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基本价值

yangguangyule 2010-12-13 17:07:28 文/盛思鑫 总第052期 放大 缩小

改革开放前,中国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那个时候个人的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有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重新开始重视教育,慢慢地那句流行语变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有大学学历,总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形势变化得很快,今天的情形已经是“学好数理化,还得有个好爸爸”。没有大学文凭是肯定不行的,有了大学文凭也还得有个“好爸爸”才能找到好工作。

显而易见,对于那些贫寒家庭的学生而言,通过个人努力读书来改变自身家境的形势是越来越恶劣了。

20年前,农村的高中老师激励农村的学生时还说,高考是决定你们以后是“穿皮鞋”(办公室工作)还是“穿草鞋”(农村下地工作)的时候。但是今天不少农村的学生却主动放弃高考,因为高昂的学费与毕业后的黯淡前景实在是让不少农村的父母看不到大学教育的希望。

高等教育过度扩张与市场化

教育原本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并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一种手段和制度而存在的。但是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均衡分配,已经使得这些功能几乎都丧失了。

而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张与市场化,不仅贬低了大学的神圣性,并且也使得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更为严重。教育不公平不仅仅使得贫寒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机会被剥夺,更为重要的是使得这些家庭失去了唯一稳定且可靠的向上社会流动的途径。

今天,上大学对于不少农村家庭的子女本就已经是一种“奢侈”了,上完大学想再读研究生,对于绝大多数贫寒家庭的子女来说就更不必想了。

但是如果家里有钱,这些便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况且现在本科、硕士、博士的录取率是年年在攀高。等到临毕业时去找工作,有关系的学生自然可以“稳坐钓鱼台,好工自然来”。没有多少社会关系的人就只能去跑招聘市场了。但是一个职位招聘常常会收到好几百份合乎资格的简历,这样的招聘其实已经失去了意义。

教育关乎社会公义与政府威信

没办法,招聘单位只得不断提高标准,加上一系列限制条件。本科生太多,那就优先考虑研究生吧,并且本科最好还得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不是本地户口不行啊,学生干部或中共党员我们优先考虑,如此等等。

最后的结果便是:好单位好工作向贫寒家庭子女开的门越来越小;而贫寒家庭子女要想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环境是越来越难。相反,那些“有钱有势”的家庭子女则可以通过高等教育与家庭的社会资源,而获得各种垄断性的发展机会。

这是相当让人觉得可悲的一件事情。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似乎每一步都是在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不公平现实提供合理性的支撑。而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使得很多社会资源归于少部分人所有,而多数人被隔绝在那些资源之外。并且无法获得这些资源的家庭,也越来越难依靠教育来改变现状。

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教育公平都关乎着社会正义以及民众对于政府的信心,是重要的社会基本价值。

因此,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都不应该脱离这一条基本的原则。努力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减少社会积怨、增强社会凝聚力,而且也是改变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重要途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