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被谁收藏

文化 2018-10-18 11:04:48 总第254期 放大 缩小

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遭英国拍卖行执意上拍 23分钟拍出41万英镑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如此评价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座历经清朝六代皇帝一百五十年苦心营造、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园之园”,在1860年10月遭到英法联军洗劫。在一场连烧三天三夜的大火中,三山五园里的阆苑琼楼和雕梁画栋化为一片废墟。

更令人痛心的是数不尽的珍贵文物被洗劫,流散在世界各地,甚至频频出现在拍卖名单之中。2018年4月11日,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最终以41万英镑(约合360万元人民币)成交。

这一消息引起了外界的再次关注:除了这次被拍卖的“青铜虎蓥”,流失在异国他乡的圆明园文物有多少?又被谁所收藏?

四成藏于国外博物馆

“清朝皇帝几乎把最珍贵的文物和典籍都收藏在圆明园内。但圆明园究竟收藏了多少件文物,一直都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说,“从故宫和避暑山庄的收藏数据可以推算,圆明园文物总数保守估计在60万到80万件,说100万件也不为过。”

从2005年开始,刘阳开始搜集圆明园文物的流散信息。经过十多年的走访和调研,如今的刘阳在提到圆明园时已是如数家珍。他已给超过500件圆明园文物精准定位,出版了第一部圆明园流散文物图录《谁收藏了圆明园》。

刘阳介绍,流失文物的去处大致分为国内和海外两大类。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流失海外的文物都是顶尖的,占到了总文物的八成以上。其中,大约四成已知的圆明园文物,藏于法国的枫丹白露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以及英国、日本、挪威等国的大小博物馆、美术馆,其余则散落在私人手里。

如法军上校杜潘从圆明园掠走了一对“金瓯永固杯”。1872年,这对寓意大清疆土永固的“金瓯永固杯”被华莱士爵士在伦敦拍卖会上拍下,现藏于英国华莱士典藏博物馆。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乾隆年间共制作了4件,另外2件分别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每道工序开始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十分满意方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存放来自圆明园的文物,欧仁妮皇后在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枫丹白露宫里专门建造了“中国馆”。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王后。枫丹白露宫“中国馆”犹如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集中陈设来自圆明园的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和宝石等文物3000多件,如瓷八仙、金发塔、珐琅麒麟、御笔书画等。

被盗贼窥觑的镇馆之宝

流失海外后,许多来自圆明园的文物都成为所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虞山林壑图》《照夜白图》、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的大玉山子、波士顿美术馆的《柳荫牧归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骏骨图》《竹雀图》等,价值无法估量。

最让刘阳感到珍贵的是《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是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根据圆明园内各景群绘制的绢本彩色四十景图。“圆明园所有建筑均已无存,《圆明园四十景图》便成为后人领略圆明园盛期风貌的最直观、最形象的珍贵史料,可以称之为国宝。”

1862年,《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法军上校杜潘带回法国后,经过数次拍卖,当时的保留价被定为3万法郎,但叫价没有超过1万法郎,最后以4000法郎的价格卖给了巴黎的一位书商。几天后,帝国图书馆(今法国国家图书馆)以4200法郎的价格购得,这件孤品就此被帝国图书馆收藏。

再如照夜白,作为唐玄宗最喜欢的一匹汗血宝马,无论是“开元盛世”还是“安史之乱”,它始终陪伴着唐玄宗。2014年中国马年春节之际,大都会博物馆特意展出了唐代画马名家韩幹所作的这幅《照夜白图》,吸引了大量观众。

《照夜白图》原为圆明园淳化轩旧藏,后传至恭亲王奕訢之孙傅心畲手中。1936年,傅心畲作价1万银元转让给古董商叶叔重,叶叔重又转售给英国人戴维德。期间,著名爱国收藏家张伯驹听闻此事后,曾“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勿任出境”,然而努力落空,该图流失海外。后几经周折,该图1977年由迪隆基金会捐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至今。

近几年,随着中国文物市场价格走高,各国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文物成为盗贼窥觑的对象。2012年,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18件罕见中国古董被盗,多是玉器,包括一件14世纪的明代玉杯,估计价值约1800万英镑。

2015年当地时间3月1日,枫丹白露宫“中国馆”亦遭盗窃,15件重要文物被盗,大多是圆明园的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称为“镇馆之宝”的珐琅麒麟和乾隆时期的景泰蓝镶嵌瓷瓶。据说,欧仁妮皇后非常喜欢珐琅麒麟,经常将之置于枕边。

