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上

深度 2021-03-03 16:22:34 开元/文 总第284期 放大 缩小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社会形态有三大形式的演绎,到20世纪40年代被消灭了一个,剩下了两个。到20世纪90年代时剩下的两个,其中一个逐步消亡的只剩下5个,尽管都称之谓社会主义国家但差异较大。这三个社会形态的政治体制是:资本主义政体国家、法西斯主义政体国家、社会主义政体国家。这三种社会政治形态的国家体制建立时间不同、经历不同、政治主张不同、政体不同结果根本不同。

一、准备充分、条件完善的资本主义政治社会的创建。改变封建主义社会形态的一切意识形态。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社会革命运动的政治诉求、政治目标;从中古时期的苏格拉底学派,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托马斯暷?78-1535英国)的《乌托邦》,托马斯曘刹啥新硭箷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的《太阳城》。都是以寄希望改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统治方式。直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一个以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政治思想、主张从出现,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即将来临。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批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思想学说诞生,一批以城市文化工作者、商人、刚刚起步的资本家为代表的群体成为了这次社会革命的先锋,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从那时起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达成了与后来建立的资本主义形态的国体政治,文化等形成了共识和认同。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工业时代的来临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生产力,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创新发展、生产关系得到了质的突变。1759年—1765年在英国以学院派亚当曀姑堋⒗罴瓮肌⒙硇?0世纪的凯恩斯、熊彼得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效、公平、自由的发展又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经济指南、经济政治与法律前提。亚当曀姑?759发表出版了《道德情操论》,1765发表出版了《国富论》成为了资本主义坚实基础。由此很快形成了一批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家经济群体,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他们迅速的将已经为新时代来临准备了几百年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政治国体搬上了政治舞台,与资本经济达到了天然的契合,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形态就这样在英国第一个诞生了。

二、复辟封建政治形态的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即使如此,资本主义从诞生到“所谓20世纪大获全胜”的三百年的历史中,不仅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还经历了无数次的经济危机挑战,近一百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以武力的方式开展了无数次保卫资本主义利益的战争,给许多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其中,一战结束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利用工业化生产力的经济实力,创建了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国体。 法西斯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是:法西斯主义一词源于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成立的“战斗法西斯”(il Fascio di Combattimento),这是一个反社会主义的民间军事组织。而Fascio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Fascis,拉丁文原义是指“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柄斧头”,是古罗马高官的权力标志,象征着万众服从“一个意志,一个权力”。 法西斯主义制度,是垄断资产阶级公开实行专制独裁和恐怖统治的专政形式。它的出现,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些国家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削弱,资产阶级旧的国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方法已不能维持其统治。只有选择封建社会的统治手段,用严酷的极权专政和恐怖手段才能保持政权。它的主要特征是:对内公开实行反动的独裁统治,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残暴镇压劳动人民,摧毁一切进步组织;对外椎行沙文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久战前夕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德国就属此种政体。

