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射雕英雄传》终于有英译版了!

文化中国 2017-12-31 21:20:48 总第246期 放大 缩小

  重要的是译文能否让英语读者被书中的情绪和人物吸引,能否让读者被超凡脱俗的武打所震撼,能否将书中的阴谋诡计翻得扣人心弦。

  近日,有个大消息在江湖上流传——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将被译成英文。明年2月份,三部曲的第一部《射雕英雄传》第一卷登陆英伦,由英国出版社Maclehose Press出版。

  这是《射雕英雄传》第一次被正式翻译成英文出版。英文版推介文字称之为“一部中国版《权力的游戏》”。这段简介还提到,作者金庸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量超过1亿册,其中还不包括数量庞大的盗版书籍。

  金庸大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他笔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故事早已传遍中原,其中部分作品曾被翻译成韩文、日文、法文、柬埔寨文、印尼文、泰文、越南文等等,在东南亚广泛流传,但是相比较而言,英译本却很少。因为翻译金庸的武侠小说实在太难,虽然也有一些译者尝试过,但正式出版的英文版不多。只有《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3部作品被英译。

  波士顿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Petrus Liu在一篇《石英》杂志(Quartz)的报道中说:“翻译金庸令人生畏。为了营造中国传统小说的感觉,他的语言复杂,作品里夹杂诗歌,还大量使用四字成语和民间俗语。”“金庸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极富特色,比如‘江南七怪(Seven Freaks of the South)’等,这些人行走在‘江湖’之中。中国读者熟悉的‘江湖’,字面意思为‘江和湖’,但其意蕴很难翻译成英文,因为它常用来表示和古代传统社会平行存在的社会环境,其生存法规和道德自成一派。‘江湖’和‘武林’休戚相关,后者指代会武功的人组成的群体。”

  “东邪西毒”终于走进西方世界

  《射雕英雄传》第一卷已经译出,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校对,目前已经在亚马逊上开始预售,纸质版的价格是14.99英镑。书名被译为: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其译者是个英国女孩Anna Holmwood,中文名叫郝玉青。2005年的暑假她参加了一个来中国游学的项目。在邮件采访中,她回忆道:“我在此之前就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感兴趣,但是那次旅行对于我(学中文)起了决定性影响。两个月间我游遍了中国的东南西北。离开的时候我想,只有一种方法能满足我对中国、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那就是学中文!”她回到牛津后,选择了攻读当代中国研究方向的硕士,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并先后来北京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做交换生,毕业后一直致力于向西方读者引进中国作品的工作。在台北学习时,郝玉青和朋友去敦化南路诚品书店,看到了一个书架摆放的都是金庸的小说,买了一本中文版的《鹿鼎记》。初读时她感到十分纠结,但是随后便渐渐入迷了。

  郝玉青最初翻译《射雕英雄传》是2012年,她花了几个礼拜试译了一部分发给了MacLehose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看了十分喜欢,并且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尚未出版过英译本。于是签下了这三部曲的英文版权,计划未来一年出一本。

  郝玉青说:“很多人都很好奇我是怎么翻译那些武功招数的名称,但这些其实不是决定一个译文是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重要的是译文能否让英语读者被书中的情绪和人物吸引,能否让读者被超凡脱俗的武打所震撼,能否将书中的阴谋诡计翻得扣人心弦。”

  那么郝玉青的译文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出版社要到了样书,粗读郝玉青的译本,其译文是流畅的,但有些中文的韵味还是没能用英文传达。而有些原文没有的味道,又不可避免地被英文夹带了进来,就好比在江湖武林中约摸看到些魔兽世界的影子。举两个例子,黑风双煞中里的陈玄风被译成Hurricane Chen(Hurricane是飓风的意思);而东邪黄药师则是The Eastern Heretic Apothecary Huang(Heretic意思是异教徒、异端分子。Apothecary则是药剂师、药店的意思),等等。

