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支持世界探索新的全球治理 大国尊严系列之二十五

高端解读 2022-12-08 杨宝荣/文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总第305期 放大 缩小

  应对全球共同发展挑战,中国在这么做。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2年11月14日首次出访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15日的会议上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重要讲话。作为全球重要的多边机制,习近平在讲话中以中国方式向世界传达了二十大的重要国际话语议题: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新概念,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用中国的话语表述中共过去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发展成绩,也是用中国方式向世界就共同发展作出的声明。正如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就当前世界面临的困难形势所讲,各国领导人要有巨大的对人类和本国人民负责任的心态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意义。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或模式,不同领域的研究表述有不同的路径和术语特点。但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且这三个层面都是密切关联的。第一,技术进步的现代化。就中国的发展程度和内容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中国从建国之初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迈向广阔范围的现代化。未来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是对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现代化内容的升级。第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是符合国家“个性特征”的现代化。从中国道路探索实践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坚持中共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问题导向的制度实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第三,国际合作方式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合作延伸: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普惠式现代化。在内容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普惠性体现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兼具共性化和个性化的现代化。就共性而言,现代化是发展程度和进步的描述。现代化的发展表明,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在中国,从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的现代化开始,之后现代化更多在中国党和政府的话语表述中是关于摆脱落后和贫困的迫切的技术进步需求。从经济角度看,这个现代化的目标也由此延伸到要建立现代化的各个产业领域。之所以这样提法,是因为中国在组织和实施现代化目标过程的前提是在中共的领导下,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组织方式,也是近代百年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经验。当行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不断取得预期规模效应的背景下,中国才在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中国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就个性而言,遑论特殊现代化起点的发达国家,即使是当前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市场条件、不同历史文化条件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之路差异也必然是较大的。中国的个性化现代化表述,反映出中国对当前发展中国家多元化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支持。在此过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就推动人类整体的现代化进程而言,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反映了中国的智慧和支持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在提示解决世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迫切性。发展问题绝不仅仅是历史研究,而正考验着世界各国的政治方向。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空前改变的背景下,当前国际环境变化突出反映人类面临的问题在急速放大。仅以人口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的备受关注是因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的国家。十多亿人口的温饱和发展曾经绝对是一个世界性议题。而今世界人口的刚性需求问题的重要性将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更加突出。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数据,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正式达到80亿。从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开始算起,世界人口增长10亿仅用了11年零半个月的时间。当今天我们面对地区热点问题影响,受大国冷战思维干扰、人口资源流动伴随全球新冠威胁时,绝大多数国家已经相对地无计可施。快速增长的人口和资源流动下,可以确定地说,未来世界普遍面临的影响巨大的问题将更多。从目前技术条件看,全球发展的资源集约化、高效化、技术化的仍是主要路径依赖。但这需要构建更加稳定的全球统一市场,也由此需要不同国家在该问题上有效解决相关制约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合作中的坚持与反对。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支持符合各自国情国家的以解决发展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化道路探索。近年来,关于中国分享发展经验表述一度引发的西方顾虑:中国的经验对世界的影响和方式?中国是否会输出制度模式。客观讲,如果说二战后中国支持广大被殖民地的民族寻求自决和独立是处于全球范围内的制度变革阶段,那么中国在道义上支持反帝反殖反霸方面的立场是坚定的。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或新时代以来,中国都一贯强调民族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经验不能简单照搬。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反对冷战思维。当西方仍在对社会主义中国“严防死守”充满敌意的时候,中国认为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民族国家政治独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这决定了全球范围内不会发生历史上大规模的反殖民统治运动。即使在个别国家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发生冲突,也不可能发生二战后民族独立时期的规模性制度对抗。另一方面,国际制度方面,多边主义的影响在不断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完善,这决定了对更多国家发展目标的趋同性特征。“个性现代化”要建立在共性合作基础上。这个共性合作就是真正公平的市场机制,是以对接对方发展规划,能真正满足对方发展需要的互补性市场合作。正如习近平在峰会所讲“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每个国家都想过上好日子,现代化不是哪个国家的特权。”

  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合作中的体现焦点是加强治理合作和共同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看,在中共历届全会报告中,“治理能力现代化”是2017年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开始提出的国家制度建设议题。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中,针对过去十年来中共的深化改革指出“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中国参与全球化合作进程看,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是中共未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次,从国际合作看,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国际治理方面必然寻求更多的合作,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关于解决世界发展面临困境提出的立场和方案。在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2022年8月26日一则关于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的新闻,充分表明了中国积极参与治理合作的意愿。相比于国际合作,每个国家都会优先关注自己的发展。问题在于,如果自己的发展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那么这样的国家对外合作是不可持续的。可见在各自现代化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内部的治理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经济合作为抓手积极推动全球性治理合作的互信和深化。早在2019年3月26日,习近平在巴黎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就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强调解决全球发展问题要重视解决“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其中,“治理赤字”的存在是导致一个国家或全球范围内发展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当然也包括一国或跨国存在的显性腐败与隐性腐败,以及由腐败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公平,市场环境差,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难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当前,全球治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合作。资源的流动是自然的。即使受制于国家关系恶化,仍有平行市场在发挥作用。当“世界怎么了”出现的时候,更多是治理合作怎么了的问题。二十国集团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的90%,包括了世界主要的发达和发展中大国。在这样的场合,中国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无疑是向世界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倡导全球治理合作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