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深探全运·圳精彩”!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闭幕式志愿者出征!

阳光城市 2025-11-10 本刊记者 王云伟/文 总第340期 放大 缩小


  金秋鹏城,硕果累累,一片欣欣向荣。10月12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组织开展的“深探全运·圳精彩”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深圳大学(粤海校区),现场观摩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闭幕式赛会志愿服务出征仪式暨骨干培训开班式,近距离感受志愿者风采。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闭幕式赛会志愿服务出征仪式暨骨干培训开班式举行,向全国、向世界展现深圳青年、湾区青年的卓越风采

  作为本次赛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深圳大学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据深圳大学团委书记柯晓向记者介绍,自从去年12月启动志愿者报名工作以来,全校近8000名同学报名,组织笔试面试60多场,筛选预录用志愿者4000多人;组织完成近200场次线下培训,培训参与人次超过35000人次。

  据了解,从6月开始,这个暑假礼仪志愿者就已经提前投入到各类测试赛中,到目前为止,深圳大学志愿者累计已经参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186场赛事的服务工作。

  “目前深圳大学是广东省高校中派出志愿者最多的院校,这么庞大的志愿体量,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服务,学校职能部门在课程冲突调课、后勤保障、志愿者激励方面做了很多细致安排。各学院根据馆院对接方案,充分考虑交通、师生熟悉度等因素,确定结对服务的项目,选派优秀的领队老师,建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确保师生保障力量充足。”柯晓说。

  在出征仪式上,多位志愿者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心声与承诺,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赛会志愿者代表杨钦波表示,从报名加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队伍的那天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就深深烙印在心里。他承诺,在接下来的闭幕式服务中,我们会把专业素养融入每一个细节:引导观众时,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协助保障时,展现高效务实的作风;面对突发情况时,秉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我们会用微笑传递深圳的热情,用行动诠释志愿者的担当,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力量。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王静怡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她表示,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的伟大精神,自幼便浸润着她的成长。“志愿精神已从最初的实践体验,内化为指引我成长的坚定信念,让我懂得团队协作是力量的源泉,无私奉献是价值的核心。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渴望在更高、更大的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践行青年担当。”

  作为残特奥会闭幕式志愿者学生代表,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李依灵表示,能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特别是服务残特奥会闭幕式,对每一位同学而言,是一次无比珍贵的人生历练,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它考验的不仅是服务技能,更是奉献精神、协作意识和人文关怀。

  此次出征仪式标志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闭幕式志愿服务工作进入冲刺阶段。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志愿者们已整装待发,准备用他们的汗水、专业和微笑,为赛会的圆满落幕贡献力量,向全国、向世界展现深圳青年、湾区青年的卓越风采。

  据介绍,作为两大赛会的重要支撑,广东已组建起4.5万名赛会志愿者队伍。其中,深圳已完成1.2万名赛会志愿者的通用培训、14所高校“馆校对接”,通过特色课程与标准化师资团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通用培训、助残培训、礼仪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据记者了解,深圳大学是广东省高校中派出最多志愿者的高校,近8000人报名,经过64场笔试和面试,遴选出3800余名志愿者,累计已经参与186场赛事的服务工作。深圳大学团委书记柯晓介绍,学校组织完成约138场线下培训,覆盖35000人次。目前,专项培训基本上已经完成,已经投入专门的志愿者参与到“馆院对接”的工作。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深圳以“硬核”科技与周密体系,构筑起无形却坚固的服务保障“护城河”!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临近,深圳赛区的服务保障体系已全面就绪。围绕“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深圳以“硬核”科技与周密体系,构筑起无形却坚固的服务保障“护城河”。

  智慧交通:精准调度与人文关怀并重。深圳以70个道路提升项目为骨架,搭建起覆盖188条涉赛道路的交通网络,通过“每日一巡”机制对287条重点道路开展精细化养护。作为赛事交通核心承运商,深圳巴士集团构建了“1个领导小组+1个指挥中心+6个专项组+5个大赛区”的保障体系,1400台各类保障车辆与2000名专业人员随时在岗待命,依托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千车组织、秒级调度”。

  科技也在细节处传递着温度。罗湖口岸至笋岗商圈的L4级无人驾驶小巴,成为全国首条在中心城区开放道路实现全时段运营的智能公交专线,配备三语播报,串联文商旅地标;宝安机场网约车区创新“三色分区”调度模式;5000余辆出租车搭载支持140余种语言的AI翻译器,打破沟通壁垒。针对残特奥会特殊需求,巴士集团专项改造无障碍车辆,配备坡道装置、轮椅固定器及随车医护设备,建立7×24小时“无障碍服务链”。在残奥会自行车赛保障中,驾驶员凌晨3点就开始检查车辆,确保赛事运输准时,又不影响市民日常出行。

