代,更能触摸到凤凰山、练湖水、季子风、帝王气的灵韵与生动。丹阳自秦朝设县以来,历经无数重大历史变革,遗传下众多名胜古迹和文物遗迹。南朝石刻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季子碑刻相传为孔子唯一存世手书,公元883年铸造的唐中和铜钟,被誉为“江南第一钟”。西晋玉乳泉、北宋嘉山寺、明朝万善塔,在丹阳书写出一部厚重的史书。唐代大诗人李白路过丹阳,曾留下“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的千古绝句,以此赞美丹阳富饶繁荣的神奇。据丹阳市市长王常生介绍,为保护好、发展好丹阳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最近丹阳正在规划一个64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国最大的石刻公园。

丹阳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丹阳处于长三角经济圈黄金腹地,是沪宁经济带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节点,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长江、运河赋予了丹阳千年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中心的地利条件,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的立体交通格局,凸现了丹阳接轨上海、呼应南京、走向世界的独特优势。据了解,京沪铁路每天有22趟动车组和55对客车停靠丹阳。沪宁高速、扬溧高速穿境而过,市内共有5个高速公路出入口。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市区离长江第三大港──镇江港只有18公里。正在规划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轻轨开通后丹阳到南京只需要一刻钟,到上海只需要50分钟,与长三角都市圈各大城市的同城效应将更加明显。

丹阳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据了解,自从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以来,丹阳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全市拥有各类外资企业1000多家,累计合同利用外资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德国汉高、法国欧尚、美国AIG、德国贺利氏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1992年设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实现25平方公里“七通一平”,进区企业800多家。目前,开发区经过区划调整,总规划面积已达70.7平方公里,区内配套完善,商检、物流等设施一应俱全,海关直通点可直接开展进出口通关业务。今年1—5月份,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国吸引外资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丹阳利用外资却实现了“逆势飘红”,同比翻番式增长。同时,丹阳市领导高度重视外经、外贸与外资的三外联动,引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全市拥有各类出口企业400余家,境外贸易窗口11家,经济外向度达30%,去年还被评为江苏省外贸出口十强县(市)。

丹阳产业特色鲜明,发展空间巨大

丹阳一直以来在全国享有“眼镜之都”、“灯具世界”、“钻头王国”、“木业航母”等美誉。特别是眼镜产业,占有国内镜片市场的80%左右,国际镜片市场的50%左右,是丹阳的形象产业,被评为“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和“中国眼镜出口基地”。五金工具产业的钻头和金刚石锯片系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车用灯具、木业产业的人造板,都做到了亚洲第一、全球前列。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丹阳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

丹阳充满活力,创新进取

据介绍,丹阳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有着勤劳淳朴的秉性、尊师重教的民风和开明开放的心态。这种精神氛围,促进了丹阳人才辈出。近现代,丹阳涌现出著名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南京大学创始人匡亚明,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学家吕叔湘等一大批科学界、教育界的泰斗。在当今的中国两院院士名录中,丹阳籍院士有4人,分别是:两院院士王越、中国科学院院士吕敏、周秀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丹阳籍教授150多名。可以说,人才是丹阳发展的最大支撑,创新是丹阳跨越的最强动力。这种精神氛围,也促进了丹阳进一步走向开放。近年来,丹阳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服务效能最高、创业条件最优、投资回报最好的城市”目标,创新政策搞服务,降低门槛促创业,做到了审批扎口和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低于周边地区。尤其在一些有利于扩大开放的优惠政策上,丹阳做到了立体化——不仅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级政策,更有丹阳自身的政策相配套。在2008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评选中,丹阳列县级市第12位。

丹阳经济逆势飘红,态势良好

据了解,近年来,丹阳紧紧抓住涉及当前和长远的规划布局、载体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吸纳、软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关键环节,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07年丹阳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达到了近15年的最快速度。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发展速度仍然超镇江、江苏和苏南平均水平。今年1—4月,全市经济在困难的情况下,发展速度超过镇江、全省和苏南0.8、2.8、6个百分点,保持了“三个高于”的良好态势。

在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突破的同时,丹阳更形成了一些工作亮点和发展特色。尤其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引进、金融创新等工作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我们衷心祝愿丹阳的明天更美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