三、一个充满理想的、设计科学的,但缺乏充分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前期准备的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形态的诞生是20世纪初的1917年,由沙俄帝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依据19世纪中叶诞生于德国的无产阶级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在俄罗斯推翻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封建帝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治形态的国家——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现名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名白罗斯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名乌克兰)、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所有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创建之初,在经济建设上能够很快的取得巨大成就;同时能够创建一个民主的、自由、公平、公正、公开的政治社会形态。但是,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方式坚持到底。20世纪以来先后通过不同的“社会革命”方式建立的近20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仅仅剩下5个。难道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计划经济的基本原理吗?应该不是;也绝对可能。那是因为创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条件不具备?还是印证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从已经消亡的国家的历史分析,客观上看以上的情况似乎都存在。然而,从已经消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情况分析都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导致社会主义政治形态国体的国家灭亡的核心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国体政治主张起源,从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追溯我们会发现,人类早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就存在对于美好社会的想往。对大同世界的向往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大同世界”的构想。如,孔子有天下为公,进入大同。天下为家,步入小康的说法。在西方,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黄金国”的想往。柏拉图的《理想国》。直到进入14、15世纪,贸易将地中海城邦带入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田园般的封建社会逐步崩溃,圈地运动发展的结果,为了羊毛,羊开始“吃”人,最终机器取代了手工业,大批无地农民沦为一无所有者。面对吃人的现实,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实在忍无可忍,发起了对吃人现实的无情的严厉抨击。进而在批判中逐步形成一种思想,即社会责任的思想,再从而发展成一种与当时社会现实完全对立的,合于人类理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字构想即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为三托,托马斯暷新硭箷闵采尔,托马斯暱蹬聊诶M新硭箷莫尔(1478-1535英国)的《乌托邦》,托马斯曘刹啥?1489-1525德国)的文集,托马斯暱蹬聊诶?1568-1639意大利)的《太阳城》。究其思想渊源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来源于古代的理想政治观,直接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但它又超出了人文主义,强调用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问题,关注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要求从一切剥削压迫以及贫困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他们反对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制度,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学说。19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付立叶,英国的欧文被马恩称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为“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其思想渊源直接来源于法国的启蒙学家,运用理性,大胆的锻炼理性思维,能从事实作出结论的理性是绝对正确的。爱尔维修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指出了人的性格形成原理,提出了人性发展亦即如何恢复(改造)人性的思想。他们跳出启蒙学家的框架,大胆批判资本主义现实,借用理性认识,憧憬理性社会,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在思想上三大空想家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他们的政治学说包含许多合理的因素。 但他们憧憬的理性社会的实现方法是不可能在大范围成功的,在大范围内要实现它是脱离现实的,所以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到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源。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从此摆脱了空想,走出了乌托邦荒原,成为令人信服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有力地指导并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地运动。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现西方东方仍有人按三大空想社会,由此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从思想起源到理论形成表面上看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的公元前。而客观认识上人类社会一直把它意识主张认定为空想社会形态。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的认同。简要的说,人类社会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认为那是一种超越人的本性的理想社会形态。它超越了人性的本能。超越了人类物质创造能力,即,经济基础。可以肯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从意识上到客观认识上都没有作好准备,客观表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达不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的因素恰恰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思想研究的最核心的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的因素出了问题。我们可以重新回过头看看,那些已经消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如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帝王制的基础上,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等,他们都是建立在封建帝王制度的国家政治、经济基础之上。除了十分落后的生产力之外,最落后的是社会各阶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些国家人民的“三观”根深蒂固的深植于国家传统文化及发展的文化之中。人人血脉中都涌动着成为达官显贵的血液;都渴望成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个个都希望自己可以光宗耀祖;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成为人生的全部世界观。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初人们怀着一些好奇、憧憬、希冀、甚至感恩的热情。然而,当结果超出了他们的希望和寄托时,他们刚刚形成的一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就瞬间坍塌。特别是,当他们看到那些在国家各部门掌握一定权力的,口口声声喊着为了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共产党员、干部,所获得的利益,享受的奢侈生活远远超过了大地主、大资本家时。那些封建的意识形态马上成为了人们主题愿望,成为了他们的政治主张。他们渴望推翻这一利益分配垄断、价值信仰体系混乱、脆弱的政治体制国家。首先选择与封建主义价值观最相似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国家。所以,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的思想、制度、目标的建立必须要使执政党的每一个干部,以及政府的每个工作人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完完全全的树立起与社会主义政治目标、政治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统一的坚定信仰,坚定的人生追求。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那党的组织就要从制度、法律上建立从严、从长、时刻抓紧抓牢的政治头等大事。直至全国人民的“三观”得到基本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家的长治久安。确切的说,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消亡的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形态不先进、不科学、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旧交替的主要矛盾,更不是经济方式的问题。而是旧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根本问题。一句话全部旧的思想桎梏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绝对不会灭亡。他们时时刻刻的在侵蚀着每一个社会主义者。所以;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的革命党应该彻底的把人民民主宪政制度完全彻底的落到实处,人民不仅要参政、议政,更主要的是行政。而执政党转变为社会主义政权的保卫者、维护者、法律的捍卫者;政权行政的监督者。执政与行政权分类。做合格的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历史的经验一次又一次的表明,任何“社会革命”政权的失败,究其核心原因;不是所谓的没有获得物质丰富的幸福生活人民推翻了政府;而是国家的一切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公开。比如美国、欧洲国家真正获得丰富物质生活的不到总人口的1%。但是,社会没有因此而导致动荡或激烈的斗争。无能的资本家还是政府各级官员没有人可以利用权利贪污腐败。他们知道多劳多得的社会分配原则。人们游行、示威是根据宪法捍卫自己不同的权利。

