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深圳十件大事揭晓

gangaotai 2010-12-13 17:07:28 本刊记者/王云伟 总第043期 放大 缩小

以深圳的名义铭记,以深圳的名义感恩。2008年12月25日晚,“我们铭记——创造中国第一的深圳人”传媒大典在深圳广电集团演播厅举行,“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深圳十件大事”隆重揭晓。温馨的老照片,感动的泪水,深情的回忆,晚会以“民间记忆、大众情怀”的视角,深情再现了影响深圳历史、影响中国历史的人与事。

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市长许宗衡等市领导出席揭晓仪式,许宗衡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改革开放的决策者、亲历者、见证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要进一步发扬拓荒牛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创特区的新辉煌。

重温特区初期的辉煌与艰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深圳经济特区一路走来,曾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曾涌现了无数个在全国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由驻深记者协会、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联合主办的此次活动,旨在重温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艰苦历程和峥嵘岁月,向敢闯敢试的“拓荒牛”致敬,以此铭记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功勋人物。主办方还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激发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气魄和精神,继续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勇立潮头。

2008年12月25日晚,深圳广电集团1800平米演播厅星光璀璨,鲜花、红地毯、老照片、如雷的掌声、感动的泪水、深情的故事、经典的回忆交织在一起,让人们在充满激情也充满温情的氛围中,重温特区改革开放初期的辉煌与艰辛。袁庚的副手、时任蛇口工业区党委副书记的乔胜利,国贸钢筋班的姑娘们,土地拍卖“第一槌”的见证人之一、拍卖官廖永鉴,外来工代表、义工代表等一一来到现场,讲述当年故事,畅谈当时心情,展望美好将来,一次次把人们深深打动。

十件大事记录特殊的时代

许宗衡在致辞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改革开放的决策者、亲历者、见证者表达崇高的敬意。他说,十件大事,记录的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代。在这个特殊时代里,拓荒牛们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杀出一条血路”,将昔日的边陲小镇迅速建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都市,他们创造了让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评选“十件大事”,对我们是一次改革开放史的生动再教育,我们为拓荒牛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发扬拓荒牛精神,高举经济特区这面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实际行动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再创特区新辉煌。

146万张选票评出“十件大事”

本次传媒大典的核心活动是评选“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深圳十件大事”。活动将评选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1978年——1992年),创造全国第一或在全国开风气之先的,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且至今仍持续产生积极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受到海内外公众的极大关注,评委会共收到各类选票146万张,这些选票既有来自广东的邻近省份,也有北京、上海、辽宁、四川、河南、西藏等地,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外地区。

“十件大事”的评选坚持“媒体发动、公众参与、评委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先通过各大媒体征集公众意见;评选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据公众意见和历史事实,初评出公众意向集中的23件大事;再通过传媒公布,以公众投票的方式初选出最具影响力的10件大事。最后由“十件大事评委会”结合公众投票结果,进行集中评议认定,最终评出“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深圳十件大事”。

当晚,十件大事一一揭开神秘面纱,蛇口炸响“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等入选。“十件大事”,每一件都如此激动人心,每一桩都让人振奋不已,它们是改革开放序曲里,一串扣人心弦的音符;它们是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时,以一身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创造的一个个中国第一,值得深圳人永远铭记,将激励深圳人不断奋进。

致敬峥嵘岁月 眺望美好未来

一座懂得回望的城市,更懂得珍惜历史,感恩时代。今天,站在这片热土上,我们感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感恩那些“让思想冲破牢笼”的前辈,感念千千万万创造深圳历史的普通劳动者。

骄傲和荣光属于这个磅礴前行的城市,属于自强不息的市民,属于呼喊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的实干家。那些创造中国第一的深圳人,那些舞台上的老照片、老票证、老影像,讲述破釜沉舟、壮怀激烈的传奇,成为我们这座城市最鲜活、最可贵、最感人至深的记忆。深圳因他们,从当年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些成就,催生着“中国模式”,并印证着“中国模式”的成功。

站在今天,回望历史,那是一段传奇;眺望未来,触摸现在,这只是一段传奇的开始。今天,深圳在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同时,着力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着力创建力量型、智慧型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辉煌的历史正在续写,今天的致敬乃是为了看向更远的未来。温暖、感怀、铭记,“创造中国第一的深圳人”不仅是一个历史称谓,更是时代热词,必将继续大写在每个深圳人的事业与生活中,大写在推进科学发展的旗帜上!

