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罗彩霞』频出 教育公平选拔成了笑话

yangguangyule 2010-12-13 17:07:28 文/胡印斌 总第052期 放大 缩小

湖南罗彩霞被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学案件尚未完全尘埃落定,湖北孝昌县又出现了湖北版的“罗彩霞事件”。一名未经高考的高中二年级学生郑某,居然持“王俊亮”录取通知书顺顺当当读完大学。被冒名者王俊亮则于次年复读考上大学,目前正在广州读研。此事被瞒了7年之久,双方一直相安无事,直到真王俊亮在广州无法办理信用卡时,才被抖搂出来。(《武汉晚报》5月14日)

很多网友在问,扰攘的校园中,还有多少神采飞扬的假罗彩霞?在中国青年艰难的上升通道上,还有多少苦苦挣扎的真罗彩霞?可以肯定地说,经由媒体披露出来的一个个案例,绝非孤立的偶发的不确定的个案。而且,鉴于罗彩霞事件所具有的标志性意义,相信类似事件会越来越多的被披露出来,出现一种“罗彩霞”频出的“罗彩霞效应”。接踵出现的罗彩霞,也让教育公平选拔成了一个笑话。

如果仅仅按照现有的规章制度来看,中国的教育选拔机制应该具有相当的公平性。全国一盘棋,高考一条路;所有考生平等竞争择优选拔,所有高校各安其位划线录取……这样的权力高度集中、规定细密繁缛的制度设定,应该是无懈可击,没有什么可以通融的。然而,宏观层面严密扎实的铁板一块,往往却变成了被人肆意攻击的破筛子。不断地发现漏洞,不断地堵塞漏洞,疲于应付,终无了局。

罗彩霞案也好,王俊亮案也罢,大家印象最深、疑团最多的都是事件运行过程中的那一连串“偶然”。假罗彩霞的父亲与邵东一中、县教育局、县公安局、省考试院和贵州师范大学等等诸多环节,都恰好能够搭上关系,造假便一路绿灯;而假王俊亮似乎更简单,中学一个班主任的“一念之差”,录取通知书易手,造假者一路上行,事情居然办成了。貌似严密的道道关卡统统失灵,甚至沦为造假的同谋。

可见,一个个的“偶然”之中,蕴藏着权力运行的绝大秘密,不简单,真的不简单。而教育部门在事发后,仅仅以偶发事件进行处置的思路,也不可能真正杜绝前赴后继的他者。需要检讨和反思的,应该还是教育部门在人才选拔机制上高度集中、高度垄断的权力。高招录取的道道关卡,只要向上级负责即可,完成工作即可,大可不必考虑其所遴选人才的具体情形,其结果只能是“门禁”形同虚设。

任何权力的集中和垄断,都可能扭曲一项好制度的良性走向,也会让社会正义受到极大伤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当事人选择隐忍、选择沉默,即便通过媒体伸张了正义,依然还是基于对这些制度的信任、对运行这些制度的权力的信任。但是,当人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参与造假、或者试图从垄断权力那里获得更多的分外利益时,天知道他们是否还真的信任这些选拔制度,信任制度后面的那些权力。

罗彩霞事件频频发生,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在动用专政机构惩戒以身试法者,也在积极弥补招生录取各个环节中暴露出来的漏洞。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我更希望,有关部门应该深刻反思当下的教育选拔机制,改变一下过于集中、高度垄断的选拔权力,尝试着让不同的主体比如大学也能分享一些选拔的权力。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疲累的教育部减负;另一方面,各主体也能多一些主动性、积极性。

人才,历来都是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但是,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生成越来越难以经由一条路径实现,统一、集中的人才遴选越来越呈现出艰难的一面,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设想,如果继续沿袭以往的路径,类似罗彩霞事件这样的漏洞,以及种种花样翻新的怪现状,注定会不断出现。分权教育部门,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情,可谓当其时也,势在必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