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反腐败缘何总成两会热点话题?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本刊编辑部 总第047期 放大 缩小

反腐总是热门话题。

今年“两会”前夕,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纷纷推出网络调查,征求网友最感兴趣和最关心的话题。调查统计显示,“反腐倡廉”无一例外排名所有候选条目点击量之首,成为网友最关注的话题。

反腐败之所以热,一方面,反腐成果长长一串,着实让人痛快淋漓;另一方面,腐败现象并未根除,反腐依然任重道远。

可以想见,反腐倡廉依然是今年“两会”委员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反腐败关系改革成效甚至成败。中国需要根本性变革,将反腐倡廉蓝图化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必将展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反腐 连年位列两会关注之首说明什么

□文/樊夫

 

2009年两会召开在即。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两会人们最关注什么”网络调查中,反腐败再次排名第一。

 其实,反腐败成为民众关注的首位问题,似乎并不意外。从2006年起到2009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连续4年进行同样的网络调查,除2007年排名第二外,其他三年均为第一。

2009年,在新华网、新浪网“两会”联合调查中,“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也是排名第一。

这显然不是巧合。按说,社会发展至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相继突显,尤其是那些与民众切身福利密切相关的领域,比如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越来越为民众所期盼,但是,两会调查的结果却表明,离民众最“近”的领域,竟然在“反腐”面前屈居其后,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这或许表明,反腐败已经成为全体民众的最大诉求。不错,人们是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利益阶层和观念的差异,无论是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看得见的福利,还是平等、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总会引来不同的争论和质疑,体现一种多元化的表达趋势。惟有反腐败,除去极个别的“贪渎”之人,已经最大可能地成为了全体民众的共识。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直面群体性事件,并正在形成一套克制、理性的处理机制。分析以往的群体性事件,总有一些“非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而他们何以如此,与过往耳闻目睹的一些腐败现象有关,正是那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腐败现象,埋下了不平的种子。

似乎可以说,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方,往往也是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

所以,化解矛盾,防范群体性事件,既要着眼于解决与当事人有直接关联的利益纠纷,更要致力于对看起来比较“遥远”的腐败现象的治理。

正如民众对改革的支持成为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一样,民众对反腐败所形成的共识,可以也应当成为决策者积极推动反腐败的动力。

这种共识体现在网络上,一些反腐事件中网民们热情的参与。一盒会议桌上的天价烟、一张按摩报销发票、一张国外旅游行程表,先后扯出相关官员的违纪问题;而西部边陲新疆阿勒泰的一个尚不成熟的官员财产公布,引来无数网民的掌声。前者,体现的是网民参与腐败调查的热情,而事情的结果(相关官员被处理)无疑给了网民反腐行动以极大的自信;至于后者,更可以看作是民众对“源头治理腐败”的极大期待。

而与民众对反腐败的极大期望相比,在公共话语平台上,反腐败似乎还没有形成一种合力。若干年前,一个贪污数万元的官员,可能会成为媒体的头版头条,而现在涉案几十万几百万的贪官受审,也常常居于媒体的边角,反腐败话题也早就远离了评论家们的视线,在舆论上没有形成人人喊打的威力;而一些纪检监察审计等办案部门,必要的透明度不够,没有把民众反腐败的诉求和智慧尽可能地利用起来。

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也会伴随着腐败和反腐败角力的过程。这不是仅靠出台几个规定、办几个案子就能完胜,民众的共识、诉求和参与的热情,成为反腐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民间的调查委员会或许会对一个发生在看守所的刑事案件无能为力,但对发生在身边的腐败现象有发言权和可信度。尽管我们的反腐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民众的期待还有距离。两会调查的民意走向,对以后的反腐,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