  志愿服务:专业训练成就暖心瞬间。深圳赛区近1.2万名赛会志愿者与各区志愿者共同组成服务矩阵,通过“通用培训+专项实训+模拟演练”三段式培养体系,确保服务专业性。

  在机场服务场景中,志愿者根据航班起降时间灵活调整服务时段,从凌晨4点到午夜12点随时待命。为迎接希望“首个抵达”的代表队,志愿者团队坚守至凌晨5点,提供“机舱门到大巴门”的闭环引导。宝安赛区“小海豚”志愿者的服务故事尤为动人。一位膝盖术后的观众在场馆遇到阻碍,志愿者立即启用无障碍通道,全程搀扶护送至专属观赛区。这份高效响应背后,是超200场系统化培训的积淀。为服务残特奥群体,志愿者接受了“毫米级”助残培训——从搀扶手势到引导语调都经过细致打磨。国际箭联名誉副主席郭蓓亲自授课,让“尊重”融入每一个服务动作。

  全链条服务:从抵离到观赛无缝关怀。在抵离环节,福田高铁站的“一站式”服务点与深圳航空的专项保障形成完美闭环。深航将机上轮椅增至11辆,建立航司间轮椅资源共享机制,为广东省残疾人篮球队开通“专属通道+登机口二次安检”服务;针对运动员营养需求,专门研发“运动能量餐”,科学配比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

  住宿与观赛的联动设计凸显出服务巧思。4家官方接待酒店配备专业团队,根据不同项目运动员作息调整餐饮时段;深圳市体育中心的国际A类足球场配备快速切换的多功能设施,场地排水系统能在20分钟内清理暴雨积水,确保赛事不受影响。“司机守时、服务热情,安保到位,这是全国最高水平的赛事保障!”陕西门球代表队教练张银安的评价,印证了深圳全流程服务的品质。

  “无废全运”理念也贯穿赛事始终。比赛场馆设置智能回收箱,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14条CityWalk线路、超千万元体育消费券,将赛事体验延伸至城市角落。福田中心区38个红绿灯路口的过街盲道钟,通过AI识别弱势群体步态自动延长通行时间。截至2024年9月,福田区已在高德地图上传500个无障碍设施点位,计划2025年实现辖区全覆盖。这些细微之处,让每位参与者感受到城市的精细关怀。

  食品安全:构筑“从农田到餐桌”的防线。围绕“安心吃、放心逛”目标,深圳构建了覆盖赛事侧与城市侧的全链条、可追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对运动员食谱的深入分析,深圳赛区确定了64家定点供应企业,108个供赛标准的种养殖基地,以及188种重点监控的食材单品,专为十五运会提供“从源头到终端”的闭环供应。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安排监管人员与技术专家团队24小时驻点保障,运用快速检测车、便携式检测仪等技术手段,对食材从验收至端上餐桌的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严密保障体系的效益将延续至赛后。经过筛选的优质种养殖基地和供应商,将继续作为深圳市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长期惠民目标。

  从无人驾驶小巴的科技炫酷,到太空睡眠舱对驾驶员的贴心呵护,再到志愿者的凌晨坚守,深圳以“绣花功夫”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场景的服务网络。当十五运会的发令枪响起,这场“智慧”与“暖心”交织的保障实践,必将为赛事注入独特的“圳能量”,向全国展现深圳的城市温度与治理水平。

  打造高效、绿色、人文赛事新生态,推动办赛模式从“经验驱动”向“科技引领”跨越,让城市独有的高科技底色,成为激活重大赛事活力的关键力量!

  科技创新是深圳刻在骨子里的城市基因,在十五运会的筹备全过程中深圳将这抹科技亮色悄然融入到赛事筹办的方方面面。从场馆建设的智能管控到赛事运行的高效协同从竞技公平的技术保障到观众体验的创新升级再到赛后成果的长效转化……不事张扬却又无处不在高科技如同一条主线贯穿了办赛全流程渗透到各环节。

  同时,深圳在十五运会系列测试赛打造的高效、绿色、人文赛事新生态,也将以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全国体育赛事的科技化转型提供先行样本,推动办赛模式从“经验驱动”向“科技引领”跨越,让城市独有的高科技底色,成为激活重大赛事活力的关键力量。

  会思考的体育空间。深圳的高科技底色,首先在十五运会智慧场馆建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走进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4207个信号天线与1767个无线AP设备织就的“感知网络”覆盖全场,即便4万人同时直播也能保持网络流畅。更让人惊叹的是,在市体育中心的智慧指挥中心内,依托深圳本土企业深耕的BIM+GIS技术,在这里构建起数字孪生系统,将6.8万平方米建筑群浓缩为三维模型,空调能耗偏差超5%自动预警,消防通道堵塞20秒内触发警报,AI算法可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风险。这种“一屏统览、一键调度”的智能管理模式,让传统场馆完成向“会思考的体育空间”的蜕变。

