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春游韶山,探访伟人故居

yangguangshenghuo 2010-12-13 17:07:28 张雅嫒(文) 李科(图) 总第050期 放大 缩小

四月,春风微微吹人暖。港澳记者采访团一路车行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沿途树已经开始绿了,田野间有青草,若隐若现,群山成一线,不断起伏的漂移。思绪中,韶山是大块大块的鲜红,如共和国飘扬的红旗;四月盛放的杜鹃,姹紫妍红。相传舜游韶山时,有乐奏,情深处,引来百灵汇聚,流传经世,到如今。一曲《红太阳》高歌,竟然响彻天宇,滋润人间。

韶山冲尤如一只五彩斑斓的蝴碟,毛泽东故居和滴水洞分别为蝴碟的两翼,中间的韶峰为蝴碟的脊背,毛泽东铜像广场位于蝴碟面部的正前方。这里有着许多的神奇和传说:比如,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毛泽东铜像由南京运往韶山途经井岗山时,汽车无缘无故地抛锚走不了,第二天早晨又非常轻松地起锚上路了,且一路顺风到达了韶山,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人们用绳子系住铜像的脖子竖立时,可就是竖不起来,后来将绳子改系在铜像的腰间却非常顺利地竖了起来。就在铜像揭幕仪式的清晨,人们惊奇地发现,整个韶山冲满山遍野的映山红竞相绽放,争奇斗妍,而后,又有六只蝴蝶围绕着毛主席的铜像翩翩起舞,久久不愿离去。下午时分,天空中又突然惊现出日月同晖的奇特景观,人们翘首仰望,心中却勾起了无限的遐想。人们在讲述种种神奇时,抑止不住对毛主席的敬爱和敬畏之心,表达了对一代伟人的缅怀之情。

 毛主席故居,瞻仰和探访的人一批又一批,就像朝圣一样。跟随在朝圣的人群之后,我们来到了毛主席的故居——韶山冲。在碧波荡漾,高山青翠的环抱中,坐落着一座普通的湖南民居。依托青山,面临小塘,几间青石泥墙和黑木灰瓦搭建的大房,呈“门”字型排列,正中是供奉着神灵或先人牌位的大堂,两边则分布着主人的卧房、灶间和杂房,土漆方桌、镂空合床,都是19世纪初典型的湖南农村家庭的用具和摆设。想起在车上所听到的有关主席百年诞辰时那个日月同辉的传说,以及旁人所介绍的有关于毛家风水的走向问题,无形中为这座普通的小院,染上了一抹神奇的色彩,我依旧在思考,难道是风水造就了毛泽东的成功?我看未必,毛家周围的环境是可以称得上山清水秀,但在我看来,也依旧是一个比较平常的湘中丘陵的景色而已,而毛泽东的成功,真正在于他的实事求是和巧妙的中西融合,和超乎常人的坚强、坚韧和博学。

青年的毛泽东,在随着国家命运曲折多变,经过几次反复之后,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这种思想,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第一步。在1927至1937的关键十年,中国革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历了动摇、背叛、沉沦、迷茫。风雨飘摇当中,惟有毛泽东,这个既没有飘扬学富五车,也没有在克林姆林宫的红星下将马克思主义熟背于心,甚至被党内党外的舆论评论为一个农民的中年人,却远在1925年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就一直坚定地把眼光注目于中国的农民和中国的农村,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农村包围城市。在为此整整奋斗了24年之后,终于在1949年万旗飘飘的天安门上空,充满自豪和自信地宣布了一个崭新国家的诞生。

1959年6月,毛泽东怀着“桑梓深情回故里,思乡浓意探家园”的乡农情感,第一次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他走访农户问长问短,体验民情关注冷暖,视察学校关爱少年儿童的成长并和少先队员合影留念,他不畏水凉畅游韶山水库,可见其毅力坚强、胸怀宽广。那次回乡,毛泽东只呆了短暂的三天,临别时与三千送行的群众一一握手近三个小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一生中与人握手最多的一次。同时他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如今的韶山更是林木茂盛、树影婆娑、潭水清幽、风景宜人,真是“韶山林密情无尽,滴水洞前意更深”。而在新世纪的中国,如何真正地在强手林立的世界再次创造中国的奇迹,无论现在的人们如何评价毛泽东和他的历史,我想毛泽东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所取得的成功应该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