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一个深圳土著的改革开放史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8 文/黄玉蓉 总第049期 放大 缩小

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各种以此名义出台的纪念活动、艺术作品次第登台,热闹非凡。在众多解读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谢宏的长篇小说《深圳往事》以其独特的视角传达出时代喧嚣中的个体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个性化的改革开放史。

谢宏是一名有着20多年写作经验的深圳本土作家。他与深圳一同成长,不仅见证了深圳物质形态的巨变,也经历了深圳人思想观念的嬗变和精神世界的震荡。《深圳往事》延续了他一贯坚持的“写小人物、写寻常经验”的创作理念,将关注的视线投向一群与特区一起长大的年轻人——深圳中学八五级“农村班”学生。小说通过记述他们的读书就业、成家立业等看似平凡的人生经历,表现他们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的生活变迁与精神状态,用一群人的成长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崛起。作品呈现的诸多情节,貌是个人化的经历和感受,但却折射出城市飞速发展的串串脚印:1970年代的逃港潮、1992年的深圳股灾、1997年的香港回归、2004年深圳地铁通车、新世纪以来的蛇口填海……在看似散淡随意的叙事链条中,深圳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些重要事件成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活动背景,若隐若现地勾勒出一副城市发展的踉跄背影,让我们这些见识了深圳的今天却不了解深圳昨天的“深圳人”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历史现场感。

 窃以为,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所散发出的理想主义情怀。作品题记“我朝着自己内心的激情与忧伤奔去”是全书最打动人心的句子之一,也是解读作品精神内涵的重要索引。深圳是一座欲望之都,深圳人每天都在以加速度朝前冲刺,重物质享受而轻精神建设,这几乎已成为国人共识。然而,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大都遵循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激情而活,他们放慢速度,甚至停下脚步,转身向与众人相反的方向奔去。比如:小说中的李萌并不年轻了,却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出国攻读心理学,希望将来可以疗救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困扰的人们;“我”的辞职只为拥有从容的心态和充裕的自由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与人们的“期待视野”大相径庭的人和事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昭示着一种令人欣喜的文化景观:今日深圳,有信仰、有理想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执着地坚守内心的信条,被理想和激情推动着试图重返伊甸园。有理想的人是健全的人,有理想的社会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社会;而被物质至上和功利主义垄断的社会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可怕的社会。深圳人历经了过去30年经济建设的摸爬滚打,正蓄势待发,告别过往,转而投身于下一个30年的文化复兴之中。

深圳几十年来一直领跑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另一个被人忽视或者遗忘的事实是:在特区建立之初,深圳是在全国人民尤其是香港的大力支持下艰难起步的。在这部作品中,谢宏再一次玩转他惯用的“以小见大”“伎俩”,通过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以他亲历者的身份,不急不徐地透露出一种民间视角的时代真相。比如在第1部第1章中,作家写自己和父亲1981年春节前从韶关回到深圳,“没再带东西回来”;之前的许多年,每次都带回“一挑担的腊肉、腊肠,还有大白兔奶糖等年货”;而爸爸为动员“我”回老家,通过叔父从香港带回的“力士”香皂,向“我”描绘深圳的美好未来;叔父他们常托人带回过节费及大包大包的年货……种种细节表明,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及内地对深圳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官方的关键性、决定性的决策中,也体现在民间形形色色的交往互动之中。所以当我们看见2008年的深圳满大街都是“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巨幅标语时,一点都不会奇怪。奇怪的反而是,闲云野鹤般的谢宏似乎一直在回避政治,这一次,他的书写却一不留神成为一个政治命题的形象注解,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吧?还是笔者一厢情愿的“过度阐释”呢?

正如小说主人公的人生选择一样,经过了近30年的左冲右突、一路疾行,深圳这座生猛鲜活的年轻城市也已经发展到了放慢步伐、检视来路的喘息期。在这种群体氛围中,怀旧和追忆似乎成为大多数深圳人的情感指向。《深圳往事》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追忆如烟往事,怀念旧日情愫的文化样本,为我们这座文化内涵还不够丰厚的城市注入了崭新的文化血液。相信每一位深圳人通过阅读谢宏对深圳往事的深情追忆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