激情时代难忘 十件大事评出

1 炸响“第一炮”

(1979)创建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蛇口炸响“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1979年1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省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2月2日,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炸响开山炮,这被称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30年间,招商银行、中集集团、平安保险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从无到有,叱咤风云,蛇口改革开放成绩斐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变革的一个缩影。

评委会评语

沉默年代的那一声爆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号声,是“杀出一条血路”的呐喊。僵化的思想被它震出一个缺口,新的体制从这里破土。

2 效率就是生命

(1982)“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誉为“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

1982年,在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道路旁,巨幅标语牌上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看到了这句口号。回京后,他在一次中央负责人会上说:“深圳建设速度相当快……蛇口工业区更快,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此,这句口号传遍了全国。这句改革开放以来最响亮的口号,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它和后来深圳人喊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等口号,都体现了深圳特有的精神内涵。

评委会评语

这句最具特色的“深圳方言”,既是常识,更是真理。它从谈钱色变的偏见与困局中脱颖而出,理直气壮地高扬起效率与价值的大旗,让一个民族迈向市场经济的脚步,势不可挡。

3 三天建一层楼

(1984)“三天一层楼”,国贸大厦成为20世纪80年代深圳城市标志,“深圳速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被载入史册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正在建设中的深圳第一高楼国贸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史上新纪录,堪称中国超高层建筑史上的奇迹,国贸大厦因此成为深圳特区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标志;而这一建筑奇迹也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享誉中外。28年间,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27.3%,昔日的边陲小镇“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

评委会评语

“三天一层楼”,不仅增长了深圳高度,更成就了“深圳速度”。而“深圳速度”冲击的是运行缓慢、死气沉沉的体制机制,唤起的是国人对现代化建设的澎湃激情和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

亲历者讲述

“很辛苦!很辛苦!”说起国贸大厦建设情况,当晚专程从湖北赶到深圳的当年参与国贸建设的钢筋班的铁姑娘刘穗芳重复了这几个字。

据了解,当年“钢筋班”的姑娘一共有20多个,都是只有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而她们的工作则是负责将整栋国贸大厦建设需要的钢筋从仓库扛到地库。每根钢筋有12米长,75公斤重。没过几天,这些年轻姑娘们的肩膀上就起了一个个的血泡。从那时起,她们身上的血泡就没再停过。

刘穗芳说,那个时候的深圳就是一个大工地,条件就更加简陋了,姑娘们居住的是简陋的工棚。恰逢那一年,12级台风正面袭击深圳。台风过后,姑娘们居住的工棚都泡在了水里,刘穗芳还未舍得穿的花衬衫也湿了。在工地上再苦再累都未流下一滴眼泪的铁姑娘们在那一夜第一次掉下了眼泪。那年春节除夕夜,这位平时只舍得花上4毛钱买饭菜的18岁姑娘狠了狠心花了8毛钱买了红烧肉为自己加菜。过年了,这群想家想爸妈的姑娘们,拿着汽水和面包,爬上塔吊,朝着家乡的方向,大喊“爸爸妈妈,女儿好想你们”。不过就算再怎么想家,姑娘们都还是等到国贸大厦竣工才回家,就算再怎么辛苦,姑娘们都没有一个离开工作岗位。

4 终结票证制度

(1982)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

取消一切票证,深圳比全国的时间提前了1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类商品开始供应充足,市民手中的票证已经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票证被送进历史的橱窗。

评委会评语

深圳率先勇闯“禁区”、“难区”、“险区”,最早放开消费品价格、取消票证,满足了民众生活的选择权。这是买卖的自由、生存的解放、民众的盛宴。它标志着深圳坚定地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方向,并成为全国打破僵化的计划价格管理体制的示范。

5 首张股金证发行

(1983)新中国股票的前身——第一张股金证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3年7月8日,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股票,即今天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宝安”股票的前身,这也是以公众集资创立的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当年,招股启事一刊登,立即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投资者入股,一些华侨、港澳同胞也做了股东。1986年10月,深圳市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成为国内第一份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政府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法规,拉开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序幕。

评委会评语

从第一张股金证的发行、到代码为“00001”的股票上市,资本被一纸股票激起千层巨浪。深圳用“坚决地试”,证明了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6 土地拍卖“第一槌”

(1987)率先放开土地市场,土地拍卖“第一槌”引发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场革命”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拍卖一宗土地编号H409-4、面积8588平方米地块50年使用权。这是土地使用权在国内第一次作为资产进入市场,使国有土地使用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被称为新中国建立土地使用制度后的“第一场革命”。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草案》,修改原有条款,为全国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评委会评语

站在改革热土上的深圳人,敲响了拍卖土地的“第一槌”,让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土地也产生了联系,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告别贫穷的有力武器。这一“槌”,推动了共和国宪法的修改;这一“槌”,实现了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性转折。

亲历者讲述

大屏幕上,1987年12月1日深圳会堂内地首次土地拍卖现场的珍贵历史资料片里,此起彼伏的竞价声传出,最后定格在一锤定音的拍卖槌。当时手握槌子,敲出那历史性一刻的拍卖师廖永鉴讲述了这一把已被深圳市博物馆珍藏的拍卖槌的来历。廖永鉴回忆说,当时在国内找不到拍卖槌,香港测量师学会特意定做了一把,送给深圳市政府,槌子上面还有一个金属铭牌:“深圳市政府笑纳”。

