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干细胞疗法70年大事记

阳光产业 2019-02-27 10:16:15 总第259期 放大 缩小
据记者了解,关于干细胞的研究从上个世纪科学家发现干细胞的存在至今已经有了近70年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70年中发生的大事记。
1950年,医学家将骨髓细胞移植到遭受致死剂量辐射的动物,发现能够挽救生命,重建骨髓造血免疫系统。
1967年,Donnall Thomas完成第一例骨髓移植,后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76年,Fridenshtein首次通过体外培养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1980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1988年,法国的Gluckman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成功采用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贫血患儿,标志着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代的开启。
1998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James Thomson带领研究团队首次从人类胚胎组织中提取培养出胚胎干细胞,并且证实此株细胞具有全能干细胞特征。
1999年,美国Horwitz等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儿成骨不全和Ⅰ型胶原缺乏。
2000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且使其在体外条件下分化。
2002年,美国O•N•Koc等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粘多糖病。
2003年,美国卫生独立研究院华裔科学家施松涛等人首次发现牙齿间质存在干细胞。
2003年,意大利Mazzini等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肌营养不良性侧索硬化症,法国Fouillard等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2005年,美国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韩国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中风,俄罗斯M•F•Rasulov等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皮肤烧伤。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亚弥等成功诱导出鼠iPS细胞,此项研究巧妙地避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应用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2007年,iPS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山中亚弥等人和Thomson教授带领下的华裔科学家俞君英等人分别在Cell及Science发表论文宣布成功利用人类上皮细胞诱导出iPS细胞。
2008年,美国科学家宣布在不伤害胚胎的前提下成功获取胚胎干细胞。
2008年,美国科学家解析了microRNAs在干细胞发育及分化中的调控作用,为干细胞日后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2009年3月,美国白头研究所科学家在成功诱导iPS细胞后,巧妙的将诱导iPS时带入细胞的基因去除,大大降低了细胞癌变风险。
2009年4月,我国上海交大吴际教授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出生殖干细胞,并培养得到能长期自我更新的生殖干细胞株。
2011年,解放军463医院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29例脑瘫患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效果明显。
2012年,瑟达斯•西奈医学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早期发表的研究显示:患者自身的干细胞可以被用来再生心脏组织,帮助复原因心脏病发作而造成的上海。这是第一例再生治疗方法。
2012年10月,约翰•格登和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表彰他们发现了如何通过细胞重编程生产多能干细胞。
2013年5月,科学家宣布他们首次用皮肤细胞培育出了胚胎细胞,然后应用这些胚胎细胞去生成干细胞。这项研究与应用于绵羊多利的技术相似,但是该项研究并没有完全制造出一个完全的克隆个体。
2014年,18例再障贫血患者接受广州第十二人民医院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总有效率达72.2%。
2015年,神经再生胶原支架结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进入临床研究。
2016年,斯坦福大学干细胞治疗中风取得成效。36岁中风患者Sonia Olea Coontz在此获得治疗,恢复了运动技能。
2017年5月,哈佛大学的一研究所,将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成了成熟的肾小球祖细胞,有效率可以超过90%。这意味着哈佛大学利用干细胞,实现了第一个体外人类肾小球模型的工程化。
2017年7月,来自美国维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在细胞分裂后利用他们的基因上的一系列蛋白“标签”保持它们的身份。这一结果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癌症等某些疾病如何产生,并且可能在抵抗疾病中发挥着广泛的临床影响。
2018年6月,全球首台自动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诞生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该设备降低干细胞的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细胞制备质量,这一“生物智造”也为实现干细胞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设备支持。

(编辑/张晓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