  绿色低碳也是深圳高科技底色的另一重要体现。龙华文体中心的屋面光伏系统年发电量可达百万度,深圳湾体育中心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光伏玻璃既满足采光需求又实现发电功能,这些技术应用正是深圳大力发展新能源科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果。光明国际马术中心作为国内最大跨度木结构体育建筑,通过装配式技术降低施工碳排放,10%的绿化覆盖率构建起人与自然共生的竞技环境,进一步凸显深圳以高科技底色平衡赛事需求与生态保护的城市治理智慧。

  残特奥会场馆的科技加持更见深圳科技创新中的人文温度。所有竞赛场馆均完成无障碍专项改造,结合AI导航、智能助行设备等技术,构建起全流程无障碍服务体系,体现出深圳以高科技保障公平、传递温暖的城市担当,让高科技不仅有“硬度”,更有“温度”。

  更智慧的赛事中台。在十五运会赛事运行全流程中,深圳的高科技底色成为驱动效率提升、公平保障与体验升级的核心动力,深入影响着赛事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在田径(马拉松)测试赛中,“智慧赛事中台”展现出强大效能,这个整合多个业务系统的数字平台,由深圳本土科技企业参与研发,其背后是深圳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沉淀。

  通过AI算法优化人流疏导方案,能将参赛者检录时间大幅缩短;热力图技术实时监控赛道密度,医疗应急响应大大提速,这些成果直观体现了深圳以高科技破解赛事运行难题的能力。深港跨境办赛的创新实践,更是深圳高科技底色与区位优势结合的典范。深圳依托人脸识别、实时定位等前沿技术,创新推出“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人、车、物“零延时、零接触”通关。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跨区域赛事协同的痛点,更彰显出深圳凭借高科技手段,在推动区域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其他跨区域办赛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深圳方案”。

  竞技公平的保障体系也因高科技手段实现质的飞跃。在羽毛球赛场,羽毛球AI直播相机可自动完成高光捕捉与数据统计,为裁判提供精准辅助;田径赛事中,使用AI智能起跑监测系统,其检测误差不大于1毫秒,大大提升犯规判罚准确率。这种“数据驱动”的判罚与训练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经验,而深圳完善的体育科技产业生态,为这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土壤,让高科技成为保障竞技公平的坚实后盾。

  此外,观众体验的升级同样离不开高科技支撑,且渗透到观赛的各个细节。足球比赛中,5G+4K直播结合AR技术,让观众通过手机即可查看球员跑动轨迹与战术阵型,深圳作为5G试点城市,为这项技术的落地提供了优质网络环境。

  更完整的创新生态。深圳科技办赛的底气,源于其以高科技为底色的完整创新生态体系,这也是深圳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在十五运会筹备过程中,深圳市执委会组建科技专班,搭建企业供给侧与赛事需求侧的对接平台,31家企业的43件前沿产品通过赛事展区实现场景落地。这一举措不仅让赛事成为深圳体育科技成果的“展示窗”,更通过“以赛促产”的模式,推动企业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进一步强化深圳以高科技为底色的体育产业生态。

  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图源:龙岗区委宣传部

  从赛事照明系统到全景拍摄设备,从无人机编队表演到智能安检系统,深圳本土企业自主研发成果已形成覆盖赛事运营、观赛体验、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十五运会不仅是这些技术的“试炼场”,更成为其走向全国的“跳板”,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深圳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为企业提供研发、生产、推广的全流程支持,让深圳逐步成为全国体育科技产业的创新高地。

  赛后成果转化的规划更彰显深圳以高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远见。深圳明确20个竞赛场馆中14个为改造升级项目,永久性场馆赛后利用率将达100%。如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赛后将与社区绿地融合,打造体育休闲复合空间;场馆的数字孪生系统、智能能源管理平台等技术,将向城市治理、全民健身等领域延伸。这种可持续利用模式,让办赛效益突破时空限制,也让深圳的高科技成果在赛后持续赋能城市发展,实现赛事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科技办赛的价值早已超越单一赛事本身,这些科技创新正在通过标准输出为全国办赛树立新标杆。据悉,十五运闭幕式将在深圳宝安欢乐剧场举行,会是全球首个“城市全景闭幕式”。据记者了解,“智慧赛事中台”已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正在向全国多个城市输出跨境赛事的智慧通关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区域协同办赛提供参考范本……这些实践印证了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责任担当,更体现出其推动全国体育赛事科技化转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