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胡同之根”的旧影与新颜

文化 2018-10-18 11:08:12 总第254期 放大 缩小
话说北京“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赛牛毛”,这些胡同中,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的砖塔胡同不同凡响。自元代建都以来,北京城里最初有29条胡同,砖塔胡同是有文字记载并留存至今的唯一一条,因此又被趣称为“北京胡同的老大哥”。

随着时代的变迁,砖塔胡同的容颜也发生着变化。

从戏曲一条街到民居杂院

砖塔胡同位于北京西四商圈,因矗立在胡同里的一座“砖塔”而得名。这是高僧万松行秀的葬骨塔,也被称作“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俗姓蔡,号万松,是金末元初著名的佛学大师,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元朝名相耶律楚材曾拜其为师,谓之“真世间之宗师也”。

元、明、清三朝,砖塔胡同曾是声名远扬的戏曲活动中心。胡同内勾阑瓦舍一间连着一间,锣鼓喧天,吟唱之声不绝于耳。元人李好古写的杂剧《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家住何地?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的砖塔胡同。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攻打西什库教堂时,砖塔胡同成为义和团指挥部所在地。紧接着,八国联军入侵,砖塔胡同遭到极大破坏,各大戏班纷纷逃离解散,曾经的戏曲一条街荣光不在,渐渐变成了民居杂院。

不少名人曾在砖塔胡同居住生活过。1923年夏,鲁迅与周作人发生龃龉,从八道湾的住宅搬出,来到砖塔胡同,租了3间瓦房,每月房租8块大洋。鲁迅虽然只是短暂地居住了9个多月,却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描述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著名短篇小说《祝福》就诞生于此。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的作者,老舍评价他是当时“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1946年,砖塔胡同西段一座四进院落的大宅子被张恨水购下,其子回忆:“父亲的书房前是一片牡丹花圃,书房的门前,有两株盆栽的石榴树,还有两个很大的金鱼缸……”1951年,张恨水大病了一场,此后家中财务陷入危机,他迫不得已卖掉大宅院,同时在砖塔胡同换成了一个小四合院。至1967年病故,张恨水在砖塔胡同生活了21载。

从拆除到修复

从元代至今,砖塔胡同历经800年沧桑岁月,不但没有因为历史的更迭而消逝,反而始终未易其名,可谓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地处胡同东口的万松老人塔不仅是北京城里现存的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更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标之一。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近些年砖塔胡同西段诸多老建筑被拆除,其中就包括张恨水的故居。万松老人塔同样命运多舛。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豕肩挂塔檐,酒檐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励,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今天人们看到的塔是清乾隆年间修缮的,塔身从7级加高到9级。后又经数次重修。

2008年,文保部门对古塔进行勘探和修护,原来的山门、砖塔四周的院房得以修缮一新。

2014年,为探索文物活化利用和文博图书馆场所社会化运营的新模式,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决定将这座砖塔小院开辟为“北京砖读空间”。政府提供免费的空间和基础运营设施,委托民营机构正阳书局运营,并成立了由区公共图书馆、属地街道社区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的运营管理委员会。

正阳书局的创办者崔勇是一位土生土长的“80后”北京人。2007年,因城市改造,崔勇搬离了他曾居住20多年的前门大栅栏。“这是非常伤感的。基于这种伤感,当时很多人举起了相机,拿起了画笔,开始记录北京的变迁,记录发生在眼前的一幕。”

崔勇选择了淘书。他回忆,搬家时,看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家族回忆录、老照片、老物件,“知道越多,疑问越多。”带着问题,崔勇开始有意识地查询、收集各种有关北京城的历史文献和书籍。“某种程度上说,北京城的历史就是由一个个家庭、一个个院落、一条条胡同街巷的历史组成的。”

2009年,崔勇辞掉了外企的工作,在大栅栏廊房二条76号创立了正阳书局。正阳门是京城九门之首,书局取名正阳,以表示其传承北京文化的心愿。

北京首个非营利性阅读空间“北京砖读空间”正式开放后,正阳书局入驻砖塔小院。

用纸作砖,以墨为瓦

四年过去了,砖塔小院运营得生机勃勃。

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免费参观文物,还能免费看书、借书和买书。书籍的内容全部和北京相关,用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孙劲松的话来说,这里摆满了“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

小院约350平方米,正中是万松老人塔,塔周草木葱茏、绿荫掩映,老门板、老桌椅、老城砖、门墩儿随处可见,天棚、鱼缸、石榴树一应俱全,看似随意却京味十足。崔勇介绍,院落的景观设计创意来自老北京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

不过,院里肥狗不见,倒是有一只肥猫,慵懒地躺在天棚下晒着太阳、伸着懒腰,时不时抬头瞅瞅院中读书的人们,让人感慨岁月静好。

正阳书局目前有藏书7万多册,然而崔勇并不满足于此,“如何留住老北京的城市记忆,是全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为此,正阳书局开始有计划推出“正阳文库”系列丛书,不仅收录名家大师的研究专著,更有普通百姓笔下的北京城市记忆。

“比如《银锭桥畔》,就是一位什刹海的老街坊写的。”崔勇介绍,本书记录了作者邢正德先生少年时期在后海南岸居住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见证北平的和平解放、后海沿岸的市井风情、胡同中的五行八作,以及护国寺庙会的各种演艺、街头巷尾的趣闻轶事等。

“用纸作砖,以墨为瓦,悉筑历史文化之城、民俗风物之墙。将北京历朝历代的繁华衰落,尽道其中。”崔勇说。

崔勇发现,砖读空间开放4年来,有两类人群日渐增多。一类是拎着菜篮子来的,用老街坊的话来说,“这院子两天不来就难受”;另一类是拎着行李箱来的,“正阳书局是他们来京的打卡圣地”。

崔勇还曾看到,古道热肠的老街坊与老外在公交车上一路畅聊,到了站还“刹不住”,便把老外领到砖塔小院逛了个遍。

砖塔小院的存在,让古老的砖塔胡同有了新的文化地标,增添了新的魅力。这条有着传奇往事的胡同,仍在讲述新的故事。

(编辑组稿/郑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