  郝玉青在本书的译者序中写道:人们认为金庸的世界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异域风味太浓了、太中国了,译不了。但这个故事里的爱、忠诚、荣耀、对腐败官府和入侵者的抗争又是每一个故事都渴望拥有的。不译,才是最大的损失。

  对“英文版射雕”只顾吐槽太狭隘

  《射雕英雄传》将在2018年推出英文版的消息引发关注,也引发了网友们对软猬甲、东邪西毒、降龙十八掌等等这些既凝练又富有东方传统韵味的表达将以什么样的新面貌出现的担忧和吐槽。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郭靖和黄蓉。读者知识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自身经历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同一个角色在其认识中投射出来的影响自然也会不同。在各自的语言环境里尚且如此,换到另一种语言环境里,翻译的过程中肯定又要不可避免地丢掉一些东西,加入一些东西,改变一些东西,情况会更加复杂。在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在英文读者心中建立起来的金庸武侠世界,肯定是另一种模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不管是把“射雕英雄传”翻译成了“秃鹫英雄的传奇”也好,还是“降龙十八掌”翻译成了“击败龙的十八掌击”也罢,我们看到的、很多人吐槽的,其实是把英文再翻译回来之后带给人的感觉,这本身就有点抱着成见去挑刺的意味在里边。这样的吐槽,其实没什么意义。对翻译用词的担忧和嘲讽中,还有那么一丝文化自大的因素在里面。在一些人看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外国人永远都翻译不准那些文化意味深厚的字词,而且,无论翻成什么样子都是“可笑的”。

  说到底,这些专有名词怎么翻译根本不是重点,即使在汉语的语境里它们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以及由这些人物和故事构建起来的侠义的世界。而这些精神的东西在各个文化里都是相通的,所以,对外国人看不懂的担心,可能有点多余了。

  喜欢读翻译小说的人都知道,一部好的翻译小说,不仅会给你带来阅读的享受,让你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更会激起你了解小说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欲望,了解得多了,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一层,对那种文化和生活在那种文化中的人的好感也会增加一层。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其实是,这样一部英文版的《射雕英雄传》在英语国家有没有市场,会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会存在障碍,会不会因此而喜欢上中国的武侠小说,进而喜欢上中国的文化。有人翻译这些华人文化圈流行的小说,本身就说明了中国文化影响的增加,和其他文化里的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探索。这对双方来说,都不失为一件好事。所以,别管是“射雕”还是“秃鹫”,“歪果仁”喜欢看就好。

  英译中国武侠小说传播中国文化

  《射雕英雄传》除了完整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写,还有传统中国文化的渗透,比如宋金辽的民族冲突、民族主义、仁义忠孝的儒家思想、侠肝义胆的英雄主义、武侠精神等。另外,还有古典诗词的引用,如行云流水,平中见奇,小说中引用了岳飞的《满江红》、朱敦儒的《水龙吟》,连“郭靖、杨康”的名字也暗含勿忘“靖康之耻”的民族情怀。

  翻译讲究的是“信达雅”,需要对文化、语法、语境的深入把握,因此对小说的翻译不只是由汉语译成英语单纯语言间的翻译,还包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小说中涉及了众多武功招式,比如“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一阳指、落英神剑掌、九阴白骨爪”等,这些武功招式都有来历、有故事:如“降龙十八掌”是《易经》与佛学的结合,“亢龙有悔”隐含“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打狗棒法”是丐帮外出行乞时对付恶人、恶狗的棒法。“九阴真经”与《道德经》有联系,所以,小说的翻译过程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渗透过程。

  《射雕英雄传》被翻译成英文,不仅使中国武侠经典等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被世人所知,加强语言沟通交流,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使更多国外读者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等产生兴趣,学习中国文化。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翻译文学作品是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中国的“武侠、江湖、武功、诗词、历史”等走出国门。

                       (编辑组稿/毕晓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