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重要奠基者。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思想,为正确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中国人民的领路人,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承续伟业,与时偕行,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他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既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基本原则与精髓,又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部署,实现了对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在多元一体中熔铸共同体:毛泽东民族思想对中华现代国家建构的奠基性贡献
毛泽东民族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毛泽东主席深刻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民族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不仅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指导中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解放和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石。这一思想深刻洞察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区域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政策体系,为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形态的生成注入了决定性的基因,其理论光芒穿透历史周期律的迷雾,持续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一)历史语境与理论渊源:破解“多元”与“一体”的千古难题
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形成,深植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宏大历史叙事。旧中国不仅承受着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更面临着“五族共和”虚幻口号下尖锐的民族矛盾与边疆危机。如何在推翻压迫性政权的同时,避免国家分裂,将“多元”的民族存在整合为“一体”的现代国家力量,成为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毛泽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锐利目光,穿透“民族自决”的教条迷雾,深刻把握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交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本质与发展趋势。他批判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联合的思想,同时扬弃了苏联邦联制模式的潜在风险,开辟了一条立足中国大地、契合中华文明特质的民族问题解决之道。这一思想跳出了传统王朝“怀柔羁縻”的治理逻辑,也超越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狭隘视域,实现了对“华夷之辨”的彻底超越,将民族关系奠定于阶级解放与人民革命的坚实基础上。
(二)核心要义与制度创新: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根基
毛泽东民族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确立民族关系的崭新范式,其创造性集中体现于三个向度:
其一,确立民族平等的根本原则。毛泽东旗帜鲜明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不仅是对千百年来民族压迫制度的彻底否定,更是从法律和政治上重构民族关系的原点。平等不是停留在纸面的宣言,而是通过社会改革、民主建政等一系列革命性实践,致力于消灭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为各民族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二,高扬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毛泽东将民族团结视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生命线,提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的著名论断。他倡导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旨在培养一种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情感基础和政治基础。
其三,创建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典范。这是毛泽东民族思想最具独创性的制度贡献。没有简单套用“联邦制”或“民族自决”,而是创造性地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两个相结合。这一设计既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集中领导,又赋予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利,完美契合了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为多民族国家治理提供了卓越的中国智慧。
(三)历史贡献与时代回响:穿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引
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历史功绩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它成功指引中国共产党凝聚起各族人民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顺利完成了社会变革,使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奠定了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其原则和精神已深刻融入国家的血脉之中。毛泽东民族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更是超越时代的智慧。它成功解决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塑造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毛泽东民族思想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自治、发展——依然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遵循。它作为一座思想的丰碑,将继续指引着中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团结一心,并肩前行。
毛泽东民族思想是一座思想的富矿,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成功指导了过去的实践,更在于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它关于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关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定立场,关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思维,依然是今天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关系的宝贵财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民族思想,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民族思想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光辉旗帜与根本遵循
步入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是对毛泽东“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团结”思想的升华与发展,与毛泽东民族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飞跃。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其重点更加聚焦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强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强调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民族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如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核心要义与理论创新
习近平民族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线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习近平民族思想最鲜明、最重大的创新论断,是贯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这一论断将民族工作的聚焦点从“差异性”更多转向“共同性”和“整体性”,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一次飞跃性发展。
2、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并高度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鲜明指出“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包括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战略任务: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地区发展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谋划,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成为新的时代任务。他要求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4、重要途径: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移民搬迁、劳务协作等工作,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这旨在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使民族团结的根基更加深厚、纽带更加牢固。
5、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民族问题,凡属民族事务,都必须依法律、按规章办理。要保障各族公民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言行,用法律武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鲜明的理论特征
突出的战略性:将民族工作置于“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进行审视和部署。
深刻的人民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鲜明的时代性:精准把握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新特点,作出了符合时代潮流和实践要求的新的理论概括。
科学的辩证性: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物质”与“精神”、“一”与“多”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高超的治国理政智慧。
(三)重大的实践意义与深远影响
习近平民族思想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和指导意义:
指明了方向:为在复杂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统一了思想、澄清了迷雾、明确了路径,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凝聚了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极大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推动了实践: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
贡献了智慧:为世界上那些希望处理好民族问题、维护好国家统一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和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习近平民族思想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纲领、总指引。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工作的宝贵思想,特别是与毛泽东民族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飞跃。在习近平民族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各民族必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薪火相传与守正创新:习近平对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审视毛泽东民族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可见清晰的历史延续性与发展性。前者侧重于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改革“奠定基础”,破除旧的不平等的民族关系枷锁,建立新的制度框架;后者则着眼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巩固升华”,致力于构建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民族认同与团结。前者解决了“站起来”过程中的民族问题,后者则要解决“富起来”、“强起来”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共同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初心与使命之中。
毛泽东民族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功指引中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民族压迫问题,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为多民族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一脉相承的坚守:习近平对毛泽东民族思想基本原则的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毛泽东民族思想的核心原则和基本精神,并在新时代条件下加以巩固和强化。在民族平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不仅继承了政治法律意义上的平等理念,更将之拓展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领域,致力于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在民族团结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这一论述将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这一论断坚定了制度自信,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其完善和发展。
(二)与时俱进的发展:习近平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民族理论观点,实现了对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这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思想最鲜明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这一论断将民族工作的聚焦点从“差异性”更多转向“共同性”和“整体性”,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涵与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成为新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言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为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赋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的时代使命。在毛泽东关于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从而不断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三)实践成效与时代价值: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性成就
在习近平民族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民族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创新过程。它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精神实质,又紧密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回应了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富有实践特色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
这一思想引领中国民族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为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磅礴力量、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它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理论上的成熟与自信,展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民族关系必将更加和谐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习近平对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创新的连续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坚守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新时代特点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这一思想体系指引着中国各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崭新篇章,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民族思想必将继续指引中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秦清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