因此,创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有旗帜鲜明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为了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国体、政治、经济、社会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榜样;同时我们必须深刻的阐释什么是符合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下再从七个方面分析对此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优劣作分析对比。综合的浅析人类社会目前存在的两种社会形态的性质、本质区别,及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奋斗目标。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消费者),一个是企业(厂商)。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明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

(二)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一经产生,便成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迄今为止,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这种经济体制的趋同,一方面表明市场经济具有极强的吸纳能力和兼容能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经济模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是指为使经济行为达到最优和最适度的状态而对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分配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不是以习俗、习惯或行政命令为主来配置资源,而是使市场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经济运行中社会各种资源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市场,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进而引导资源在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经济行为主体的权、责、利界定分明。经济行为主体如家庭、企业和政府的经济行为,均受市场竞争法则制约和相关法律保障,赋予相应的权、责、利,成为具有明确收益与风险意识的不同利益主体。如果经济行为主体的权责利不界定清楚,那么,主体特别是企业这一微观层次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自主性市场竞争主体。

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市场竞争。从市场经济的理念上普遍强调竞争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为达到公平竞争的目的,政府从法律上创造出适宜的外部环境,为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等等。只有把各市场利益主体的活动都纳入到法律的框架内,才能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和正常运行。

实行必要的、有效的宏观调控。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的经济职能主要是保护经济发展的秩序,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便成为经常的、稳定的体制要求,政府能够运用经济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控。其目的,一方面是为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保证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弥补和纠正市场的缺陷。

经济关系的国际化。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它使各国经济本着互惠互利、扬长避短的原则进入国际大循环。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不仅表现在国际进出口贸易、资金流动、技术转让和无形贸易的发展等方面,还表现为对协调国际利益的各种规则与惯例的普遍认同和参与。上述的所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对于发展中国家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相异特点也应该借鉴。

(三)国外市场经济模式的共性。世界各国经济的丰富实践,使得经济模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日益走向互相整合。

比如美国“企业自主型”市场经济强调对企业自主地位的确立和保障,政府对企业的关系真正的含义是服务;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稳定求发展和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做法,对于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日本“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强调市场与计划的有效结合,对于后发达国家发挥政府调节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的时空效率也不乏参考价值。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区别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生产是有计划的,计划性或计划调节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设想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以经典的上述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最初的经济体制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快速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历史贡献不容抹杀。但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作用等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与市场虽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但也不是与社会制度完全无关的一种工具。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计划与市场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但计划性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属性之一。这是因为,在公有制中全体社会成员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的统一计划而任凭追求各自利益的经济主体之间盲目进行市场竞争,则不仅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还有可能使社会主义公有制蜕化为集团所有制,最后被私有制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因此,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建立在自发市场的基础上,而必须依靠集体理性或社会的计划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或许有人会说,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家干预,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实施过经济计划,因此计划性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始终面临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如果国家干预程度过轻,则难以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失业、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等严重问题;如果国家干预程度过重,则会损害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损害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力。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交织,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可避免的后果。事实一再证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实行真正有效的计划调节,诚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调节”,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都被说成是侵犯资本家的财产权、自由和自决的“独创性”。而在公有制条件下,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由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这种理性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这种对社会生产共同的控制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性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是以这种计划性为基础的,它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国家干预存在着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不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而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无论存不存在所谓的市场失灵,只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家作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总代表,都需要并且能够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按照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不是保持总量的短期均衡,为市场机制的运行创造宏观条件,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兼顾各方面的重大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第三,社会主义国家计划调节的手段不局限于间接的需求管理,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包括许多由国家直接掌握和实施的调节手段,如制订发展计划、协调区域关系、创建战略性产业、监管国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推动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等。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到目前为止,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仍然是寥寥无几,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主要还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主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经济理论基础。

认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需要回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商品关系存在的原因和特点上来。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经典思想。但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发展,他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阶段,并对二者的差别作了明确的阐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概括地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公有制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建立在分工这种特殊的劳动技术组织形式上的,后者则是以消灭分工、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由于存在分工,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就不能像在消灭了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单纯以生产资料共有者的身份与生产资料发生实际联系,还必须把劳动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以劳动者的身份实现与公共的生产资料的结合,以获得与自己付出的劳动相应的报酬。社会主义公有制关系的这种特殊结构,赋予其商品性与非商品性并存的二重属性,进而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理解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