枫丹白露宫发言人称:“窃贼在清晨6点潜入,逗留不足7分钟后便逃之夭夭。”显然,窃贼是目标明确,有备而来。

创下天价的“放山居”藏品

国外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文物,总体来说来源清晰,考证容易。反观海外私人收藏的圆明园文物,想要觅得踪迹却是困难重重。

有一些文物,在收藏过程中便被损毁,令人扼腕。比如王羲之的《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共有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被认为是王羲之草书中最杰出的作品。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时,《游目帖》流失海外,藏于日本广岛的安达万藏家中,1945年毁于广岛原子弹爆炸。

目前,海外私人收藏圆明园文物主要的发现途径就是拍卖市场。

1861年,放山居庄园的主人阿尔弗雷德•莫里森从英军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赫爵士手上购买了一大批圆明园瑰宝。洛赫爵士曾是1860年英国驻大清国大使馆的秘书长,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抢夺。

阿尔弗雷德•莫里森在这批文物底部,贴上“Fonthill”(放山)的收藏签和编号,这批带有放山居标签的文物因此成为圆明园流散文物的重要标识。

放山居被莫里森家族捐出后成为一座博物馆,而其中所藏的圆明园珍品,历经家族五代被后人逐渐拍卖出售。如今,每当“放山居”藏品出现在拍卖场上,不仅引发各界关注,更是屡屡创下天价。

掐丝珐琅双鹤香炉造型独特,为大鹤加小鹤,大鹤口衔桃枝,小鹤回首相望。阿尔弗雷德的一幅肖像画中,这对掐丝珐琅双鹤香炉赫然出现在背景里。据说,这对香炉是弘历为父亲雍正帝特别定制的寿礼。2010年12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香港富商刘銮雄以1.295亿港元收入囊中,作为寿礼送给母亲。

漫长的回归之路

圆明园遗失文物中,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开始流失海外。

目前,十二生肖兽首中已经有八个回归中国,牛、虎、猴、猪、马首分别在2000年、2003年和2007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鼠首和兔首于2013年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送回中国。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依然下落不明。

即便如此,十二生肖兽首也可算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比较幸运的——大多数文物或静置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或辗转于各大拍卖行和收藏家手中。

目前价格最高的拍卖文物是清乾隆官窑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2010年,该文物以2.52亿港元的价格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收入囊中。

文物回归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回归到哪里,二是回归了什么。“回归中国与回归圆明园是两个概念,回归一块砖和回归一块汉白玉也是两个概念。”刘阳坦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圆明园文物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之路非常漫长。

从1860年开始,圆明园有近100万件文物被盗,到今天够得上文物级别、又得以真正回归圆明园的屈指可数,如1977年回归的观水法石屏风,1987年回归的谐奇趣北侧喷泉,2006年回归的一对大水法石鱼,以及2018年回归的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嘉庆御笔“称松岩”诗石刻等。

回归的文物是否来自圆明园、文物的价值几何,都很难考证:虽然所有清宫都设立了陈设档案,记录殿宇里陈设的物件,但是唯独圆明园的陈设档案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因此在文物鉴定上缺少确凿的史料证据。

正因如此,民间也有很多“以讹传讹”的假消息,比如被传为圆明园珍宝的《女史箴图》,光绪年间还收藏于宫里,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馆,并不是圆明园的遗失文物。

刘阳开玩笑说,对于这一点,外国人的“版权意识”帮了不少忙。“很多流落英国的文物都做上了来自圆明园的标志,这其实对我们鉴定是否是圆明园的物件也非常重要。”

尽管困难重重,刘阳还是坚信,只有回到了文物本来的文化环境之中,文物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海外是东方文物,回到中国就是回归的传奇。”

在这个问题上,刘阳呼吁政府的重视和介入。据刘阳介绍,美国博物馆针对私人捐赠有一套成熟的奖励机制,比如个人可以通过捐赠收藏品抵税。

刘阳提议国内也可以参考这一制度,用相应的财政补贴或者荣誉奖励,来支持个人和博物馆等机构的公益事业,“带动今后一代又一代人对圆明园的关注。”

在刘阳看来,若每十年能回归一件文物,长此以往全社会就会对文物形成积极的态度。“一件东西历经沧桑再回到圆明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编辑组稿/张晓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