当年,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合理利用特区已有的资源,深圳瞄上了脚下的土地。这个大胆至极的想法,在当时来说是“违宪”的举动。廖永鉴说,拍卖前,他们开过会,说过“我们有可能成为历史的证人,也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那时,他们还预测了那块土地最后有可能成交的价格。“350万是个理想价格,达到400万就非常理想了。”廖永鉴笑说,最后成交价格远远超过他们预期的理想价格,成交价达到525万。说起当年拍卖的那块地今天的价值,廖永鉴说,“在我心中,那块地是无价的”。

7 率先打破铁饭碗

(1981)“炒鱿鱼”、打破“铁饭碗”,深圳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实行“双向选择”,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

1980年初春,一次座谈会上,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竹园宾馆投资人刘天就在省市领导面前提出,“我来投资,招聘员工是不是要按照你们的规定统一调配?干得不好,我可不可以炒鱿鱼,干得好,我可不可以提他当部长、经理。”在场领导交换意见后,一锤定音,“好,就按你们的办!”1981年,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在深圳成立了深圳第一家港资宾馆——竹园宾馆,开始试行劳动合同制,第一次打破了“统包统配”“铁饭碗”的就业制度。1983年8月,市政府颁布《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这使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的城市。

1986年8月,国家总结深圳的做法,发布改革劳动制度的规定,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确定了劳动合同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深圳的先行一步,为国家制定《劳动法》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评委会评语

骤然间,坚冰打破,没有了“铁饭碗”,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没有了“大锅饭”,分配讲求效率优先。再回首,人们发现,“铁饭碗”打破后,身心更自由,天地无限宽。竞争机制才是社会进步的“金饭碗”。

8 “三来一补”企业带来“打工妹”

(1978)深圳的“三来一补”企业,走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深圳成为最早聚集外来建设者的城市

1978年12月,深圳轻工艺进出口支公司等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办厂协议,这是外商在内地签订的首份办厂协议书,标志着深圳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诞生,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批打工妹。随着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要形式的“三来一补”企业开始在内地生根发芽,更多的农民义无反顾地奔向特区、奔向城市,打工潮呈波澜壮阔之势。深圳是最早聚集打工者的城市,打工者在建设深圳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品牌“打工文学”。

评委会评语

他们为摆脱贫困而来,为实现梦想而来。从最早三三两两的人群,到今天千百万外来建设者、新移民,再到全国2亿多离开乡土、进城务工的新农民、新市民,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无名英雄,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9 义工队伍发展壮大

(1989)创立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义工”成为深圳家喻户晓的名字。“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成为深圳最温暖的口号。

1989年9月29日,深圳市团委组织了19名热心人士组成义工队伍,开通“为您服务”热线电话,为来深创业者提供服务。1990年6月6日,由46名义工组成的“深圳市青少年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正式注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后更名为深圳义务工作者联会。2005年,深圳市颁布中国第一部规范义工工作的地方性法规,通过《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明确了义工的志愿性。经过多年发展,义工已成为深圳家喻户晓的名字。“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成为深圳人的时尚。深圳义工的杰出代表丛飞、李泓霖均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

评委会评语

从19个人接听“维权电话”的义工,到数百万人参加的“关爱行动”;从“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自勉,到“我不认识你,我要谢谢你”的感恩,爱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城市已汇成大爱的暖流。这股暖流,不仅温暖着深圳自身,更温暖着无数国人的心灵。

亲历者讲述

一张薄薄的纸,贴有一个年轻面孔的相片,编号处写着“001”。照片上的男青年是何学文,深圳第一个义工。“当时只有三个人,忙不过来,所以就向社会公开召集16个年轻人,一起做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何学文平静地说着深圳义工的诞生。1989年来到深圳的何学文当时被安排在团委的青少年权益部工作,整个部门一共三个人。他们和后来召集的16个人成为深圳最早的一批义工。“243039”当时他们开办的维权电话,何学文仍清晰记得。

10 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1992年1月间,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并发表南方谈话。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连续刊出“猴年新春八评”的编辑部文章,陆续传达邓小平在深讲话,3月26日,该报隆重推出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详细报道邓小平视察深圳的经过和发表重要谈话的内容,一时间海内外传媒竞相转载、播发或发表评述。南方谈话,肯定特区姓“社”不姓“资”,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评委会评语

秉持深圳人的敢闯精神,担当传媒人的时代重任,及时地向国内外传播了邓小平振聋发聩的声音,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东方风来满眼春”,春潮浩荡起鹏城。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